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苏北天堑通途的历史往事(图文)
大家都知道,每年冬天、春天的祭祖在九州万方经济税负最发达的我大江苏居然一直是万民心向往之的头等“四旧”大事,也是合族亲眷来往忙里偷闲的自发性节假日,这是妥妥的吴(周)人与楚人习俗流传。
我真正祖庭在湖南三湘地区,但自幼生长江南,外祖父母都是苏南人,且我祖母和祖父两家都有长辈至亲安息地在南京,梅花-紫金山山麓,也算是附庙(孙文)总理,所以每年我们家说祭祖,是指在南京的活动,既不是远到湘水流域,也不是象一般上海人蜂拥到苏州去。 对于童年与豆蔻年华的记忆,我感觉南京就是吃喝玩乐,交朋友,比赛交流试卷课外书的城市。表哥表姐是固定的,可是朋友常新,也长别离,我在东海吴淞江畔,他们在扬子江之尾。以前我祖母陪嫁的房产在大行宫旁边独门四合院,建国后一直给她姐姐及外甥,即我尕奶奶及我表叔一家住(我们家在沪上),直到老人驾鹤西去,大行宫旧居被动员拆迁到江宁区去。 我小时候过南京来春游及祭祖,天王府、总统府似乎是最不受欢迎的,还是喜欢从我伯父家所在的许府巷走到广州路和随园各个学校校区去玩,那边大排档以及各个食堂的美食挡不住,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盖浇饭、盖浇面,再就是喜蛋、活珠子等。南京啊,真山真水好地方,仅次于镇江,无奈就是一旦为都就倒霉,连隋文帝都平过南京城啊。
楼主生活在江苏的苏南地区。大家都知道我们一直有苏南苏北的民俗之争,这个话题甚至一度扩散到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但是中华家这些年工业腾飞建设的脚步已经快令这个话题作古了---历史上的苏南苏北之间地理、经济上的天堑乃至于文化差异的填平将指日可待。 申明一下,楼主本人没有我省地域地图炮偏见--我出生在沪上,吴侬软语是母语,但一大家子人也曾长期生活在南京和北京,所以我也能说比较顺的江淮官话系语言代表南京话(很有韵味很幽默的语言,据说是明代的“普通话”)以及北京俚语。
嗯嗯,作为半个江苏人,喜好古典诗词曲赋的楼主我最喜爱的江苏城市,与文韬武略的梁武帝萧衍口味一致----梁武帝说“(镇江,古代的京口瓜洲)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对,江苏诸城我最爱镇江江山开阔,雄伟又妩媚的天然古风景观,仿佛就是古诗词里走出来的画卷,也爱它高古的文化底蕴与平民生活气息的融合,尤其是镇江的南派面食也是华夏吃货里鼎鼎大名的口碑立起来的! 镇江,风格上可以堪比中国中部及北方的洛阳、襄阳、汉中以及天津这另外四座南北汇通的古风平民城市! 2018年11月10日,天空晴好,阳光普照,首列动车从苏北的焦点城市盐城驶出300多位市民参加试乘体验。盐城通火车已经好几年了,火车站也很漂亮。有特快,但没有动车组。楼主我记得多年来我身边的苏北朋友们回家乡,多半选择性价比比较好的大巴,比如阜宁的、盐城的、、、、、、 盖的这个楼将让大家知道,苏北乃至于整个江淮以北的历史经济窘境从何而来,甚至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在甚至五百年以前,苏北作为华夏重要的粮仓,依然持续了两千多年“苏北比苏南富裕”优势(非如此,你就无法理解为什么项羽和刘邦那么看重他俩的故乡对于自己争夺天下的后勤保障意义,后来刘邦被逼得到关中去开辟新的“粮仓”,反而因祸得福)、、、、、、 盖的这个楼将让大家知道,为什么韩信、张纯如的同乡,生于江苏淮安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毕生念念不忘“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淮河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其实,以楼主粗浅的现代地质学科普下,目前华东地区相对经济不发达的皖北、苏北等江淮以北盆地区域很可能因为上天对于中华兔子家在此的格外恩赐,弯道超车,在我有生之年会看到这里将富裕得让为自己“页岩油优势”沾沾自喜的白头鹰家也流哈喇子----这里是石油和天然气易于开采的富矿区。 比如“盐城”---顾名思义,就是沧海变桑田的地方啊。 石油是由含有机质的动植物残骸被埋入地下后和泥沙组成了有机淤泥,由于地层的原因不断地被一层一层地掩埋,愈埋愈深,最后于外面的空气隔绝,造成了一个缺氧的环境,加上深层处温度的升高,压力的增强,厌气性氧细菌便把有机质分解,形成了分散的油滴,这就是石油。 地层不断地下降,湿度不断地升高,加之地心的引力,被分解的油滴就会向地心的方向游移,越往深入温度就越高,油滴可能就越发活跃,由于地层的物质结构不同,而且越往深入物质的密度越大,但地层下的沉积物有时侯颗粒较粗,颗粒间空隙较大,便形成了油砂岩、砾石;
