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讲话(春秋)》读书笔记
一、春秋的政治史
1、春秋开篇
读顾颉刚、童书业先生的《国史讲话(春秋)》。这本书原本是顾颉刚先生的春秋史讲义稿,童书业先生作为其学生,帮助其整理,后来整理成书,言辞严谨而有序。
我们所说的春秋,虽是一个时代,其实是原始鲁国的国史,只是在平王东迁后各诸侯国国史中《春秋》记录最全,而孔子作为鲁国人,将其整理汇编,余两百年历史,才以书命名了一个时代,以鲁姑息隐公元年开始。
春秋时代虽是王室衰落,但仍然有自己的交际圈,之前看一说春秋,觉得分类挺好:
第一圈:周代,自然是以周王室为核心。王室外的第一圈,是和周王室同姓的国家。鲁国、卫国、郑国都姓姬,虽然他们和王室的关系有亲有疏,但都是王室血脉,和王室也算是兄弟之国。
第二圈:功臣国家。姜尚姜子牙辅佐西周一任天王姬发,克商有功,被分封在营丘,是为齐国;秦非子养马有功被天王封在秦地,是为秦国。无论同姓国还是异姓功臣国,都是王室无中生有分封出来的,可以算是王室的班底。
第三圈:客居国家。比如,夏王朝的后裔被封在杞,是为杞国,还有夏少康的子嗣,封在越国;商王朝的后裔封在商丘,是为宋国。这些国家是本来就有的势力,在周王朝立国的时候没有把他们完全消灭,于是就承认了他们的存在,而他们也承认王室的权威,服从王室的领导。前三圈的同姓国、功臣国、客居国,都是王室承认的国家。
第四圈:王室不承认的国家。我们前面说到的邾仪父的邾国,没有得到王室的分封,王室根本不承认。此外还有楚国,楚国因为自立为王,也不受王室的待见。
第五圈:蛮族国家。周代,除了中原以外,还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这些蛮族国家,就是最外层的国家了。当然,狄、蛮、戎、夷是中原诸侯对他们的称呼,并不是他们的自称。
这五层大概就是春秋的国家的分类,而主流的圈子当属前三圈,主流的为鲁国、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宋国、卫国、郑国、陈国、蔡国、吴国、越国。
2、郑齐称霸
春秋初期,在齐桓公称霸之前,主要是郑国、宋国、鲁国、卫国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历史。这些大多都是周王室的近亲,而其中郑国则是核心。春秋开篇讲到:郑伯克段于鄢,即郑庄公通过欲情故纵之术消灭了自己的弟弟。郑国本与晋国共同辅助周天子,可以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周天子不满讨伐,但被郑国打败,天子的威严第一次颜面扫地。同时郑国远交齐国、鲁国,近攻宋国、卫国,通过持续的经营终于可以说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但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发生内乱就开始衰落了。为什么会如此,想想春秋时期的诸国都非常小,与现在一县城一般,人口更无法相比,小单位的情况下人的因素非常重要。
随着郑的衰弱,新的霸主齐国开始出现。这就是我们有名的故事鲍叔牙与管仲,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即位,仍在鲍叔牙的推荐下重用了曾经有害于自己的管仲,通过内政、军政、财政的改革,使得齐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炼铁技术并不发达,为了强化军事,配备足够的军器,在管仲的改革中纳入了铁器可以赎罪的条款,也可以说齐国的强大,依赖于举国的付出,这种付出虽有利益的原因。齐桓公先后安鲁救邢存、阳谷之盟伐楚救郑、安定周室扶助襄公、葵丘之盟确定霸主地位。但与郑国一般,不就也开始衰落。
在中原郑、齐陆续统霸之时,南方的楚国已悄悄崛起,成为了南方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纵观齐桓公霸业,也只局限于东方一带,功绩主要局限于安内促进国富民强,但对外的成就却一般,并未有效扩大领土。但又不得不说,没有齐桓公的霸业策略,中原早已沦亡,周王室不可能再延续百年。所以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辅助齐桓公,我们都要披头散发,沦为异族的奴隶。周室的衰微,造成了列国相争的局面,也影响着中原难以统一、百姓不得安宁,戎狄相互侵扰。攘夷必先尊王,尊王的旗帜竖起了,中原之国才能团结,最起码表面上的团结。这也是齐桓公在春秋初期搅弄风云、武动乾坤的重要环境优势。
