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大街》阅读杂感
《米格尔大街》之《鲍嘉》和《没有名字的东西》
许多书友从理想—现实—理想—现实的角度分析第二篇。我存疑。
如果是这种主题,作者大可采用全知视角,依然可达成。而有限视角的“我”,经常介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主人公的变化,我的情感态度也会随之而变化。第一篇也是如此。
所以,这两篇目前所看的,作者不是写标题的一个人,而是群体关于他的态度。就如鲁迅的《孔乙己》。
情感的错位。 当我自己代入故事当中,我会如故事中的人,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嘛?如果不会,差异的根源在哪?
如此看来,良心的作者总不忘拷问读者的良知。
想起糊糊那句“希望你过得好,过得比我好。”这句话的气量有多大。
人往往愿意对弱者伸出援助之手,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面对强于自身的,抑或特立独行的异常之人,不免排斥,失落。
想到了芥川龙之介的《鼻子》,动漫《一人之下》。啊啊啊。我的天哪。今儿怎么泉思如涌了。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