有时侯颗粒较细,就形成了页岩、泥岩。在地层的压力的作用下,这些分散的油滴就会不断地顺着它们可以通行的路线行进,最后被挤进多孔的砂岩层,成为储积石油的地层;而空隙很小的页岩层,由于油滴无法挤进去,储积不了石油,就成了防止石油跑掉的“隔离层”。---这就是美帝家的“页岩油”、、、、
又由于地壳是由密度较大的页岩——玄武岩组成,而且凸凹不平,向上突起的叫被斜构造,向下弯曲的叫向斜构造;有的岩层像馒头一样的隆起,叫穹隆构造。集合的油滴就会沿着隆坡继续前行,不断向向斜构造或穹隆构造岩层的顶部汇集,这时石油位于上部,而处在中间、下部的则是水。进入凹陷的地壳区域,这里如同一个大的脸盆,把油流汇集起来,越集越多,这里就成为储藏石油的大“仓库”了,在地质学上管它叫做“储油构造”----而中华兔子家的皖北、苏北等江淮以北盆地就是这样大脸盆状的“储油构造”。这种构造具备美帝家“页岩油”不具备的天然气优势,那就是它往往是油气共生的油气田!! 天然气的形成和石油的形成基本相同,所以人们又被称它为石油气。有时在地下单独形成气田,有时又和石油或煤炭储藏在一起,它们的关系相当密切。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形成的化合物,它是一种燃烧性能十分优良的气体物质。天然气的形成也是由于大量的生物死亡后,这些遗体沉入水底或被泥沙不断地把这些动植物残骸掩埋,越埋越深。在动植物遗体的中间,生长着一种名字叫“厌气性细菌”的细菌,是它做着一种分解动植物遗体的工作,把动植物遗体转变成“天然气”。由于地壳不断地发生变化,形成在地绵中的天然气就会向那些有利于储藏的地方集中。就形成了天然气的储气层。 石油与煤炭的形成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煤炭的形成是在地表上汇集的结果,是动植物残骸中的“骨架”部分,而石油则是在“地绵”内汇集而成的,其成分是动植物的“脂肪”或“骨髓”,只是形成的位置、方式和形成的材料有所不同而已。 海洋油气的储量占全球总资源量的34%,目前探明率为30%,尚处于全人类化石能源勘探早期阶段。 中华兔子家的皖北、苏北等江淮以北盆地油气田资源统称为“南黄海油气资源”,仅仅对盐城东和海安东两个区块勘查,盐城东面积是3558平方公里,海安东面积是3868平方公里;
仅仅盐城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立方米,预计总储量达2000亿立方米,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陆上最大的油气田。沿海和近海有约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二位,有着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此外,资料显示,盐城油气圈品质极高,密储量为2100亿立方米,含气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其品质名列全国天然气前列,平均热值9250大卡,甲烷含量为96.7%,不含硫。 1934年,地质学家翁文灏首次提出“长江各省亦有油田之望”的观点。1946年,苏南发现1处油藏;1958年,江苏成立了石油勘探规划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了“以苏北为重点,兼顾苏南”的普查方针; 1970年9月,苏20井试获工业油流,苏北油气普查实现了战略性突破。1975年4月,石化部在北京召开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指挥部成立大会,同年从胜利、青海、新疆等油田共抽调勘探、开发专业队伍5000余人参加江苏石油会战、、、、、、、、、、
到目前为止,我大江苏发现了37个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593亿吨,探明含油面积218.57平方公里,天然气地质储量81.83亿立方米,探明含气面积147.41平方公里。 大江苏地理概况


