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方方日记?
看到方方日记引起的风波,我深切地感受到,作家,这个群体,在如今的社会,地位可谓一落千丈。在很多人眼里,写作跟在一线抗疫相比,实在是苍白无力,方方手里的那支笔,一文不值,甚至,那些文字,就像是看客嘴里吐出的瓜子皮。追究方方原始的动机,写作缘由是出于某个杂志编辑的约稿,在看过一部分日记之后,仅从内容来看,我认为并没有什么居心叵测和恶意中伤,也没有任何明显的功利追求,可以将其称为,一个职业作家作为疫情期间身处武汉的一个普通市民所写的居家日记。它具有日记的一些特征,如琐碎,细节,甚至有些流水账,其中包含一些个人的所思所想。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方方的写作是苍白无力的呢?为什么有人认为方方的写作无法与那些抗疫一线人员的实际工作相提并论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方方只是一个居家隔离的普通市民,作家的身份并没有从外部给予她任何特殊性和超越性,她并不比别的市民拥有更多的行动自由,并不比别的市民有更广的信息来源和现实视野。换句话说,她不可能像战地记者一样到各个医院实地考察,走街串巷,去观察人生百态,去采访百姓心声,她不是具有超脱视角的第三方,她能做的跟任何普通武汉市民一样,居家抗疫,关心亲友,她的所见所闻跟其他居家抗疫的市民差不了多少。至于内心情感的挖掘和拓展,方方日记似乎也没有特意重视这个方面。那么,我们能从这样一份日记中读出什么?是独立的批判精神?是人道主义?是信心?是共情和怜悯?或者,是构陷?是恶意?是麻木不仁?是人心险恶?
在新冠病毒面前,作家作为一个职业是如此尴尬,医生、警察、军人、公务员、社区委员、记者似乎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博得民众的一片喝彩,可作家,该怎么做呢?写,不写,写什么,不写什么,怎样写,写给谁?我们把方方日记放在各种语境中浸染,但作为一个文本,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读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