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山学堂:在自然中,安顿你的心灵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克里希那穆提
出生于七十年代的我,拥有的是一个被忽视的童年:不知爱为何物,从没有享受过来自父母的亲吻和拥抱,更没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但那个时候,没有没完没了的作业,没有各种周末辅导班,我的父母也从没有听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话,即便听到了,他们也不会早早就为我的人生做各种准备。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比我更重要的东西——我因而却意外获得了自由和自在。今天,当我回想起我的童年,在其中可以看见无数闪着亮光的快乐片段:夏天的傍晚,扑通一声跳进门前河,溅起的水花,清凉地打在脸上;秋天,与同村的伙伴,欢快地奔跑在收割完毕的稻田里;村口的梧桐树下,各种自发的热热闹闹的游戏;以及“锣鼓喧天”的自编、自导、自演的越剧大戏……
虽然就总体而言,我的童年十分不幸,但曾有过的这些快乐片段进入了我的头脑和心灵,它们镶嵌在我人生的玻璃幕墙上,每当我处于困顿中,或在某一个十字路口踌躇不前时,抬头看见那样的时刻,听见从遥远的童年传来的笑声,我就会感觉自己的心中有了亮光,有了力量。
这个已经过去四分之一的2020年,在混乱中开场,也在混乱中进行。时至今日,除了来势凶猛的冠状病毒之外,还发生了太多让人难以置信的新闻,这些新闻事件挑战了人类的道德底线,世界呲牙咧嘴地向我们露出了她不美好的、可怕的一面。每在网上看到一个让人气愤的新闻,都会让我升起这样一个念头:为这个世界,做一件好事吧。为了孩子,为了“灿烂、独特、不可重现”的童年,雁山学堂要一直在。
雁山学堂可以带给孩子什么?
一种真正自然的生活
人类与自然失去联结已久,若想重建心灵,需要回到自然,重新好好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雁山学堂所在的温州雁荡山,是一座不管你看了多少回每次依旧会被她的美打动的山。“这里有如画的溪谷、高耸的山峰、陡峭的悬崖和深不见底的洞穴,但最美的还是从悬崖和山坡上奔流而下的无数条壮丽的瀑布。浙江南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理应跻身于世界自然奇景前列。”1930年,美国人怀特兄弟在摄影集《美哉中国》中,这样介绍雁荡山。他们认为雁荡山的美远远超过著名的长江三峡。今天,雁荡山被评选 为国家5A级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

8年的时间,我们全体师生,走过雁荡每一个山头,看过每一条瀑布,仰望过高高耸立的山峰,俯瞰过陡峭的悬崖和深不可测的洞穴。这座山是我们的课本,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她的教导润物无声,充满魅力。我曾亲眼目睹过学习是如何在其间发生:
课间休息,我们聚在图书馆门口闲聊。一个孩子大叫:有四只跳水自杀的螳螂呢!我们一拔人马上涌到木头平台上朝溪里观望。果然,水面上横陈着四只死螳螂,有两只都已经开始腐烂了。
“一定是因为铁线虫,不然螳螂不会跳水自杀的。”一个孩子说。
我走下平台,来到溪边,有两个孩子跟着我,我说:“铁线虫真残忍,是不是?”在我眼里,铁线虫相当于犯了谋杀罪。
“可是如果没有铁线虫,那么就会有很多很多的螳螂。这只是自然平衡生态的一种方法。”一个孩子给我上课。我不得不赞同他。
我们走到水里,靠近那几只死螳螂,看了一会儿,便转身上岸,发现台阶处有一丛苎麻,一片叶子上蠕动着一堆迷你毛毛虫。
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说:苎麻珍蝶!然后其中一个问另一个:“养吗?”“不养,这些幼虫太小了。”
在自然里生活,他们小小年纪,已经领会到一点点世界的奥秘了。丑陋的毛毛虫,在他们眼里,不只是毛毛虫,还是振翅飞翔的黄色珍蝶。不妨大胆想像一下,这些了解了一点自然奥秘的孩子,当他们长大,会不会更能洞察这个世界的本质?