欢乐吐槽大江苏现状 前年秋天开通的、连云港至盐城的连盐铁路支线的、南京到盐城只需要1个半小时的动车路线,仅仅一年就建设成功了!

2018年底部将通青盐铁路----- 起点为青岛北站,终点为盐城北站,线路全程428.752km,设计行车速度200km/h不仅盐城人可坐动车直达青岛,江苏人山东人走亲戚方便,而且,这也意味着从连云港到德国汉堡的欧亚大陆桥经济带的中华兔子家核心,环黄海陆上经济圈完整形成了。嗯嗯,吐槽下,每一个徐州人心里都有一个究极目标,联合周边四省的连云港市、宿迁市、宿州市、淮北市、商丘市、枣庄等成立「淮海省」!


托梁武帝萧衍的福气,镇江整个城市文化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



楼上楼主说了咱们大江苏美食美景城市镇江的南派面食,就来个镇江镇天的锅盖面。只有10多元一碗的生意,全市可能不少于上千家这样的锅盖面馆。 我们江南锅盖面确实很独特:一是葱花浇头非常新鲜可口,比一般面条店讲究;二是跳面独特,不硬不软,不粗不细,韧劲十足;三是面汤味道独具,有一种锅盖焖出来的纯香味道。




实际上,镇江和南京正好就处于大江苏的苏南苏北文化圈的黄金分割线上。 从景观来说,在楼主小姐姐眼里,苏南风格的,以苏锡常外带扬州,都是以人工夺天工的营建园林,来体现第二自然对第一自然的改造与融合; 而镇江、南京等,就属于大气的江淮北风格,真山真水,虎踞龙盘!盐城等则完全是湿地自然奇迹,如果要到江苏寻觅乡村小桥流水人家、鲜花盛开的旧梦,其实工业化的苏南已经很罕见了,要去苏北盐城等地方、、、、、
嗯嗯,江苏人都知道苏北的农副产品比苏南的好吃! 苏北五虎(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纷纷表示跟苏南人势不两立。苏南安知我苏北鸿鹄之志? 镇江曾经想加入苏南集团----“兄弟!我也是长江以南啊!”还创造性的发明了「苏锡常镇」的说法,动不动就主动要求整个四市联考什么的。 但苏锡常并不买账,你说的都不是吴侬软语,算什么苏南人!苏锡常坚定地认为,从这往北,「塞四搜波宁」! 甚至六朝古都,有王者气,一向是老大作派的南京作,也一度积极想参与到苏南阵营。
但楼主小姐姐我等对「徽京」真的是一言难尽(楼主小姐姐我是站在精密半导体仪器研发制造业从业者的立场说话的,另外一个我在别的经济评论文章里吐槽过的曾经占据我国半导体行业重要江山的江苏城市是无锡):“国家给了你那么多高校,那么多政策,你经济连苏州都比不了!” 不过,我是真心喜欢南京大萝卜们(江南对南京人的爱称)的质朴、厚道,以及欣赏南京才子佳人们耿直、温和之外的书卷气。 过了长江,南通、泰州、扬州也不认为自己是苏北,纷纷表明立场:我是苏中,是苏中,记住了,是苏中,不是苏北!