3、秦晋继霸
当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黄河下游的时候,黄河上游的秦国和晋国逐渐强大起来。秦国通过不断攻伐西戎和周边小国,强大了实力,到了秦穆公时期,基本在西部奠定了霸主地位。
周襄王时期,曾引狄兵伐郑,后子带作乱与狄人合谋驱走了周襄王,中原势力异常空虚,造成了异族大举入侵,中原成危局之势,也为楚国南方称霸创造了条件。当时宋国实力日胜,便有了做盟主的心思,但宋国实力不如楚国,在宋楚大战,楚国在渡河时,宋国本有多次机会奇袭,但宋襄公始终言辞仁义之道,最终落个大败。仁义之道本来无错,特别是在和平时代,道德的力量非常重要,但在春秋诸国混战时期,仁义道德就显得迂腐很多,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是第一原则。这些仁义之道,也成为了儒家、墨家“王道”、“非攻”的重要源头。
而晋国在献公时奠定了国力基础,虽遭遇多子夺嫡风波,但最后公子重耳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成为国君,即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兑现了对楚国退避三舍的承诺,仍大胜楚国,随后伐郑、攻秦、击退中原异族,迎回周天子,最终奠定了中原的霸主地位。继齐桓公后,晋文公的霸业让中原之地转危为安,转弱为强,攘夷的功绩胜过了齐桓公。
4、晋衰楚霸
晋文公之后,国君定立大费周折,其中大臣赵盾起了关键角色,他最终扶立了文公长子即位,即灵公,赵盾摄政。晋国在此期间与多国交战,特别是在与楚国的邲地之战,大败而归,伤了国本,向南已无进取之地,霸权地位渐渐衰落。但晋国向南不成,开始向北方的小国及少数民族狄攻伐,占领了大部分的土地,国力也开始恢复。
在晋灵公本人长成后又是一个暴虐之君,屡次要暗杀赵盾不成,赵盾奔逃向外,还未出国,灵公就被赵盾同族赵穿所杀,赵盾得到消息马上回国。不料史官直接记录“赵盾弑君”,赵盾辩解“君并非我弑的”,史官言“你是一国正卿,国内除了弑君的大变,你出亡不过境,回来又不讨贼,君不是你弑的是谁弑的!”赵盾只得承认错误。以前晋国要求群公子不得居于国内,赵盾扶立成公之后,才下令以国卿的儿子作为公族、余子和公行。由于国卿的势力愈发强大,也未后期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在晋衰的同时,楚国开始强大。先后平内乱灭斗氏、辰陵会盟郑陈臣服、平定江淮、邲地胜晋,楚庄王的霸业日成。其实这里我也有一丝疑问,春秋时期,楚国即已称王,史书如此记录,应是无误。楚国也渐渐自认为华夏,于是自称“我蛮夷也”的楚变成了“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楚,这也扩大了华夏的版图。
5、晋楚争霸
顾颉刚先生说,一部春秋实际只是齐、晋、楚、吴诸国的争霸史,但真正的争霸史只有春秋中年的一段时间,其他时间大多是独霸或是表面的和平的时代。
晋楚历史是春秋的中坚内容。晋楚争霸的历史总体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文公、晋襄公主霸的时代,晋国是中原公认的盟主,楚国难以向北,早期曾签订了和平条约,但很快就撕毁了,晋国始终保持霸主地位;第二阶段是晋灵公即位到晋景公灭狄为主,这段时间晋国国势有所衰落,只能向北扩张伐狄,而楚国变强,也让楚国划入了华夏的版图;第三阶段是晋景公伐齐到晋厉公败楚,在这段时间晋楚两国势均力敌,相互争霸,在此期间晋国通过支持吴国,有效地牵制了楚国;第四阶段从晋厉公伐楚到栾氏奔楚,晋国国势强于楚国,晋国独霸;第五个阶段从栾氏奔楚到晋楚二次盟约,在这段时间晋国内部分化,楚国也受到了吴国的牵制,两方都难致力于全部的争霸失业,于是第二次和平盟约正式签订,也意味着春秋中期史的结束。其实整体而言,晋国国势强于楚国,所以顾颉刚先生认为二次盟约吃亏的是晋国,盟晋的国家显著多余楚国,但晋国之所以会做出让步,自然是因为内部的隐患将要爆发。
6、文士崛起
随着晋楚争霸局面趋于尾声,和平之盟的再次签订,中原之国总体多内政而少攻伐。从历史的记载,晋国由于驱逐公族,卿公族取而代之,逐渐为后期分晋埋下了祸根;齐国强族较多,内部也分裂了若干集团,强族陈氏势力日强,未代齐奠定了根基;鲁国秉周礼,由季、孟、叔三家掌政,国公实力日衰,后期竟出现了昭公被驱逐的惨剧;郑国保守周制,也是个公族执政的国家,虽然军事上不及,但子产的改制还是让郑国的国运经济出现了转机。
