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小马路city walk---虎丘路
毗邻上海外滩圆明园路的西侧就是著名的虎丘路,虎丘路是上海的文博之根。186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这里筑路,圆明园路原本有上下两条,在1865年,依据西方上西下东的习俗,这条路被命名为“上圆明园路”。1874年,英国皇家学会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在这条马路上设立亚洲文会博物院,经工部局批准,将门前的那条“上圆明园路”重新命名为“博物院路”。1943年汪伪时期,曾为“去殖民化”对上海原租界内外的路名做过一次大规模的变更,故改名为虎丘路。
光陆大戏院
Capitol Theatre. Designed by C.H.Gonda. Completed in 1928.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Art Deco style.
光陆大戏院是光陆大楼的一部分,也是上海第一座将剧场放在大楼内的建筑。大楼上部为写字间和公寓,底部2层为剧场。剧场分上下两层,观众厅顶部和四周墙壁用花纹、浮雕装饰,音质良好,有冷暖设施,是当时设备完善的剧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剧场为汪伪中华电影公司管辖,改名“文化电影院”。抗战胜利后,抗战胜利后由原业主收回,曾为美军俱乐部。1953年上海市文化局接管后,改为曙光剧场,后来改建为专门放映新闻记录片的曙光新闻电影院。

广学大楼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Building Designed by Ladislaus Hudec. Built in 1933.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Art Deco style.
广学会大楼(1887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创建同文书会,1894年更名为广学会,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教会出版机构)。立面为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入口作贯通立面的巨大尖券造型。外墙为褐色泰山砖饰面。

虎丘公寓(青年协会大楼)
Y.M.C.A. of China Building. Built in 1919-1924. Brick-and-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 Modern courtyard apartments. Colonnade at the entrance. Facilities inside built as per the standard for apartment buildings in the U.S, and tap water, electricity, gas, and sanitary equipment are all made available.
原为青年协会大楼(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建造)。砖混结构,1919-1924年建造。现代合院式公寓。入口立面内凹对称。内部设施参照当时美国普通公寓,水电煤卫齐全。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创设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上海青年会亦于光绪二十六年成立。请欧美布道家为青年学生进行布道、查经或宗教与科学的讲座等,开办劳工补习班和夜校,向群众进行卫生宣传,成人扫盲义务学校,办孤儿院等社会工作。抗日战争初期,青年协会即成立全国青年会军人服务部,并在九个省内设分支会50处,主要为过往士兵供应茶水和白粥,教唱救亡歌曲,为伤兵阅读书报,并成立学生救济委员会,为难民募集捐款及物品,实施教育及服务等,直至抗战胜利。
颐中大楼
Yee Tsoong Tobacco Co. Building. Built in 1920. Masonry structure. Neoclassical style.
三段式对称立面构图,清水红砖外墙带有水平凹槽线条;立面整体为暗红色。外墙有券形连通两层的窗框,窗间墙为白色立面富有强烈的色彩对比。顶部有较深远的挑檐。
1902年,“美国烟草公司”和“英国帝国烟草公司”合资组成“英美烟公司”,总公司设在伦敦。1919年,在上海投资设立驻华英美烟公司,该公司又于1934年注册成立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故名“颐中大楼”。英美烟草公司开设的上海分公司,业务一度垄断了中国卷烟市场。1942年被日军侵占,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1952年曾为华东工业部上海烟草公司,1957年曾为上海海鸥照相机厂。

亚洲文会(博物院大楼)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Designed by 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 Completed in 1932. Masonry structure. Art Deco style decorated with Chinese details and motif.
立面竖向构图,底层石砌墙面,以上各层用青砖砌清水墙。入口券门、八卦窗、2层栏杆、压顶等为中国传统装饰。室内4、5层为通高两层的大厅,原为博物馆。
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成立于1857年,主要从事对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的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1874年2月13日,开设博物馆,陈列从长江流域和华北采集来的动物标本。1933年2月23日,文会新楼正式落成,工部局总董斐尔主礼宣告落成开幕,蔡元培、伍连德相继发表演说。“七七事变”爆发后,文会图书馆还接待了许多中国学者和流亡上海的学生。日军占领租界后,半数图书资料被掠运日本,战后才予归还。1952年6月,由文化局接管。现在则划入新开发的“外滩源”内,有定期和临时的展览,可入内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