江苏人内斗竟然可以精细作业到县级市与地级市市区之间。 南京江南的看不起江北比如江宁区的,河西的看不上六合的、、、、、 苏州市内的姑苏区相城区争斗来历已久,通常说苏州市区就不包括吴中区和相城区。 山区的宜兴说无锡跟我也不接壤啊,我跟无锡没关系,要说也是江阴才算无锡呢。江阴赶忙摆手,没有啊,别瞎说,你才是无锡呢! 泰州的矛盾更加巨大,靖江带着汤包和江阴勾肩搭背,泰兴直接是因为二十年前设市之争怀恨在心,至于兴化,呵呵,泰州自己都没啥认同感了。
南通,有六种方言,无怪乎启东和海门铁了心跟上海混,关键是南通你说话我都听不懂啊----楼主小姐姐给科普下,南通话(高邮官话)的难懂程度,与温州话、闽南话、粤语齐名。 据说南通是大汉灭掉大秦后,把大秦帝国的皇室贵族余民给动迁到南通当时还比较蛮荒的大海边上这么发展起来的,所以南通话就是先秦时候陕西关中方言(当时大秦帝国的国语雅言)的活化石,南通姓秦的,包括两宋的秦观、秦桧等,据说都是大秦贵胄沦落的后裔---的确,我印象中南通人的脸型相貌酷似中原华北一带或者说潮汕地区的客家人,窄脸、骨哩、高鼻大眼方口,很是周正! 两千年前,淮安人韩信帮徐州人刘邦打败了宿迁人项羽开始,江苏人内斗的基调就定下来了。「江苏」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东北人发明的,他叫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康熙。 自从满清入关以后,康熙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江浙两省太有钱了,而且还是一个高度封闭的集团,这嘎达不好管理,联合加一起早晚得反啊,得想办法归拢一下!于是,大手一挥,整个江苏出来!
楼主小姐姐补充下,我们这里如今认表亲经常是以“长江、太湖”为纽带,把浙江的杭嘉湖地区视为表亲的。 但在明清时期的概念里,江苏与江西其实才是同乡(考中进士以后彼此联谊的同年好、同乡亲的各种历史文献可以证明)----都是华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科举大省,统称为“两江”,而江西的全称来自于唐代的“江南西路道”,江西又称为“吴头楚尾”、、、、、不了解这一点,我就很难跟你解释明白江西人汤显祖写的《牡丹亭》如何就成为了苏南苏北(苏锡常宁扬)难得有默契的同好了! 苏南地区偏向吴越文化,而苏中的扬泰偏向江淮文化,苏北的徐州则更偏向中原文化,吴侬软语和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同时出现在江苏大地上,难免鸡同鸭讲了。 恰恰好,《牡丹亭》等昆曲为代表的雅部戏曲---它的文字韵白是中原地区的中州韵,而它的音乐调子则来自于吴侬软语的吴歌水磨调。如此,一部《牡丹亭》也暂时足以抚慰大江苏内竞争内斗的豪杰雄心。



20 世纪 30 年代初,江苏省教育厅官员易君左作客扬州,在其散文集《闲话扬州》中公然宣称;“江北人的个性是剽悍,而扬州人非常文静···他们早就‘江南化’了。从隋朝开始,他们就代表纯粹的江南风格了。说扬州是江北的一部分是绝顶荒唐!” 江苏省语言分布的九段线图---苏南地区偏向吴越文化,而苏中的扬泰偏向江淮文化,苏北的徐州则更偏向中原文化,吴侬软语和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同时出现在江苏大地上,难免鸡同鸭讲了。