顾颉刚先生讲了一个故事,那就是郑国将刑书公布,晋国开始指责,但后期也效仿,而大儒孔子则是斥责不已。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贵族统治的社会制度都是暗箱操作,对普通民众自由定罪。然而之所以改变,也是和当时的社会变动息息相关。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封建社会,天子通过分封将天下分给自己的庶子,即为诸侯建国,诸侯再将国家分给自己的庶子,即为大夫建家;大夫将家分给自己的庶子,即为士分家。士以下就是普通百姓(包括农工商)和奴隶。那么天子、诸侯、大夫的嫡子则继承父亲的爵位,也正是如此,贵族垄断了做官的权利,这也是封建制、宗法制、世官制的结合。
然而随着周室东迁,王室衰弱,出现了礼乐征伐出自诸侯的情况,而随着卿族势力的日盛,诸侯的权力也不同程度开始衰落,到春秋中期,工业商业逐渐发展,小农社会的规模一天天崩坏,平民的势力急剧抬头,甚至出现了普通民众杀死国君、大夫的情况,于是商人、工人等平民也开始为诸侯国所重用,在这种情势下聪明的诸侯大夫开始认识民众的重要性,这也是子产公布刑法的原因之一。随着权力的不断下沉,于是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我想大夫们权力的日盛,也是战国新局面开创的主要原因。
整个春秋时期所表现的:政治方面是是礼制的崩溃和政权的下移;在社会方面,是土地的集中和经济的演变。到了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出现了总崩溃的形势,影响了整个思想界。但是一方面,旧制度虽破坏,但新制度尚未建立,这个时期,正是由封建社会向统一国家的过渡时代,而孔子正是其代表。
孔子是并不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但是是非凡的教育家,孔子的总体主张就是一个字“仁”,主张忠孝仁义以维持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主张正名礼治以维护封建社会的公共秩序,是伦理和政治的有效合一,是封建社会的结晶,所以他自己也已祖述文王、周公为志愿,可以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的政治上的失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思想上的伟大,也造就一个新的阶级“士”,这里的士与以前大夫的士是两个概念,新的士是学者,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他们通过做官或讲学,渐渐登上了历史的最高舞台。战国以后,封建制度完全崩塌,官差不多为士所垄断,他们支配着整个政治界、也支配者整个思想界。士族阶级后来在近千的时间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到科举制度的产生。
读完这两篇,让我受益颇深,也更让我了解,历史的趋势虽有偶然因素,但终究有必然方向。
7、春秋远去
春秋晚期的政局可以概括为:国际形势方面,晋失威诸侯、楚勉强维继、吴扩力北展、越吞吴自强;内政方面,世卿专横、相互兼并。而这些也为战国局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看,北方政局以晋国日渐衰落开始,晋因欺凌小国,逐渐失信于诸侯,原本晋国内政上有六大公族,范、中行、知三族被灭后,韩魏赵三氏边构成了三家分晋的主要班底,最终分裂成战国的韩国、魏国和赵国。
而齐国内政方面渐由陈氏把持,内乱也为后期田氏代齐创造了条件。
由于中原无霸,宋郑世仇,相互攻伐很厉害,几乎恢复了春秋初期的局面。齐鲁吴相哄于东,宋郑相哄于西,晋楚皆自顾不暇,南方势力也渐渐崛起。
南方政局来看,以吴越争霸为主,晋国以吴国牵制楚国,楚国又引动越国牵制吴国。后面就是耳熟能详的故事,楚平王外不能振国、内不能治家,杀了伍子胥的父亲,逼伍子胥逃亡吴国,伍子胥又借势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郢都,鞭笞楚平王尸体,楚国申包胥哭秦庭七天七夜才引秦军复国,吴国灭越未半,便开始急于北扩地盘,却被越国勾践所败,彻底灭国,吴王夫差自缢,由于北方无霸,勾践开启了称霸之路,春秋也彻底告终。
8、春秋总结
顾颉刚先生综合春秋大事,归结起来春秋有四大特征:
