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rre Lemaitre的写作之路
2013年的龚古尔奖得主,小说《天上再见》的作者Pierre Lemaitre 的人生经历简直是所有不如意的中老年作家们的强心针。他高一辍学,先后做过邮递员,档案管理员,搬运工,青年文化中心管理员等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的朋友Gérald Aubert获得了一个在图书馆为参加职业培训的学生讲解文学史的工作,并邀请他一起讲解;在朋友决定全身心投入戏剧创作之后Lemaitre全面接受了这个文学讲师的任务,并且一做就是几十年。Lemaitre在二十岁到五十年之间写了两本小说,都被出版社拒绝了,因为“写得太烂”。
在他53岁时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图书管理员Pascaline,Pascaline看过他的手稿之后鼓励他再向出版社投稿。第一部侦探小说被22家出版社拒稿,Lemaitre对自己的写作之路完全绝望了,Pascaline却仍然坚信他能成功,终于第23家出版社 Festival de Cognac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那时他已经是55岁高龄了。在其后的7年(55岁-62岁)之中他出版了六本侦探小说,销量很好,有好几本还卖出了影视剧版权,可谓是名利双收。
但是在62岁写完第六本侦探小说《Alex》之后他对类型小说厌倦了,决定开始写严肃的“历史”小说,于是有了《天上再见》,此书荣获2013年的龚古尔奖。
Pierre Lemaitre的写作风格模仿雨果和巴尔扎克等人,可以说是传统型小说家,他曾经在杂志上发表关于雨果《悲惨世界》新版的评论性文章,谈自己对雨果的喜爱。对于他来说,自己收藏的雨果作品全集的价值可以抵得上剩下的所有作家的作品。在那篇文章里他还谈了自己在写作《天上再见》时对雨果写作风格的学习和借鉴。Lemaitre的成功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因为需要向学生们讲解文学史,阅读对于他来说既是工作也是兴趣,他说过:“没有什么事情比教学更能促进自己的学习”,这种经历使得他对于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烂熟于心。他不仅关注文学史上的经典,也阅读类型小说,所以他的侦探小说才能够卖得好,而且还能被改编成热门电影。他能够得龚古尔奖也得益于深厚的文学功底,我之前读过他在《天上再见》之前的写的最后一本侦探小说《Alex》,发现此书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侦探小说”,书中对于被害者被关在木笼里的描写细致到接近变态的地步,给人一种卡夫卡使的荒诞现实主义感觉,所以说Lemaitre能够从一个“侦探小说作家”向严肃小说家转型并非偶然。其实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早期也写过很多侦探小说,而且他也是很早就辍学,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自学成才。
他的《天上再见》我读的是法文原版,Lemaitre前几章对于人物身处绝境时的心理刻画使我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整本书对于小人物在大时代的处境和遭遇也让我非常感动;而且写作技巧非常纯熟,值得反复研读;此书得龚古尔奖实至名归,可以算得上一流小说,但是称不上伟大,没有《追忆逝水年华》那种伟大。说起普鲁斯特,据说Lemaitre在他的住处为普鲁斯特设立了一个祭坛,可见他对于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和喜爱。
© 本文版权归 Evanescenc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