地域不但能跨省,还能跨国跨种族。 一位 1949 年赴美定居的上海老妇在采访中表示,每当她在纽约地铁遇到素质低下、行为欠妥的波多黎各人或美国黑人时,就会说他们是苏北人,“这样不会被认为是种族歧视。” 知识分子的划分也好不到哪去,他们时常根据自己的感情,把一个地区挪出或归入苏北。 南通海门出身的晚清状元张謇,对老乡被称为“江北人”颇有微词。据《张謇传记》一书记载,张謇认为盐城、阜宁、淮安等地才算是“江北”,言下之意,海门、启东,乃至整个南通、泰州地区,都不能算“江北”。 有人说,苏北经济的衰落最早是从清代开始,此前之所以繁荣,靠的是运河经济的发达。大运河曾经是联通江南与中原的命脉,南宋初年,宋高宗逼迫东京留守杜充放弃开封,用的就是断绝漕粮的手段。 但大运河维护成本高昂,一旦朝廷治理不足,其北段就会变得不便通行。 1684 年清政府放开海禁后,民间海运迅速发展,漕运船只逐渐改变航道,由海路北上。上海因此成为新的龙头,江南经济重心南移,与江北往来减少了。 1730 年,出于税收考虑,江苏省更是把苏松道的道台衙门从苏州迁往上海。 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开埠通商彻底激化了长江两岸经济的不均衡。在上海带动下,江南地区加速步入近代化进程,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树立起巨大的优势。 几乎与此同时,江北地区却连遭厄运。1855 年,黄河改道,大运河山东段废弃,江北漕运变得聊胜于无,扬州、淮安等城市的衰落也无从挽回。 紧随运河废弃而来的是水利事业的败坏,苏北逐渐频繁爆发空前严重的水灾,大量农民南下逃荒,涌入上海等新兴近代化城市,成为继江南人之后的第二大移民集团。但苏北移民毕竟多系逃荒灾民,一无文化二无技术,更无宁波帮这样的多金老乡助力,以至大多只能从事码头苦力、拉洋车、粪便垃圾清运等苦活累活,经济地位长期得不到改善。 这种情况下,对苏北人群体施加污名化打压。江南人和苏北人在种族上并无差异,彼此迥异的方言风俗,成为区分二者的主要标志,也成为重点攻击方向。 抗战期间,苏北人即被广泛怀疑为汉奸胚子。在工厂里,江南人占据报酬优厚、讲技术、有发展的岗位,苦活累活则交给苏北人。一旦爆发工人运动,哪怕组织者实际多为江南人,工厂主还是倾向于首先解雇苏北人。

---------------------------------------- 以上说法,其实时间点上还是有谬误!! 因为按照姚白莞老师的说法,苏北乃至于整个江淮以北的衰落始于明代的“人祸”! 悲情往事-- 歧视究竟从何而来? 为什么韩信、张纯如的同乡,生于江苏淮安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毕生念念不忘“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淮河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富庶的苏北如何沦为盛产流民的黄泛区?「古代工程奇迹」的京杭大运河对苏北人民是福还是祸? 文|姚白莞 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占踞「大内斗省」歧视链顶端的苏南人,也曾有过一段前往江北乞讨的经历。 在 2000 多年前的汉代,江南地区农业技术粗放任性,流行「不耕而种」,结果当然是饥荒频繁,民众不得不时常到江对面蹭饭。当时的江南吴民性格剽悍急躁,又穷困可怜,被江北善邻亲切地称为「啙窳」(音:zǐ yǔ,意为懒惰、得过且过之徒)。 ▍据《史记》记载,东楚(江南一带)自然环境原始,民风凶悍,「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其俗剽轻」。

时过境迁,到了近世的明清时代,苏南人终于在家门口盼来了苏北的滚滚逃荒大军,成功翻盘雪耻,并顺手奉还了「啙窳」一词。 历史的一幕发生时空逆转,固然与江南得到开发后经济地位的崛起有关,但能让原先富饶的江北地区批量生产流民,并非易事。实际上,江北经济社会全面衰退的惨烈局面,主要拜千里之外的北京所赐。 明帝国的伟大首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历史的转折,始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28 年)。在这一年,黄河于河南滑州决口南下,反客为主占据了淮河的河床长达 650 多年。黄河携带的过量泥沙,使淮河原本健康的水系,遭到持久的破坏。 不过,在黄河夺淮之初,向北流向黄河故道的通路并没有断绝,黄河依旧分南北两路出海。根据明代的记载,历经宋、元,一直到明代前期的二百多年里,淮河出海口并没有严重淤塞,淮河流域的水灾也很有限。