第一是种族的混合和中华民族的成立。传统观念,夏商周是我们民族的核心,周人和夏人都起源于陕西,而随着周势力的扩张,“夏”这一名词渐渐成为了中原民族的统称,而对异族则称为戎夷蛮狄。南方有楚,北方有狄,东方有吴越,随着相互攻伐同化,诸民族都并入诸夏,成为了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
第二点是中国疆域的扩大。三代时候,中国版图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随着楚吴越吞并南方的蛮夷而同化于中国,齐晋秦等又灭北方的夷狄部落,中国的疆域才逐步扩大。可以说中国疆域的凝固是从春秋开始的。
第三点是统一局面的酝酿。周代以前所谓的国家还没有脱离氏族的社会的组织,那时夏商王国只是氏族同盟的集团,周代开始了封建制,国家的规模渐渐形成,但天子的范围也仅限于京畿一带。随着诸侯国的征伐,开创了郡县制,封建组织一天天崩坏,为秦汉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第四是社会经济和学术思想的转变。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手工业和商业刚启萌芽。由于相互攻伐,封建制度动摇,权力下沉,人本主义起来,原来的宗教观念失去了根基,学术兴起,其中以孔子为名,集古代思想学术大成,开始建立哲学系统,真正的学者阶级都是由他一手造成。孔子死后,门徒散播天下,成立了儒家学派,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二、春秋社会史
1、春秋农工商与封建社会组织
关于春秋的社会史,顾颉刚先生先从农工商和封建社会组织两个方面展开。
自从有了农业,人类开始定居,所以说农业是文化的曙光。春秋的田地分配制度,一种是贵族的禄地,即公田,让人民耕种,作为税赋上交。一种是贵族分配给人民,人民享有产出,但产权归属贵族,算作私田。商人受命于官府,也逐步开始走上舞台,随着富商的出现,富贵渐显作用,士农工商的格局逐步改变,也造成了战国如吕不韦这样的商人竟成了秦国宰相。
中国从西周到春秋中期,是封建制的全盛时期,与欧洲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基本相似。但中国不同于欧洲的宗教制度影响外,有特有的宗法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嫡长继承制度,大宗(天子)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虽然其中也有兄终弟及等继承制的出现,但总体还是嫡长制,封建制度靠宗法制度得以维系。春秋时期,除了贵族外,还有庶族和奴隶两族。但最终全盛的封建制度还是崩溃,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两点原因:
内在因素是封建制度本身发展过久,贵族阶级的人数一天天增多,由于利益的原因发生相互冲突、排挤,竟出现了没有封土的大夫和无禄的公子,于是很多贵族甚至未及五世便下降到下层社会,而由于这些贵族往往都是具备知识和力量的,于是充实了下层阶级。随着上层权力的下移,便出现了天子、诸侯权威日衰,政在大夫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也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原因。下层的反抗和土地分配制度的改变使封建社会遭受了致命伤。
外在原因是产业的发达,也是摧毁封建社会的原动力。随着产业的日趋发达,进步的农工商业便提高了人民的地位,使上层阶级的格局极易倒塌。到了大夫替代诸侯的地位,武士变成文士,吸收了下层阶级的优秀的分子,组成了新的极具势力的基层士族。
2、春秋的社会史之婚姻与世族制度
周人的婚姻制度里有一条极为严格的定律,那便是同姓不婚。古人的姓氏制度姓和氏是不一样的,姓是母系社会的遗传物,凡属于一系血统的都是一姓,姓下面有氏,氏就是小姓,是一个姓下面的分支,但大多只是贵族的标识。氏多为国名、爵位、官名、封邑、祖先的别字等。
周以前,中国其实没有国家观念,只有宗族或者是家族观念,到了周的封建制的确立,形成了世族。世族其实就像列国内部的小国家。世族制起源于封建制和宗法制。宗法是统御家族的原则,封建是扩充家族系统为政治系统的原动力,世族便是混合家族和政治的系统而用宗法来支配的一种特殊团体。春秋时的贵族阶级受两层统治,一个是君统、一个宗统。在特定的情况下,世族制也形成了世官制度,由贵族世袭罔替,世代为官。
