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援方方日记,就是卖国吗?
今天在B站看关于“方方日记”的视频,基本都是一边倒的批评。 刚开始看的时候,武汉抗疫的画面、煽情的音乐,再配上up主铿锵的声音,看得确实非常爽。 即便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方方的《武汉日记》写的什么内容,也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却逐渐心里对“方方日记”,乃至对方方本身都产生了微妙的恶感。 当这种恶感牵引着我去看更多声讨她的内容时,我才反应过来不对劲了。 一些人明里暗里,已经把“方方日记”和“叛国”联系在了一起。 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只能听到、看到一边倒的舆论风向,都是值得警惕和思考的。 幸运的是,我上微博看了下,还能看到一些有分量的不同声音,这才松了口气。 还好,还好。 论战就是这样,有来有往,见招拆招,才有意思。 一些学者教授感叹“幸好中国文坛还有方方”,我在感叹“幸好还有人愿意发表不同观点”。 不管现在舆论风向是什么,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人,都值得尊重。 任何时代,总有一些文人站在远离当局的地方,说出些主流不喜欢的声音。 他们就像一根根大众舆论的心头刺,不管能不能翻起风浪,就是永远没法让人高枕无忧。 但是,这不就是知识分子的价值吗? 知识分子如果不能输出不一样的观点来供社会反思,那么他们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他们的言论本身可能并非完全正确,但是他们所起的作用却不该被忽视。 比如当年王小波就喜欢在文章里讥讽“文人相轻”这种风气,也不乏夹枪带棒地“文化论战”。再加上他的语气又刚又怂,开始读起来好似现在的爽文,非常过瘾,我一度奉为圭臬。后来重新看过,发现也有些不合理之处。 当我发现自己“所托非人”时,应该指责作者本人的误导,还是后悔自己的无脑? 说人家煽动性太强、误导我吧,实在是不能要求搞艺术创作的文青去扛起“尊重客观事实”的传媒界大旗(何况连媒体人自己都不行); 说我自己年少无知吧,哪位思想界的大牛不是趟过了一条条“毒汤”、“浑水”之后才大彻大悟的? 小波老师的文章内容是否假一赔十、观点是否完美无瑕尚在其次,关键在于他告诉了很多人——世上不该只有一种声音。 而这种舆论氛围、这种文化环境,和这次抗疫被重新认识的中国力量一样,都值得继续发扬光大。 文化论战,只要限定在国内,是能够起到很正面的作用的。 知识分子,往往站在各自的角度观察事件然后得出不同的看法,但归根究底,大多数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国家变得更好。 无论文风是犀利还是温和,手法是明讽还是暗喻,语气是哀婉怨愤还是阴阳怪气,以我们中华文化之大气,足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国家内部互相切磋也就罢了,还是少把国际势力随便牵扯进来。 任何国家都有败类,国际友人也有不少。 但是说到底,我仍旧愿以最大的善意期待同胞,同时也不得不以最大的警惕防范外人。 血缘关系,民族情谊,有时是压倒理智的。 这就是人性,放之四海皆准。 此外,真要华山论剑,就别拉帮架了吧。 当单挑变群殴,下场的颜面尽失,看戏的也索然无味,倒不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