与唐、宋及之前的王朝大多定都在黄河南岸的粮仓地带不同,元明清三代都选择以北京为首都。地处海河流域的北京,周边土地贫瘠,并非可靠的产粮区,不足以养活首都百万人口。于是,从南方尤其是江南调运粮食支援首都,成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率先定都北京的元代,首都吃饭问题主要通过海运来解决。从 1282 年开始,在丞相伯颜的主持之下,元朝勘探并开通了从江南到北京的海上运输线,每年可向北京输送粮食 300 万石以上。从此,整个元代的南粮北调始终以海运为主,内河漕运只作为辅助手段。 直到明代永乐皇帝朱棣定都北京以后,事情才终于起了变化。 明朝最初定都南京,从隔壁的太湖平原调取粮食十分方便。但不久之后,燕王朱棣南下攻灭了侄儿建文帝,随即决定把首都迁往自己的封地北平,并抽调江淮几十万富户充实首都。北京再次面临严峻的吃饭问题。 虽然永乐时代发起过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大规模航海行动,但在给首都供粮问题上,朱棣却并不信赖大海,认为海运过于危险,没有保障。从永乐十三年(1415 年)开始,明朝政府疏通了京杭运河各个河段,正式通过内陆运河运粮,并停止一切海运航线。 元代运粮路线图

当时北京除了主粮,新鲜蔬菜瓜果,日用的纺织品、文具、瓷器漆器,甚至笤帚扫把等家具什物,也都依赖地方供应。传教士利玛窦在考察京杭运河后认为:运河几乎就是北京的命脉,「北京什么也不出产,而北京什么也不缺乏」。
灭绝人性的人祸祸害了苏北五百年!!!! 不过,京杭运河山东段的「会通河」十分脆弱,很容易被黄河冲毁淤塞,而放任黄河南下夺淮,往往并不妨碍漕运,更不会危及直隶地区的安全。明朝中期,治河官员刘大夏在黄河北岸主持修建了「太行堤」,从此断绝了黄河北流的通道,让全部黄河水向南流入淮河河道。 1565 年 12 月,嘉靖在给治河官员潘季驯的敕中一再明白训示,黄河北岸的长堤尤其要「着实用功,修筑高厚」。皇帝的意思很明确,黄河无论如何也不能向北决口,冲垮运河,应该把万恶之源的黄河水全部拦向南方。潘季驯对此心领神会,遵旨照办。 黄河历次改道示意图

如此一来,首都的粮食安全总算稳如泰山,但由于黄河带来大量泥沙,导致苏北地区水系大面积淤塞,洪灾发生频率逐年增加。不过,江淮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农业生产,在顾全首都粮食安全的大局面前,当然微不足道。 根据《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一书的统计,在 1550 年到 1950 年这 400 年间,苏北各地发生的水灾占该地区 5000 年水灾总数的比例,盐城为 88.9%、淮安 71.5%、涟水则高达 95.6%。 实际上,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根源是保护运河,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秘密。 如明末的顾炎武即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一针见血批判:「今所治在运河,是不免以中原、徐、淮之地为壑……」 面对批评,治河官员们的回应也很理直气壮:「(河水)南攻,不过溺民田耳,是逼之南决之祸小而北决之患深。」 他们质问批评者:要想永绝江淮水患,并非难事,让黄河走北方故道即可,但北京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嘉靖皇帝的治河原则,即「逼河南行,通漕保运」,也是整个明清两代的治理总思路。万历皇帝在给治水官员的敕书中同样认为「空堤防一溃,势必奔流北徙,将为闸河之累」,他挂念的仍然是运河安全。

即便是在远离黄河的淮南地区,运河也长期祸害当地民众。每年为了维持运河航道的通畅,在漕运开始前和进行时,都要闭闸蓄水,上游淮河干、支流各河来势凶猛却不得宣泄,导致整个淮河中游变成泽国,听任洪水淹没凤阳、泗州等地。 泗州百姓为了避免洪灾,甚至打起维护明朝皇室风水的旗号,宣称「泗州祖陵系我国家根本重地,王气所钟」,实在淹不得。可惜到了清代,明朝祖陵牌不再管用,泗州终于在 1680 年永沉湖底,明祖陵也随之沉没,近年来才因干旱浮出水面。

