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夏景
贺新郎 夏景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这首词咏人兼咏物。 上阕写清幽环境中的一位美人。雏燕儿穿飞在华丽的房屋,悄然无人,梧桐树阴影转移,天已到午后,晚间凉爽,美人刚刚沐浴,手里摇弄着白绢团扇,团扇与素手洁白如玉。她纯洁、贞静,形神俱美。她渐渐困倦斜倚,独自睡得香甜。帘外是谁推响了彩绣的门户,惊散了她瑶台仙梦,原来是夜风敲响了翠竹。 下阕写浓艳超群,不与浮花浪蕊为伍的榴花。取一枝秾艳榴花细细看,千重花瓣儿正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美人与榴花相映生辉,面对西风的萧飒,时光的迟暮,粉泪与花瓣不禁一同簌簌下落。以榴花衬映美人,美人艳如榴花,花着人之愁情,人具花之品格,是花是人,融合为一,共宣迟暮之感,同发身世之喟,寄托遥深,耐人寻味。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上阕写美人,下阕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上阕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後的闲雅风姿。 上文已一再渲染「悄无人」的寂静氛围,这里又写「手弄生绡白团扇」,着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时似玉」,实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运。以上写美人心态,主要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隐约迷离。以下写美人初因孤寂无聊而入梦,继而好梦因风摇竹声而被惊断。「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 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後,朦胧中彷彿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阕寂寞。 下阕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石榴半吐红巾蹙」,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耐人寻味。「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 「秾艳一枝细看取」,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若待得君来向此」至结尾,写怀抱迟暮之感的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共花落簌簌而泪落簌簌。 词的下阕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时而观花,时而怜花惜花。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读来婉曲缠绵,寻味不尽。作者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苏轼笔下的佳人,大多丰姿绰约,雍容闲雅,都能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