发现自己,唤醒自己
“雁山学堂”是一个听上去很传统的名字,但事实上,她的内核却是现代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当代的孩子,这些孩子活跃,敏捷,拥有独特的个性,充满想像力和创造力。
因此当我们说到学堂,心中对应的却是一个“学习中心”,一个社区,一个悠闲的教育场所。
在这里,我们重视对美和幸福的感知能力,追求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提倡多元、个性化的学习,期待打破课程的框架、教学的框架,空间和时间的框架,更大可能地释放人的潜能。因此,每一个人的意愿都会受到尊重,每一个人的兴趣都会受到重视。如果你喜欢写作,你就会得到相应的支持;喜欢戏剧,我们会邀请专业的戏剧老师;喜欢摄影,你可以拥有一个人的摄影课;喜欢木工,可以为你开上一门木工课;喜欢植物、昆虫,就可以为你办一个展览,做小老师……
有人问我:雁山学堂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雁山学堂没有能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这个世界也没有人需要被别人培养。我们每一个人,如此独特,与众不同,每一个人都拥有这样那样的才能。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常常忘记了这一点。我们走到一起,彼此帮助,其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这种才能,唤醒它,然后使之充分显露。




安全、轻松、自在的成长环境
雁山学堂,努力构建的是一个安全、轻松、自在的成长环境。
我们相信:理解孩子的天性,遵循成长的规律是件重要的事情;
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平等、信任、尊重、鼓励和赞美;
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纠错机制,在一些错误面前,让孩子承担责任,另一些错误就放手而过。
只有明白生而为人的局限,才能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才会平等地交流和互动,才会淡定面对所有问题。
前两天,我与雁山学堂的一位毕业生视频连线。他在来雁山学堂之前,几乎是被学校和家庭嫌弃的孩子,但现在的他,在手机的那头,跟我聊自己的学业、未来的志向,生活中的种种,状态如此的轻松、自在和自信,与许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的那个紧张、焦虑、因为不被认可而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戒备的孩子判若两人。我由衷地为他而高兴。雁山学堂给出去的东西,在他身上产生了作用。那么,他所有的问题都在雁山得到解决了吗?
没有。他的缺点依然存在,依然还会时常被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压力所困扰,但显然他已经具备反省、反思的能力,并拥有想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意愿。
8年了,从一个刚踏上教育之路满腔热血、一头雾水的妈妈,到慢慢希望能够沉下心来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我一直记着自己的童年,记着这一路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说什么教育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摇动一棵树,太诗意了。教育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流。教育就是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一点点呈现在孩子面前。
教育是大事,也是小事。
教育很难,也很简单。
好的教育者,或许就是故事中那个在海滩上解救搁浅的鱼儿回归大海的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帮助多少就帮助多少。这个世界也许真的糟透了,而且可能永远都不会好,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为她做点好事。



关于课程
01 基础学科
语文基础、阅读写作、数学、外语(英语、日语)等,是学堂日常的必修课,也是当下这个社会生存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

02 传统文化
我们把经典诵读、太极、射箭、书法、鼓乐、静坐,归纳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但在雁山,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兴传统文化,乃是为了了解我们出生的这块土地之上数千年的文化、哲学和其中蕴含的智慧,为了借由这一智慧平衡身心,提升内在的平静和和谐。


03 自然观察
这是一门囊括了户外远足、野外观察以及自然哲理的课程。在雁荡山这座博大精深的自然博物馆里,我们会观察花草树木,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它们的生死轮回,领悟源自宇宙万物的必要智慧,学习树的坚韧,草的隐忍,水的谦卑……

04农耕·食育
在雁山,农耕和食育由不同的老师教授,但属于一门课程的两个分支:农耕让我们感悟时节更替和作物生长的神奇和力量;食育,则既包含了生命、自然、感恩这样的人类通识文化,又能培养我们慈悲、均衡、健康的生活态度。

05人文艺术
天地之间有艺术,山水之间有韵律,聆听然后歌唱。哲学、诗歌、音乐、绘画,是我们与天地互动、相应的一种自然而美好的方式。我们定期邀请人文艺术领域顶尖的专家来雁山讲学,在他们的引领下,学会享受艺术、理解艺术、领悟艺术。

06戏剧·演讲
一年一部戏,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戏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自我理解的能力、自律的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与此同时,我们意识到了演讲的重要性,因而会在合适的时机里推出这一门课程。

07手作·财商
因为在山里,我们的手作课程崇尚自然、环保、再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课程:制纸、制皂、制弓、染布、陶艺……但我们的手作课同时还是财商课、社会实践课,在完成一项手工作品后,学生们还需要参与产品的包装、推广、销售,将自己的手工作品,变成可上市的商品。