等漕船经过或者运河水位超过了一定限度后,为了减小运河大堤的压力,往往又要开闸放水,运河以东的里下河平原(泰州、南通、盐城一带)也惨遭淹没,一来二去,淮河两岸都横遭大祸。 黄海为什么是黄色的?被黄河夺淮带来的泥沙「染黄」了。如今盐城沿海的大片滩涂,也大多由黄河泥沙淤积形成。

林语堂曾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称中国「历代创业帝王,几从无出自大江以南者。相传食米之南人,无福拱登龙座,只有让那啖馍馍的北方人来享受」。 他不知道的是,在明代以前,出帝王最多的淮北地区是稻麦两熟轮作区。由于后来夏秋频繁水患,让淮北很多地区只能种一季越冬的旱作物。

阻挠海运的“东林党”等运河利益集团的罪孽 苏北最大湖泊洪泽湖并非天然生成,而是人工水库,主要用途在积蓄淮河清水以冲刷黄河入海通道,史称「蓄清刷黄」。随着黄河河床不断淤积垫高,为保持冲刷能力,洪泽湖面积也逐年增大,吞噬周围众多良田市镇。

无休无止的水灾,严重破坏了苏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也败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很多地方的民众甚至已分不清「田」与「湖」的区别。据民国地方官员记载,睢宁农民把下田耕作称为「下湖」。而在海沭方言中,至今仍常把农田称为「湖」「荡」。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大学士邱浚就海运与河运的损失情况算了一笔账,结果发现,元代从 1283 到 1329 年 46 年间的海运失粮总量,还抵不上明代运河运粮一年的损失量。海运比河运危险的说法,不攻自破。 京杭运河上的险情无处不在,尤其是各河段的闸口,其中最危险的要数黄淮交汇处的天妃闸。据《漕运议》记载,明代隆庆四年,在天妃闸一年沉没船只 800 艘,损失粮食二十二万石。 图为马戛尔尼使团画家绘制的清代京杭运河。 此外,海运的运费也要远远小于河运,根据顾炎武的说法:「漕河视陆运之费省十三四,海运视河运之费者省十七八。」 实际上,鉴于运河漕运的巨大财政开销和对沿岸生态环境的破坏,明清两代朝野提议恢复海运漕粮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最终都遭到了驳回。究其原因,围绕河运系统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停止河运,将会损害到太多人的利益。 元代海上漕运的事故损失率约为 1%-1.6%。1804 年 ,由于运河淤塞,清朝被迫试验了海运漕粮,运送槽米 180 万石,结果运费较河运省 2/3。 图为日本人绘制的元代海船。

明代运河漕运最大的受益者是各级河务官员,这些人只需在运河治理中稍动些手脚,就可以不断制造人为水灾,让朝廷每年投入数以百万计的治河资金,以乘机中饱私囊。几乎年年大兴土木的淮河、黄河、洪泽湖、微山湖等重大工程,有着榨不完的油水。 日常维持运河运作的胥吏乃至河工,也都能捞得不少好处。由于运河遍布危险的水闸,控制闸门是一门技术活,闸工举手之间,就能决定一船人的生死。因此,商船每经过船闸,都要被勒索若干银两。 如此一来,从江南到北京,运河漕运经过的各省遍布关卡,各种所谓剥浅费、过闸费、过淮费、屯官费数不胜数,整个运河处于收费站林立的状态。一旦改走海路,能捞取好处的只限江南和直隶两地港口,受益群体将大为缩小,势必遭到漕运系统官员的极力反对。 不过,运河利益集团再强大,也难以抵挡自然的力量。灾难的源头在黄河,拯救江淮民众,也还得靠黄河。 咸丰五年(公元 1855 年),黄河在今天的河南兰考附近再次决口改道,重新北流入海,将京杭运河山东段冲垮淤塞,漕运只能被迫改以海路为主。此后河运逐年衰退,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 1901 年),内河漕运彻底废止。 内河漕运停止不久,鉴于已名不副实,清廷裁撤了漕运总督,数千漕运系统公务人员面临失业。为了保住这些人的饭碗,清廷甚至曾考虑从江苏再分出一个苏北省(江淮省),另建一套省政府班子,因遭苏籍京官集体反对而作罢。

