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穷更可怕的,是穷精致。
当财富不足以驾驭一种生活方式时,暂时放弃才是聪明的选择。 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被表面精致所迷惑。
年纪轻轻,可以精致穷吗?
什么是“精致穷”呢?
就是虽然收入不高,但是要追求精致的生活。
有的人的精致,是坚持早起,是自律的生活;
有的人的精致,是按部就班,保持学习的状态……
但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精致,是和物质相关的。
在贫穷的情况下,还要追求精致。
杨超越说,自己在曾经一个月工资只有800块的时候,看上了一条700块的裙子。
买了裙子她就没法生存;
不买裙子她就失去了精致。
她买下来了。
在那一个月里,她只用100块来吃饭,每天靠喝粥果腹。
那条裙子让她感觉拥有了全世界。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在少数。
最近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中显示,超过八成的年轻人在使用信贷产品。
有3.6%的人,会经常逾期,并且会以贷还贷。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在微博上收到过一封借钱的私信。
私信的人说,自己是大学生,因为之前想要一套两千多块钱的cpb的护肤品,就在借贷平台上贷了款。
但是后来利息越来越高,一直还不清,现在已经欠下了四五万了。
蒋方舟当时自己也没钱,就只给了她5000块。
后来,蒋方舟也一直关注着这个学生的微博,想看看她的生活近况,有没有还清钱。
她看到的是,这个学生还是在不停转发最近又出了什么新款的化妆品……
年纪轻的时候,我们的工资都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追求精致吗?
有一个词汇叫做“隐形贫困人口”。
就是看上去光鲜亮丽,但是因为追求生活品味,高配的生活方式,工作了几年还没有存款。
为什么年轻人会选择穷精致呢?
我们购买一种产品都是有理由的。为了让我们产生购买行为,商家就会为产品赋予意义。
一杯30块的奶茶,不仅是奶茶,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一支300块的口红,不仅是口红,更是享受全套色号的快感;
一套3000块的护肤品,是贵妇才能拥有的,你买了你就是贵妇;
一个30000块的包,是富人才会使用的奢侈品,我买了我也是精致的富人……
这些商品被赋予了太多超越本身的意义。
在年轻人没法买房买车的时候,就通过这些相对低单价的商品来满足自己,标榜自己。
“虽然我穷,但是我也拥有精致的生活。”
商家的营销是推动消费主义的源泉,所处的社会环境就是消费的催化剂。
很多一二线城市的白领,收入几千块,可能没有外卖小哥的收入高。但是因为总是出入CBD这些高档场
所,在车水马龙之间,关于生活的精致欲就会更加强烈。
于是,他们就通过购买精致的高配商品来获得即时满足。
我购买了这个品牌,说明我认可他们的理念;
我认可他们的理念,说明我也是这样的人。
政治经济学家麦克弗森,曾经提出过拥占性个人主义,就是说,现代的人们通过自己拥有了多少东西来
界定自己,界定别人。
消费不再是纯粹的消费,消费成了社交行为。
选择精致的生活,是为了满足欲望;
选择精致的生活,是为了社会认同;
选择精致的生活,是为了获得自信。
为什么说不要穷精致?
用物质堆积起来的表面精致,终究是会幻灭的。
如果说,你购买一件产品,别人不会知道的话,你还会买吗?
产品就是产品,那些华丽的意义都是被包装出来的。
精致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别人的眼光而精致。
自信不应该来源于别人对你的看法。
当你总是在意外界的声音的时候,你就把自己的价值标准交给了别人,你就迷失了自己。
真正的自信,是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是重视自己的感受。
傅首尔在节目中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她说:
“我们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有与之匹配的心智。”
当财富不足以驾驭一种生活方式时,暂时放弃才是聪明的选择。
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被表面精致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