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五
【纪录工作者手持摄影一般规则】
1.较多捕捉动作(以弱化观众对晃动的关注)
2.广角镜头—贴近主体(弱化晃动/视觉上会弱化主体,贴近令主体在画面中变饱满)
3.平稳的技巧(臂力的训练/鸭子步抗砖头/手动跟焦的能力/减少步频/皮带挂手腕与脖子)
4.外接话筒(考虑到银幕效果)
很难想象过去老的摄影师有着更加厉害的技巧,他们在拍摄过程中,通过余光去感受光线变化,光线变暗的同时在拍摄过程中去调整光圈,而这种光圈全是靠目测来判断,中间没有时间去量光,今天的数字摄影机令这方面的能力变得不那么必要。
过去的胶片摄影,眼睛要堵住目镜,另一只眼都必须的是睁开的,纪录片的摄影师要具备两只眼睛同时睁着去构图的能力,今天则都不重要,摄影机会有寻像器,从监视器中能看到画面,早期的手持摄影技巧要比今天难得多。
【好莱坞电影产业中,严格意义上的影评人描述】
属于市场,服务于市场,影响市场,不被同时操作影片市场的人所买断。他们与电影工业息息相关,但却是独立的,这也是价值所在。
如果影评人被制作方花钱雇佣,那么信用,价值也随之也变得低廉,并且他们应该被叫作电影营销人员,如果以影评人的面貌出现,他们则会被成熟的市场所拒绝。
延伸出关于批评电影的偏见:电影太通俗了,使得电影批评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人人都在用专业,权威的口吻来讲述电影,评论电影的方式,讨论演员,明星的演技,或是电影是否真实,是否好看,只是个人经验性的观感,一种艺术欣赏习惯。
【关于类型片】
为什么雄居一时的法国人不拍类型电影,他们宁愿去拍晦涩的艺术类影片,早在新浪潮之时安德烈巴赞曾说:我们没法拍类型片,我们没有美国式的电影工业,我们要拍一种美国人拍不了的电影。
民间的一种说法:美国社会心理年龄普遍在15-17岁,他们更容易接受童话/民间故事。好莱坞电影类型和美国社会一同成长,每一种类型内在的消解了现代文化中无法解决的议题。
(跑偏)五十年代西部片达到极致,(黑人民权运动涌动的年代)西部片转变了功能,印第安人的形象成了修辞性的转变(通过西部片教黑人如何做个好黑人),六十年代马丁路德金民权运动为代表(进军华盛顿)已经不是好莱坞西部片用驯顺的印第安人来示范,西部片慢慢的消失,不再大规模生产,取而代之的两种类型,科幻灾难/悬疑片(希区柯克)
那么悬疑片与恐怖片的最显著区别在于,恐怖片的威胁来自具体恐怖的东西,例如一个怪兽/鬼的形象等等。而悬疑片的威胁则原于自己内心,影片最后的灾难来自人物内心的阴影/幽灵/黑暗/邪恶。
【奥斯卡讲台上的伍迪艾伦】
1.有次我路过XXX,有个流浪汉希望我可以为他买份午餐,但我没这么做,我给了他50美分,或许哪位评委看见了,想办法给我一个人道主义奖。
2.大家知道我已经50岁了,已经度过了人生的三分之一。
3.故事是关于一个恋足癖的男人,他爱上了一个哲学教授,教授是研究存在主义的,你懂的,当这个男人看到教授所写论文的角注时,便兴奋不已。
【徐克说】
我觉得暴力成为商业卖座的保证是由武侠片开始,那种痛快淋漓的打斗,使人知道中国片也可拍出这么清脆的动作,对暴力开始有正面的看法;对观众来说,则是精神上的宣泄。
【梵高】
哥哥:像XXX那样的评论家是推销艺术的人,相比亲眼目睹,卖家更受到他们所阅读评论的影响,你知道的。
是的,他们阅读过很多关于美景的胡言乱语,这让他们的思想形成一种固有的模式,评论家评判争议与邪恶,所以卖家都接受。
哥哥:这叫折衷主义
该死,这是你们造成的结果,你无视我们所在时期最出色的艺术家。
