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子部》子
子【zǐ】,象形字,像胳膊上舉而在襁褓之中的嬰兒。

《說文解字·子部》子: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爲偁。象形。古文子从巛,象髪也。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几上也。李陽冰〖注〗:子在襁緥中,足併也。

古文字中的「子」有二個字形,另一個「子」用於十二地支中的「子」,寫成上圖像小兒囟門上有頭發、下面像有兩足的樣子。
段玉裁注:《律書》:子者,滋也,言萬物滋於下也。《律曆志》曰:孶萌於子。......子本陽气動萬物滋之偁。......象形。象物滋生之形,亦象人首與手足之形也。
許慎、段玉裁之說已非本意。「子」的本意就是襁褓之中的嬰兒。
《詩經·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赤子之心】赤子,即初生的嬰兒。有德行的君子,會始終保持自己那顆純樸無邪的心。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間的交往,往往平淡如清水;而小人之間的交往,往往甘美如甜酒。君子淡薄卻親切,小人甜蜜卻易斷絕。凡是沒有緣故而結合的,終究無故而離開。
《莊子·山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从「子」的象形字有:了(束嬰兒之兩臂)、孑【jié】(孤單)、孓(孒)【jué】(短)
从「子」的會意字有:字(在屋內生孩子)、孔(窟窿)、孕(懷胎)、好(美)、孫(兒子的兒子)、孝(奉養和敬重父母)、孛(臉色突變)、孚(以卵孵化)、季(排行最後)
以「子」作意符的形聲字有:存(生存)、孟(庶出排行第一)、孺(幼兒)、孤(無父)、孩(小兒笑)、孢(低等植物的繁殖體)、學(學習就是孩子的工作)、孥(兒女)、孳(生殖)、孿(雙胞胎)、孽(妾之庶出)
以「子」作聲符的形聲字有:仔(小孩)、籽(植物的種子)、孜(不停地敲打自己)、李(果)
「子」,無臂為「了」,無右臂為「孑【jié】」,無左臂為「孓【jué】」。
二子為「孖【讀若孜】」,孿生子;三子為「孨」【讀若轉】,謹慎、弱小。
【十二地支的第一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可是為什麼「子」要寫成這麼奇怪的樣子呢?而「巳」又為什麼要寫成「子」呢?
古人以日出日落為一天,以「夕」指看不見日的夜晚;以月盈月虧為一月,以「辰」指看不見月的那幾天;而以大火星的昏見昏伏為一年。
在十二地支中,「子」排在第一,「巳」排在第六。在甲骨文中,也並非沒有「巳」字,但是在十二支中,二者都寫作「子」。而十二地支中的「子」,又偏偏不用本字,而是另外寫成上面那個奇怪的樣子。
據原山東大學的龐樸先生的研究,古人以日月會於大火星(秋分)時排為第一辰,這時是只見參星而不見大火星的,猶如夜晚雖有月亮而不見太陽。所以排在地支第一位的「子」字猶如腹中之胎兒的形象。
五個月後的「巳」月(春分),才能昏見大火星於東方,這時的日月會於昴宿而排在第六辰。所以「巳」字在這裡寫成了「子」,如襁褓之中嬰兒的形象。因此在十二地支中就有了二個「子」字。
「參」宿為季子而居於辰首寫作「子」,「火(心宿)」為長子卻居於辰六而寫作「巳」。這才是《左傳》和《國語》「參商不相見」的故事中,老大閼伯主辰(大火星)、老二實沈主參,這長幼之序安排的意義。
【爵位】古時候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第四等。
古時王者稱「天子」,諸侯之子稱「公子」。嫡長子稱「宗子」,衆妾之子稱「別子」或「支子」。有德者稱「君子」,妻稱「內子」,入贅女家稱「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