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a,和我眼前的Academia
文首感谢IB课程的TOK,受益匪浅。
我曾时常幻想大学是什么样的。更多想的是同学,社交,潜在资源,未来的工作,和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我曾认同,还尤其主张实用主义。很少想到,或当做理所当然的,是学习本身。我曾认为学习是基础,要思考基础之上的内容。在一堂录播的lecture间隙回想这种认知,只觉得肤浅。
认为理所当然的许多常识,大概率会成为思维的既定框架。既然安稳有出路,明确的方向,为何不安逸前进?循规蹈矩如同高呼支持一元论,不论信息的价值高低,是非对错,多少会产生排斥心理,极易导致墨守成规。若以包容心态看待事物,其意义在于认同视角的价值,而非视角的对错。
将学习作为基础,思考基础之上之外的内容并没有错。实用主义亦无对错。但重新审查学习这一主题,沉心思考,究其本质,或能更好针对自身领悟学习的意义吧。以自身经历说明,只是想记录下目前的些许体悟而已。
我一度怀疑“学习的快乐”。中小学课本中,有关学习和快乐的著名观点来自《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当时文下注释是“习:复习”。学习并时常复习,这不是快乐的吗?小学乃至初二的语境都让我无情地接受这种权威输出。直到初二暑假听到老师说,“习”,古时是鸟反复拍打翅膀,可引申为“实践”。短句可译为:学习而时常实践,这不是快乐的吗?老师又问,你们觉得孔子这样的圣人,会觉得复习是快乐的吗?恍然大悟即是我那刻的心绪。我也暗自嘲笑那些不思考还认为“习”就是“复习”。
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当时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质疑,在于能接触有质疑反思精神的老师,能接触相对自由而非填鸭的上学环境。当时最多的快乐在于我已经学了同学没学的内容,我看起来学得很轻松;我掌握了同学没掌握的内容,我成绩确实优良。当时并没有机会实践,亦或仅有的实践只是做题刷题而已,常觉无趣。
我一度怀疑“学习的快乐”。初入所谓高等教育的大学,我觉得学习无非是上课,做作业,接受考核,如此反复。还因为一个letter grade沾沾自喜,不自知。但大学环境,亦或是所谓academia的环境和氛围,让我真切地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初听到academia是在巴黎Professor Yuliya Tsutserova的课堂。她告诉我们academic writing的结构,告诉我们如何参与academic conversation。我想我的言论主张是一个微弱的声音,激不起水花。当时隐约想,是什么样的声音,能被听到呢。
大一第二学期开始后,最先听到academia是在IR 101 (Intro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的课堂。授课教授的导师,是在本学科领域建立之初的先行者之一,具有高权威,高话语权。而授课的教授也是目前学科领域中的one of the major voices。想来学术界的思想确实是传承的关系。正如之前高中课外老师曾说classical physics和modern physics中大多是师徒关系,mathematics中的重要理论的建立者也大多是师徒关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的陈词滥调,也确实不错。但academia与我而言,缥缈无形。
前不久的播出的《清平乐》对我颇有启发。晏殊、韩琦、欧阳修、范仲淹等文人士大夫的影视形象,让我再度思考学习。科举的弊端非主题,不详述。在唐宋阶段,科举筛选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等等。其惊喜的结果让我意识到科举的可取之处。以会试和殿试的题目来看,大都是就现有社会问题发表有层次,有逻辑,有可行性的解决办法和观点主张,是立足当下直接作用于社会的。反观眼前的全国高考并没有达到类似的目的,但这是题外话了。由《清平乐》可见,学习的真谛或如曹丹姝所说,是领悟“人在天地间的担当”。
在本周和上周的专业课作业中,我确定我领悟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是通过探索而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求知并求得的快乐。不禁感叹我在大学才有这样的体悟,那之前呢?
而刚才的一节通识课让我感受到了在academia是多么朴实的愉悦。教授的先生同是南加大教授,在录播lecture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尚未出版的研究。眼前的教授通过研究所得的information化为personal knowledge,进而在subject area中发展为shared knowledge。我惊喜于我亲眼见证了knowledge framework在完善的过程。我想,那个教授口中的academia近在眼前。或许我就在见证一段将被分享的知识。
我欣喜于academia是眼前可见的academia。我很乐意发现大学让我开始提升思考,收获心得。当然这是当下的体悟,需加上#you know if you know的标签。将来,或会将此看作是无病呻吟,胡言乱语呢。
文末感谢在我半自主求学道路上的同窗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