【电影?历史?】
美国电影在默片时代没有能够主宰世界影坛、世界电影工业及市场,尽管默片时代出现一系列重要的电影人及作品(格里菲斯等)这套电影语言直到现在都是商业电影的主要范式(尤其最后一分钟营救)。
从默片到全盛时期才完全确定了好莱坞内部结构(彻头彻尾的男权/绝对的共工不同酬,主要创作行当由男性主导,决定最赚钱的类型(动作、西部、警匪/大场景/男性绝对主角)。女性则作为美丽的面孔及有待拯救的困境)
战争环境对美国社会造成的全方位冲击和影响,随着美国战胜,军人回归,世界霸主的地位的获得,始终摇摆在被战争所冲击的战后环境与重新回归美国传统、主流生活。
另一方面,经历二战—韩战—越战(美国军人的远东参战,一个历史过程对社会文化的冲击及影响)后中产阶级的孩子们长大及新消费主义与清教传统社会的冲突。
美国是第一个用爱国主义来动员消费的国家,一个社会面临观念、生活方式极端深刻的改变,又遇到冷战的国际环境。
对美国内部直接的影响—(麦卡锡主义与六十年代)
麦卡锡主义这个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清晰的曝露在公众面前的污点,自麦卡锡主义之后大概只有911到今天的美国zf行为可以与那个时代媲美,原因在于美国zf一直努力维系着“我们尊重隐私,我们尊重人权,不敢与公民自由/生活”的约定/角色。
麦卡锡主义则完全公然的打破这种幻觉。越战及其引发的反战,经由反战运动所透露出的麦卡锡主义,事实上在麦卡锡议员之后一直延伸,所以水门事件才称为美国历史上巨大的宪政危机,大家发现原来有一个甚至超越CIA的秘密警察体系在侵犯、监视着每一个公民的生活。
这些危机率先在好莱坞内部工业表现出来:
1.黄金时代好莱坞终结,大制片厂制度经营困境,明星制度崩解,内在危机之下,一批有趣的电影出现,《无因反抗》《邦尼克莱德》等没有溢出原有的好莱坞制片体系、影片类型或是攻击好莱坞社会的主体价值,看上去仍然在旧有的体制内部,却明显的表现出一种不和谐声音/状态,这些影片又在美国公众那里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2.另外一些《逍遥骑士》、《发条橙》等完全溢出模式、惯例,巨大的碰撞着好莱坞的禁令,导演角色、导演的意志的出现,无因反抗中的素人选择,两部影片的主角都借其影片成为明星,当个性/风格、某个人主宰一个作品时,则携带着个人的流水线—创作过程。
《邦尼克莱德》以三十年代的真实故事改编(美国社会最基本的共同事实是大萧条。这样一个最绝望、最黑暗的经济深渊,使三十年代变为空前野蛮的年代。那个时代大概人们很难区分公民和盗匪,每个公民可能都在下一分钟在饥饿和绝望当中成为盗匪,三十年代美国最频繁的社会新闻是银行劫案,非常狰狞、赤裸的事实,《邦尼克莱德》的取材选择本身已经表明了一种社会态度,它和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的高度繁荣,经济起飞,世界霸主地位不相称,但是正是这种不相称构成了一种社会错位的社会修辞效果,五十年代的繁荣在这部影片感染了无数人的拥趸的时候,表明了一种指认,这种繁荣的背后是一种赤裸。[1]
甚至当时有种极端讽刺的说法“这是美国梦的故事,因为美国的英雄从来都是强盗,美国的历史是强盗的历史。(一种社会批判立场)
影片的故事,一场社会悲剧,邦尼克莱德是完全没有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他们不是反道德,而是没有意识,感觉不到道德这件事,也可以说是凌驾,超越在道德之上。这也同时确定了一种与法国电影新浪潮不慎相同的基调,坏孩子故事的基本表现故事,坏孩子不是反叛者,坏孩子没有挑战社会秩序,他们也不知道社会秩序是什么东西,坏孩子从来没有获得道德意识,这些坏孩子如果有某种道德意识的话,他们也是通过父母的伪善。 [2]
