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北宋外交明星富弼的背后:再说步入殿堂
借助富弼出使辽国的高光戏,再谈步入殿堂。
宋仁宗时期宋、辽、夏交接地图


清平乐/小谈理性追剧态度--求仁得仁、步入殿堂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2096347/
外交辩才固得益于逻辑训练,但是最关键的是富弼可以用来比喻周恩来总理纵论外交工作时候所言,必须选拔任何时候都可以站稳立场的人--富弼是为他的祖国大宋,任何时候都可以站稳立场的外交官代表。富弼一切呈现的外交才干的爆发力都来源于他坚定的立场,立场作为大前提,触发了他的一切潜能。
富弼不辱使命,还得益于他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他没有轻敌----- 富弼曾两次奉命出使辽国谈判。在富弼看来,西夏与辽都不再是令人鄙夷的蛮夷。因他们都进入农耕区域"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民,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寇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
富弼这个形象完全可以借古称今---任何时候都可以站稳立场,不辱使命的典范。
然则,富弼纵横捭阖,折冲樽俎的立场来源哪里呢?当然来源于廷议与集体决策,所谓成竹在胸,底气是身后强大优秀的从江湖到庙堂的集体支撑----宋仁宗朝果断答应增加给辽国的岁币,避免了宋朝两线作战的尴尬局面。果然,富弼出使后,辽国和西夏在战争中互有胜负,伤亡不小,从而减轻了宋朝的边境压力。
反过来,就是,法国总理“老虎”克莱蒙梭所言,弱国无外交。
他做了多手准备----富弼和副使张茂实手拿两份国书、三份誓书,来跟负责接待的辽国大臣刘六符号商榷。富弼告诉刘某,倘若联姻的事谈成的话,就需要以姻事盟誓;如果辽能令西夏停战,那岁入金帛增20万,这需要一套国书、誓书;如果辽不能约束西夏,那岁增10万,就是另一套文件了。
他万里出使,不兴师动众---- 宋仁宗相当自信,富弼出使时候竟然没有调兵。真乃上兵伐谋也!反过来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竟是春闺梦里人”。
清平乐的热播就是以古喻今,开启民智,告诉人们殿堂之上,理性的国家决策是该怎样的---同理,韬晦之策,嗯,包子有肉不在皮上,兔子急了也咬人,但是,兔子咬人不需要叫。
正好楼主手里有一本外交战略情报学,闲来作为睡前读物翻翻,正可以印证今日之感慨-----书中集合了不少古今中外战略决策的情报与反情报外交案例,包括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之前的情报博弈。但所有这些案例只是为说明一个宗旨,外交舞台与战略情报、战略决策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希望清平乐等历史剧能够做到真正的古今借鉴,纾解当今一些人的迷茫与困顿。其实历史坐标系里,有的瞬间很短,但就有那种带着伟大抱负,坚定立场者抓住历史的一刹那,其影响力迄今不磨灭---变革风气就是这种历史人物散发这种影响力的一条途径。
宋仁宗一朝西北军事的前线胶着于今天的陕北地区。
即使在北宋后期,我们拿著名的美人出产地米脂来说,这种胶着就有:元丰四年(1081),宋军夺回米脂寨,隶于延州。元祜四年(1089),宋与西夏议和,又将银州(含米脂寨)割让西夏。元符元年(1098)宋收复米脂寨 。

元昊反叛后,范仲淹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辖宋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任陕西都转运使。不久迁为陕西经略、兼知延州,负责西北军事。他在那里不过三年,却彻底地变易了自从南北朝到五代十国以来草原政权与中原王朝拉锯战所在地,夹缝生存里文武萧瑟的民风。
特别提醒下,变革民风,开启民智就可以储备人才,不只是刺配延州,被范仲淹亲自发掘的自学成才的山西籍名将狄青;靖康之耻以后,在江淮以南抗击金兵,屡建奇功,最后葬在范仲淹生长的苏州城的名将韩世忠也是范仲淹等名臣经略延安后延安与陕北人杰井喷的代表之一。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上兵伐谋了。
近现代以来,昔日延州的延安榆林一带的男女俊杰,风流人物,自不必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