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博物馆
继续读《万物静默如迷》,喜欢《博物馆》、《一粒沙看世界》。
化石、陶器、瓷器、铜器、衣饰、书画、雕塑......大自然以及人类活动遗留下的种种痕迹、实物,被博物馆收藏、展示。曾经摆在某位文人书桌上的字画、戴在某朝皇后头上的凤冠、某位贵族家里用来洗手的瓷盆,多年之后都有了一个同样的归宿,静静地躺在展示柜中,供人们观赏、讨论,凭吊历史,感叹兴衰。这些藏品有的饱经岁月斑驳破损,有的尚且保存完好,有的曾经价值连城,有的只是日常用具,然而这些现在都不再重要,人们并不在意这些展品的样貌、价值,否则何必面对这些旧物,去商场看那些更漂亮且崭新的东西就好了。在博物馆里,透过一把扇子,看到的是某一张脸孔,透过一把剑看到一场战争,透过一件陶器,看到古人一天的生活场景。岁月的长河湮没了黄尘古道,模糊了曾经鲜活的面容。现在的我们只能透过这些或许已经残缺的旧物,回想甚至是想象曾经的场景、人物,在心里对历史的是非曲直、朝代的兴亡盛衰作出自己的评价。
但毕竟是不同的。一个人的一生,岂是一件衣物、一件器物能完整呈现的,他得意时的欢畅、失意时的沮丧,他的所有喜怒忧思,都已经无从知晓和考据。一场战争,又岂止几把刀剑的重量,那是血流成河伏尸百万,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消逝。博物馆里展出的,仅仅是一些死物,诗人写道“这里有餐盘而没有食欲。有结婚戒指,但爱情至少已有三百年 未获回报。”
人们费尽心机,希望拥有华丽的服饰、珍贵的珠宝,拼命争夺土地城池,然而千百年之后,人的生命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古物在博物馆聚合:“王冠的寿命比头长。手输给了手套。右脚的鞋打败了右脚。”在时间面前,没有什么可以永恒。
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广为人知,一粒沙也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尽管微小但独为一体,自成世界。而辛波斯卡的《一粒沙看世界》,通过一粒沙告诉人们,世间的万事万物客观存在那里,与人无关。沙粒、湖水、浪花、落日、云朵和风,他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人类为它们“赐名”,对它们下定义,欣赏和关注它们,这些仅仅是人们自己加诸于自然界的印记,不能代表这些事物的意义,也不代表人类的地位高于这些事物。一粒沙如此,人亦如此,每个人的人生都无需他人定义。
人的生命易逝,只有时间是永恒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无需人类的定义和关注。辛波斯卡的诗就是这样,客观,冷静,敬畏万物,也悲悯众人。 她的诗语言也是简单、克制和朴素的。在我读的有限的诗里,席慕蓉的诗写爱情、青春、故乡,感情浓烈或清淡,浪漫唯美。辛波斯卡的诗更多具有哲理性,直白又深刻,机智又犀利。其实我不太喜欢说教式的文字,但诗不一样,诗的语言是美的,用诗来讲道理,也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除了这两首,《我们祖先短暂的一生》 、《写履历表》、《桥上的人们》、《一见钟情》都很喜欢,总体来说,以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写的诗居多。读书永远能给人力量、快乐还有希望,包括诗在内的所有书就是文字的博物馆,保存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智慧和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