《无因反抗》中不贞的母亲和软弱的父亲, 戴着缀满蕾丝边围裙的父亲,在屋内跑来跑去的伺候妻子的场景,儿子眼中,这个父亲和主流文化所塑造的家庭、权威的父权是多么的不配,是多么的不能够让孩子信服。《400击》中孩子对成人世界的全部认识是那个通奸的母亲,和那个愚蠢的父亲。《邦尼克莱德》两个无知、天真角色的道德状态来定义人物,于是呼它不是悲剧,将持枪劫匪故事拍成了爱情故事。
事实上《邦尼克莱德》不断的入围世上最伟大的love story 名录当中,这部电影把抢当作具有的男性性能力,男权的象征,以及背后的暴力和杀戮的本质在这部电影当中,清晰的通过镜头语言确认下来。如果我们把它变成一部爱情故事的时候,它就毫无疑问的把我们所有的观众的认同引向了男女主人公。因为我们看爱情故事,被爱情故事所感染,我们必须认同,必须被带入到男女主角的位置之上,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极为成功的完成了一种文化的颠覆和反抗,由于新浪潮的结果,好莱坞“最重要的审查制度”被彻底冲垮(好莱坞从来没有电影审查制度,却有着最为严格的内在审查和外部审查,通过导演工会建立一个志愿者式的自我审查,通过给电影分级来完成)影响着影片的发型放映规模,分级程度越高,能放映的影院越少,涉及市场、观众、利润)。
既然没有审查制度,却有着内在审查,它面对的美国公众有着巨大的清教传统,在这个清教传统的社会当中,宗教和教会的力量曾经是巨大的,如果一部影片未经分级,表达了触犯基督教的观念/价值/道德因素的话,教会则会组织民众抵制这部电影,那么电影将在票房上遭遇极端惨烈的状况,所以好莱坞电影史的变化十分有趣,初兴时代的美国电影什么都是可以的,没有任何禁令。因为当时电影只是低端的、粗俗的杂耍。那个时候看电影是十分粗俗的,而体面人要偷偷的去看。
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随着工业等级的增加,禁令变慢慢出现,而禁令是由约定俗成的共识出现的,行业工会的共识,逐条增加,到黄金时代的好莱坞(30-50)电影几乎“什么都不可以”以至于形成海斯法典.
经典案例:
1.影片中的歹徒在最后一定要被击毙。影片《八点大盗》中的大盗在结尾未被击毙,被定成了几乎没有影院可以上映的等级,最终通过不断的申诉而达成的结果是,片头片尾各加了大字幕“在多少年后被绳之以法”。
2.不忠的丈夫与不贞的妻子一定要受到惩罚。
3.同性恋最早成为禁忌,早期同性恋作为最大的笑料和娱乐行为,男同性恋作为单一的同性恋者形象(娘娘腔)成为一种笑柄,最早的时候女同性恋的行为及形象是好莱坞商业场(噱头)。
一种说法是窥视女同是双倍(买一送一)的窥瘾,男性主体对女性身体和性的窥视。所以它在最早并不是禁忌,但这个禁忌在之后很快的形成了, 三十年代同性恋在好莱坞银幕世界是不存在的。[3]
罪与罚,性别与性爱,是法斯海典的关键,其他都是在这两条上衍生出来。(包括:任何接吻镜头不能超过8秒)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干净”的电影修辞法,例如:两个人开始接吻镜头,摄影机升摇走,随后空镜当中一声婴儿啼哭,孩子出生。全世界都学会了这套非身体的非性的人类生活的表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