08游学
游学,是雁山学堂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一学期一次小游学,每年一次大游学:海南(2014年)、敦煌(2015)、厦门(2016年)、大理和成都(2017年)、云南藏区(2018年)、印度(2019年)。每次出去,我们都会花很长时间准备,甚至有可能是一个学期,大家在一起学习各种相关的知识,回来以后,也的确增长了很多知识。但是,我本人更愿意把游学看成一场生命和心灵教育。人在旅途,相对于平时,状态最放松,心灵最自由,也最敏感。我们注意到,每次游学回来,每个孩子,都会获得不同层面的进步和改变。这样的一种进步和改变,有时候,是课堂里很难发生的。
游学中,孩子动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在学习,这中间没有书本和屏幕,学习是直接发生的。她看到的世界,是原本应该呈现的样子。在这样一种过程中,我们人所积累的知识,直接转换成能量,而非垃圾,它不会给头脑带来任何负担。它不再停留于记忆层面,而深深潜入我们的意识之中、心灵之中、生命之中。孩子所感受的这个世界的美,是她自己亲眼所看、所感、所悟。反之亦然,她所经验的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也是同样真实。这样的“看见”能够深刻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


关于老师
常驻老师
苏羊

女,著有小说集《瓶中叹息》,支教随笔《在藏地》。曾在北京担任记者近十年。2012年8 回到雁荡山,创办雁山学堂。八年的实践摸索中,积累了与孩子相处、交流、互动的宝贵经验。
张立航

男,42岁。学堂书法老师,精通日语,英语流利。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质,对世界文明感兴趣。
谭晶

毕业于海医,曾在医院任健康咨询师一职。对急救和一些医学常识比较了解,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帮助孩子们更好的融于学习生活中。
杨雅斐

带孩子们将手作艺术融合到生活与自然中。石头可以变成画,鲜花可以变成首饰,草木可以变为染料,喜欢做有趣的事情的,有趣的人。
特邀专家
景凯旋

学者、翻译家,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博士,师从程千帆、卞孝萱先生,又致力于东欧文学的译介,是昆德拉小说最早的中译者之一。
闻中

中印古典思想研习者,哲学博士
浙江大学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老子研究会副会长,印度辨喜大学访问学者,目前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
曾孤身一人,漫游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不同的道院,追随印度僧人学习印度哲学。主要著作有:《印度生死书》《行动瑜伽》《吉檀迦利》《从大吉岭到克什米尔》《梵学与道学》等10多部。
苏皇任

中国文化大学音乐系国乐组、南华大学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毕业。
鼓往金来鼓乐艺术团团长、梦莲花鼓乐团指导、梦莲花交响乐团、梦莲花丝竹乐团团员、全国鼓王赛评审、台北市立国乐团击乐比赛评审、全国学音乐比赛暨县市评审委员。中国民族管絃乐协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期任国家国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等乐团协演。
曾任高雄市国乐团专任团员(1994-2000)、台南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2000-2010)、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讲师(2005-2015),佛光山人间音缘梵乐团击乐首席,就学期间参加台北市立国乐团附设青少年国乐团、担任中国打击乐团(天鼓击乐团)首席、服役期间任国防部示范乐队击乐首席。
为了对宣扬锣鼓乐,于2008年筹组「鼓往金来鼓乐艺术团」,冀望于传统锣鼓乐的表演、创作、教育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赖一诚

中华文化的复兴与探索者
台湾台南市人,大学数学系毕业,研究中国音乐音声律吕之学,专精笛箫尺八,早从事网路科技产业,曾为知名网站创办者,习易学医多年。目前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复兴与探索,用上古文字与音律之法,重新解构中华文化,并使之系统化。研究考古学,从事音乐考古,贯通中国古音声律吕学,涉猎中国古天文学,演奏中华失传乐器~尺八箫,常受国际及大陆邀约,做讲座以及相关论文发表,平时有音乐演出。思想方面,已经建立古音律阴阳五行系统,呼应黄帝内经「经络」与「五运六气」时空医学之本末因果,达天人宇宙万物相应皆一理。
庄青山

素心居静工作室创始人。长期致力于素食谱开发的厨艺培训。开办线下素食料理课程以来,受到广大素食爱好者的肯定和喜爱。
接触“低脂全蔬食”理念后,灵感泉涌,陆续开发了很多低脂纯素的健康食谱。
周祎婧

音乐教师,音乐治疗师。上海音乐学院学士,德国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原本性音乐教育与体态律动教学法硕士(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大学联合培养)。热心教育与艺术创作,为国内多个省级示范幼儿园研发、指导原本性音乐课程。近年来已在宁波、广州、日本、德国等地开展了分别面向儿童/成人的原本性音乐-体态律动工作坊,其活泼灵动的教学风格深受国内外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其出演的法语音乐剧《les jumeaux de bergame》受邀2019国际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大会在奥地利和波兰上演。
黄秋溅

师承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院长陈炳先生
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院长田金龙博士
专注致力于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和实践,在调理身心放松,恢复身心平衡有丰富经验。
雁山学堂:10-14岁孩子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教育社区
报名咨询:13918373744
更多了解雁山学堂
冬、夏营令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