为什么很多乐评人,在评论音乐人时喜欢讲历史,而不去分析音乐?
在知乎上看到的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乐评人,在评论音乐人时喜欢讲历史,而不去分析音乐?觉得非常适合我来回答。纵观我写过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历史和文化方面,即便我自认不是乐评人,也可以来聊聊为何大家都这么做。
如果你在大的书店逛过,去到艺术区,你就会发现,摄影、电影、美术和建筑的相关书籍数量和种类都要比音乐类的多。而在音乐类里,一半是乐谱和乐理教材,剩下一半是音乐人传记、唱片创作历史之类的内容。
原因就在于,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天然的不适合文字的传播和表达,它是要用耳朵听而非用眼睛去看的。说的再天花乱坠,一个和弦用的多巧妙,不用耳朵听是不可能对比出来的。
所以分析音乐的乐评最好的承载方式是视频。b站其实已经有一些这样的up主出现了。身边准备一个键盘或者一把吉他,把你要讲的乐理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然而,和弦虽然是客观的,但感受仍是主观的——即便用了很多高端技巧,可最终出来的音乐成品却不一定让人喜欢。而很多用着套路和声的歌却成为了大火单曲。
最终纯乐理的分析可能就成了吹牛的工具——我家XX写的歌用了那么多技巧,却没人听,是这届听众不行啊。
这还只是作曲编曲阶段,再聊聊配器和音色,口水仗只会越来越多。音色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玄学了,它是一个人音乐审美的总和,一个再受欢迎的音色也一定会有人不喜欢。
音乐分析是一个拿主观审美来解构客观事实的行为。一来,出力不讨好——对于不懂乐理的,分析了也听不懂等于白分析,对于懂乐理的,人家自己拿着谱子看看或者用自己的耳朵听一下就能分辨了;二来,艺术总是技巧服务于理念的,音乐家并不完全是工匠。
在摇滚音乐里,乐理的重要性就更降了一档。Sid Vicious甚至不怎么会弹贝斯,但他却是最有名的贝斯手。Bob Dylan的作曲基本没人弹,也不会有人说他能不能唱到A5这个音,但他就是无可辩驳的音乐人。
就算你听古典音乐,也一定会看到贝多芬失聪,莫扎特的怪癖之类的信息,因为理解一部作品的时候脱不开它的创作者和时代背景。
偏重乐理分析的乐评当然有。我个人最喜欢的,看的也最多的就是邓柯老师在“音乐进行时”公众号里进行的《我是歌手》系列的乐评,很客观,会列出每个歌手表演曲目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但也不会在乐理层面进行太微观的讨论。
而另一个大家都懂的事实是——并非唱的越高,名次就越好。那么其实我觉得分析音乐这个事可能确实没有那么重要。
打从开始运营这个自媒体起,我最受欢迎的两篇文章是《那些一起玩乐队的情侣夫妻最后都怎么样了》和《一起来挖掘,乐队的夏天片头曲里到底有多少枚摇滚彩蛋?》,在今日头条获奖的文章是《加州旅馆专辑封面背后的故事——它让你更加理解这首歌》。
乐理的理解毕竟是需要门槛的,想有更多的受众,有更多的读者,毫无疑问,一个乐评人要做的第一点就是——说人话。
还有一点私人的原因,我之前也说过很多次。我不是专业的音乐人,想必很多乐评人也不是,行内很多东西我不懂。当然我懂一些乐理,也发过纯音乐分析的文章——《十个步骤,让你彻底掌握加州旅馆的吉他solo独奏》,是我翻译的。不敢说完全正确,但如果我不懂乐理肯定不可能看懂原文。拜这首歌的火爆程度所赐,文章阅读数勉强够看。可想而知,如果去费劲分析一首不是很火的歌,最后就是鸡同鸭讲白费力气。
所以我在选题的时候,第一步要考虑的就是,能不能让大家看懂。于是我写David Bowie的《Hero》时,选择阐述这首歌对于德国统一产生的意义,写The Cure时,则转到了加缪的身上,讲一讲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的存在主义。写Pink Floyd系列时,尽量从专辑创作的年份背景,成员创作动机,某些歌词的出处等方面来阐释。
这个效果很不错,我收获了一些Pink Floyd系列的读者,他们有时甚至还会催我更新。至于Pink Floyd每首歌带给他们怎样的感受,我想一定千差万别。但他们因为我的文章,开始重新听这些唱片,这就是我唯一的作用,也是我唯一想做的了。
所以其实我们还缺很多能把音乐历史讲好讲清晰的乐评人。这样的乐评可以让读者更清晰的了解音乐风格伴随着黑人平权、冷战和大萧条等世界历史而产生的变迁,更明白为什么一些完全听不下去的音乐可以成为经典。它带来的其实是整个音乐审美上发生的变化。
乐评人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引路人,你的音乐世界也许凑巧被他们打开,好好走进去享受,相信你自己即可。
-
哈尔9000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19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