然后有盛就有衰,世族制度的衰微原因与封建制大体一样,第一是土地制度的转变;第二是世族内部的倾轧;第三是尚贤主义的兴起;第四是宗族观念的中衰。
其实春秋的世族制与六朝的门阀制比较相似,门阀制从九品中正制而兴起,讲究依靠门第选官,但最终都为相对公正的科举制所取代。
3、春秋之城邑建筑、军制及爵位官制
春秋时人民居住的地方唤作“邑”,大而有城垣宗庙的叫“都”,都大致是列国大夫的封邑,诸侯所居的首都唤作“国”,天子所居的首都唤作“京师”,师是军队所驻地方的专称,京是大的意思。地方上的组织由高到低依次是州、党、乡、里、邻。
据记载,天子有六军,大国有三军、次国有二军、小国有一军。一军一般在一万人左右。春秋时用兵很少称人数,大多称“车乘”。千乘之国,千乘是大国,大国有三军,所以一乘约在三十人。每乘兵车上主力人员大致有三人,居左的叫车左,负责射箭;居右的叫车右,长官持矛应战;居中的叫车御,负责驾车。
从爵位上讲,我们以前经常所说的公侯伯子男,在顾颉刚先生看来,并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明,反而极有可能是候甸男采卫五等爵位。从管制上讲,除了各国叫法不同的宰相外,最重要的官职是“四司”。司徒,掌管赋税和徒役;司马,掌管军旅之事;司空,掌管建筑之事;司寇,掌控警察和刑法之事。然而各国官职实则相差很大,但总体还是按照执政类型做的分类。
4、教育刑法、宗教学术及礼俗
在春秋时期,正式的教育仅限于贵族阶级,平民没有受正式教育的机会,只有所谓的“教”,也是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愚弄和威胁。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即可看出古代治贵以礼,这便是教育;治民以刑,这就是刑法。而贵族的教育虽有文有武,但更偏重于武事,而大夫们的学问也其实很浅陋,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了孔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教育家,他讲究“有教无类”,强调“克己复礼”,用周礼来建立社会良性秩序。周朝,号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可以负责任的说,孔子是周礼的保存着和发扬者。他把古代的制度理论化,使得这些僵死的制度得到新的生命而延续下去,而其中不少经过两千多年的萃取提炼,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客观来讲,春秋时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时代。这个时代的思想,便是由神本的宗教进化到人本的哲学;同时各项学术也逐渐脱离宗教的势力而独立,为后期铸字百家争鸣做好了铺垫。
宗教方面,周人想象存在一个上帝,上帝派儿子掌管天下,即天子。只有天子才能和上天打交道,这也是神本的理论来源。除了上帝之外,最有权威的是土地的社神和谷类的稷神。社神又称“后土”,名禹,是上帝派来治理水土的伟人。稷神又称“后稷”,名字就唤作稷,是上帝派来播种谷物的天使。除此之外,还有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神。除此之外,宗庙大致分为太庙和专庙两种。太庙是合祭众祖的,专庙是分祭一祖的。我们通常说的宗庙社稷就是以上的词义,但合起来却关乎一个国家的尊严和物质的根本。
一本春秋,其实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积淀和转折点,在历史的长河里,因春秋,我们从神本到人本,从分裂开始走向统一,从封建转向帝国,从文化漂浮到精粹汇合。春秋两百余年的历史,仿佛历史的偶然,却与战国一道,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第一次成为一个永恒的代名词,中华的版图从黄河流域四向拓展,中国的文化从君权神授到百家争鸣。春秋,让我们从野蛮人走向文明,在优胜劣汰的大环境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华夏民族从此走向几千年的高峰。我读春秋,读到了文化萌芽、文明驰骋的味道。
笔记引用了大量书中及网络内容,加入了一些个人理解,一种记录,致敬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