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总是偏爱“坏消息”
疫情爆发以来,几乎没有好消息。国内疫情蔓延时,我们在煎熬中度过。好不容易熬过疫情放缓,国内有序的复工,复产,复学。国际上又炸了锅,疫情越演越烈。
新闻上,国际上美伊斗法,澳洲山火,非洲蝗灾,科比去世,韩国N号房案件,美股熔断,中美贸易摩擦,全球性经济危机。国内,孙杨禁赛,方方日记争议,高管性侵养女……几个月来,我们唯一记得的好消息貌似是“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就在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悲观情绪在逐渐蔓延,悲观情绪的传染性很强。焦虑感越来强,大家感觉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很奇怪,疫情严重的时候,即使足不出户,每天面对大连新增病例,人们到是能够坚强面对,现在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了,悲观的情绪反而越来越重。
生活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加上疫情的这一个巨大的变量,容易让人更恐慌:未来如何可怕,会不会有二次疫情的爆发?欧美防疫效果甚微,甩锅中国,会不会集体针对中国?中国会不会变成脆弱的国家,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房价下行,地产崩盘?这样的消息一天一个,甚至每天好几个,人们的神经越发紧绷。
在外部环境变差的情况下,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成本才能保持原来的收入和状态,甚至保不住。但是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未来更无法预测。千万年来的进化,让我们对负面的信息更关注,及时躲避真实或可能的威胁,以确保弱小的人类能够自蛮荒的自然界中生存下来。
坏消息大行其道,是因为坏消息符合我们大脑对危险性敏感的功能,所以坏消息特别容易传播,悲观情绪传染性强。可坏消息无助生活变好,徒增焦虑感,让情绪更容易时常,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真的是duck不必。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让人们把担心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过一段时间再翻开这张纸,所担心的事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事情都没有发生。反而是担心的心情本身影响了生活。
还记得前些日子粮油涨价,家里的老年人吨米吨油么?现在为什么没有那种恐慌了?那些屯的米面油,估计现在在厨房里还有很多很多。紧张、多疑、敏感、恐惧都是人性的正常反应,它们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我们。但是不要被无谓的情绪所支配和控制。
目前的中国是全球最安全的地方,疫情防控的可控影响较小,没有战乱,物价相对稳定。对前景的过分忧心,其实没有根据。
从宏观上讲,中国才全面脱贫,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富起来,市场空间依然巨大。虽然劳动力成本上涨,但是劳动力依然充足,虽然原材料上涨,部分原材料暂时短缺,相信以中国制造的能力与商人们的敏锐嗅觉,不出两个月就会解决。行业创新,科技创造,依然在进行中。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根基没有动摇。只是外贸行业要看国际上的疫情恢复情况,伺机而动。
调用理性思维,想办法尽快做该做的事情,该健身就去跑步去健身房,该阅读就翻开书本或kindle,该工作就赶紧恢复工作的节奏与规律,尽快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爱家人,陪孩子都是该做事情,虽然不能像往常一样尽情的玩耍,但是带上口罩到周边玩一下也是可以的。
有置业打算的,瞄准大城市的住宅,该入手入手。想换工作的,瞄准心仪的好企业投简历。有创业打算的,按计划进行,优化计划和产品,招募团队,现在市场上有大量的人才,只要项目足够好,比平时还容易吸引人才。
就像巴菲特所讲: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