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fortable delicious:故乡和少年味道二种
网飞出过一部很棒的美食纪录片《ugly delicious》(《美食不美》)里面有一句话:“食物是通道,是连接,让人们分享现实与观点。”于是我也东施效颦出comfortable delicious这个名字,聊聊让我觉得comfortable的食物,以及经由它们触发的记忆。
1、鸭血粉丝汤
我爱南京这片土地,也爱其间的每一碗鸭血粉丝,清汤的最好。既有南京代表的鸭制品(鸭血、鸭肠、鸭肝,价格贵些的会加鸭肫),又有我爱的粉丝,和几粒豆腐果一起浸润在鲜美却不油腻的鸭汤里,佐之以香菜、辣油和醋(自选),口味平和隽永,可作主食,同时又不至于太饱腹从而丧失了品尝其他点心的机会,价格不过十几块,是一道本地人也热衷的金陵名吃。

名吃很多,这道却实实在在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很多人”大于等于我和大岫、舰艇。在我们绵延13年的友谊岁月里,除了最初高中的两年,后面几乎全部异地异国。交换过很多有的没的无聊心事,已经被遗忘的少女情怀总是诗。三三两两地相伴去过一些陌生的城市,上海、北京、曼谷、清迈、东京、镰仓,也着实吃过一些难以言喻的食物,一起在护国寺小吃店硬着头皮下咽的面茶和炸糕,让胃病的你呕吐的洋葱沙拉。留下不少肉麻却真挚的感慨与祝福,也见证了几件复杂的破碎和闪亮的幸福。有被你漂洋过海带回来的,放在我书架上至今没看的英文原版书,在你潘家园的房间里吃过的外卖,耳边似乎还听见7月横滨港花火大会上《lemon》的旋律在回荡。而贯穿其中的每次假期的聚首,一起吃一碗鸭血粉丝不知不觉成为我们仨不足为外人道的朴素仪式。
对我来说,享用它的场合绝不仅限于此,但是每一次用筷子夹起第一簇晶莹的粉丝的时候,还是会想起我们仨坐在新街口万达一楼的回味(南京鸭血粉丝连锁店)里畅谈的时刻,那幅场景始终释放着的来自学生时代特有的可爱和热切以及饱满的希望,同时被完整地封印在这一碗里。庆幸回味的味道始终如一,我的星星们,最棒的是我们也一样。
2、小馄饨
这是一种你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段享受的传统小吃。因为皮薄,里面的馅能透过皮而看到,外加小馄饨表面皱皱的,所以也称其为绉纱馄饨。早年间常有推车用柴火煮,故也称柴火馄饨。加点鲜红的辣油,青绿的葱末,再洒上胡椒粉,香鲜透骨。

小馄饨于我是司空见惯的食物,即使近年来颇为被各美食公众号吹捧,也并没有在意。不过在外漂泊十年,连对人际关系都相当淡漠随意的雪ちゃん对它的执念,让我不禁重新审视这种食物的意义。


一个晚秋的晚上,归家疗养(?)的雪ちゃん同我相约,吃喝过后我俩身着单薄的衣物站在瑟瑟寒风贯穿的路口,我已经打开叫车软件的时候,她提出想尝尝幼年记忆里的柴火馄饨摊。虽然内心觉得现在的城市管理状况下,市中心附近恐怕难以旧日重现,不过无甚可做的我还是愿意博君一笑。散步在附近街区兜了一圈,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学生时代的人和事,目力所及除了闹攘的酒吧外,零星的几家小吃店里并没有小馄饨的身影,更别提流动摊贩了。排了几十位终于打到车回家的我俩在路口告别,满足于这样怀旧的夜晚而感到惬意的我,衷心地为她感到遗憾。以至于以后每次吃到无甚惊喜的小馄饨时,我都不禁想,这就是雪ちゃん在找寻的味道吗?
与她们几人相比,始终不曾离开的我是没有“故乡”的。对于故乡的滋味,我也难以有那般深切的体会。十年倏忽而过,不经意间,心安的地方也都慢慢成为了家,但好像总有一颗胃在怀念着我们长大的地方,和没长大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