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两类元素看会计思维
会计的元素就是就是会计这门语言的词汇,那么会计有几类元素呢,我把所有的会计科目分成两类,第一类过程类科目,即期末无余额科目,利润表项目,第二类结果类科目,期末有余额科目,资产负债表项目。
要怎么理解会计元素呢,就好比我国先民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一样,在会计的领域里所有的经济活动的都可以用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损失,利润来表示一样,这里我要解释一下,这里的损失是广义的损失,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各类费用,营业外支出,收入是广义的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处置损益,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收益代表一切的流入,损失代表一切的流出,利润代表净流入,流入,流出,净流入就是我说的过程类,资产,负债,权益就是我说的结果。这六元素就是会计信息的载体,就是经济活动的载体。
那么这六元素是哪里来的呢?很显然它是从经济活动中抽象而来的,之所以要分类,是因为有区别,比如说资产,它能给你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而负债它将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权益是资本的来源,就是咱们所说的本钱,经济活动包罗万象,然而关注他们的本质,就能抽象出一些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东西,这就是会计元素的由来。那么有没有第四类有余额的呢?咱们来分析一下,都学过分类吧,高中数学的分类思想,有一些分类的标准,它可以描述整体,而且不会存在例外,你比如说,过程和结果,特殊和一般,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样的分类,只能说完美。那我们先将有余额的分类为来源和占用,那么我们在对来源进行进一步划分,来自内部的和来自外部的,完美吧,然后呢来源于内部的叫所有者权益,来源外部的一般是负债,当然那种上掉下的好事,都先过到损益然后转到权益了,当然也属于来源于内部权益,然后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来源,然后有了来源,就要开始取得用于直接或间接获取收益的占用,比如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劳务,服务等等,这部分占用可以分类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出售获取收益,第二类就是通过消耗获取收益,第一类就包括我们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等,第二类就是什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第三类是前半段是消耗,后半段是出售,他们的本特征是一次或多次计(挤)入损益,他们的共同点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他们共同的名字叫资产。然后再来说损益类科目,就是上面说的收益和损失的概念,为什么说他们他们是过程类呢,因为他们的发生额在期末都是会被结转,期末余额为零,他们是对得失的衡量,企业之所以进行经济活动,目的就是赚钱,目的就是使得大于失,使收益大于损失。我觉得对损益类科目的理解认知是我学习会计的一个节点,之前迷迷糊糊,之后开始有种雨过天晴的感觉,那要怎么理解它呢?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损益类科目在现有的会计体系下,可以反映经济活动吗?比如销售产品,结转成本,借:权益 贷:库存商品,确认收入,借:应收账款 贷:权益,是不是看起来也没毛病?把当期损益的概念去掉,用当期权益,照样核算所得税,还要什么利润表啊,直接对权益操作不就行了?这样行吗?其实,我认为,行,也不行,这就涉及到会计的又一个概念,就是总账和明细帐的概念,因为收入是多种多样的,你直接对权益操作,那收入的明细就消失了,会计是用来描述经济活动的,不光要有活动的结果,还要有活动的细节,有汇总,有明细,才能将经济活动的准确的记录下来,就好像我们用汉语描述,比如说描述面前的情况,描述一:一个女人站在哪里,描述二:一个身材高挑,长发飘飘,前凸后翘,面容姣好的女孩站在哪里,那能一样吗?所以可以这么说,损益是权益的细节,是她的长发,她的身材,是她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