此时距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 1415 年)正式开启内河漕运,已经过去整整 400 年,苏北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不可逆的破坏,正式加入了「黄泛区」的行列,成为逃荒流民的输出地。 出于求生的本能,苏北流民离乡逃荒的行为本身无可指摘。不过,过多依赖外出寻找活路,势必降低对故乡的关注度,这让本已恶劣的家乡环境更无改善的希望。 苏北黄河故道土壤分布,多为劣质土壤 / 图片来源:《清代黄淮平原东部流民问题的历史地理研究》

例如,洪水泛滥过后,由于黄河携带了大量泥沙,常造成淮北大片土地土壤盐碱化、沙化和水利设施的毁坏,此时急需当地农民在农闲之余改良土壤,修复设施。但在饥饿又无助的处境下,更为实际的选择显然是南下逃荒。 对此,二十世纪一位美国学者裴宜理也在《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 1845-1945》一书中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艰苦的劳动来修复遭到破坏的家园……在皖北和苏北,这种重要的修复机制几乎是完全缺乏的。」 可喜的是,苏北遭祸,总有地方得福。一江之隔的江南等地,在 1864 年长毛之乱结束后,人口损失达六七成之多,土地抛荒严重。清廷为此从全国各地招揽了大批流民奔赴苏南开垦荒地,淮北流民毫不意外的占到了其中的大部分。 江苏盐城开进了动车

周总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楼主小姐姐我盖的这个楼将让大家知道,苏北乃至于整个江淮以北的历史经济窘境从何而来,甚至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在甚至五百年以前,苏北作为华夏重要的粮仓,依然持续了两千多年“苏北比苏南富裕”优势(非如此,你就无法理解为什么项羽和刘邦那么看重他俩的故乡对于自己争夺天下的后勤保障意义,后来刘邦被逼得到关中去开辟新的“粮仓”,反而因祸得福)、、、、、、 盖的这个楼将让大家知道,为什么韩信、张纯如的同乡,生于江苏淮安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毕生念念不忘“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淮河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1921年春,周恩来与他的入党介绍人 张申府(右一)、刘清扬在柏林万赛湖,左一为赵光宸











图为马戛尔尼使团画家绘制的清代京杭运河----明清时占据淮河河道的黄河以及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天灾人祸共同造成了曾经两千多年一年两熟,有稻有麦,出帝王最多的淮南淮北富裕地区变成贫困苏北淮北的惨剧!

我母亲的故乡无锡就是姑苏城建成之前的吴国大都-----两三千年前苏南的昆山和无锡都是有吴国王室(来自西北的周王室长子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创立)沿袭他们祖先北方华夏游牧传统,特地让江南上古时候就存在的麋鹿与梅花鹿在本地大量繁殖,作为演习田猎和畜牧业、补充动物蛋白的对象。迄今长江-太湖-淮河流域还可见此景象。

我们江苏盐城大丰湿地公园实拍 而鹿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代表着一种特别的建功立业情怀,例如曹操《短歌行》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说出了曹操“求才”的目的。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古都奈良沿袭我国先秦以来的军事立国的都城传统成为畜养鹿的城市。
而在我们中华家,鹿是龙这个图腾最富于雄心和战斗性的部分---那如剑戟般的龙角的形象来源。 而小姐姐我希望我们中华家,我们十四亿人民、龙的传人在当今和平年代不要忘记胸中的“呦呦鹿鸣”之音,还有那并不遥远的风声鹤唳年代。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