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秦帝国》黑色裂变所感之一
引言:这是一个为后世做出诸多贡献的帝国,更是一个谜一样的时代,值得我们去寻访,去探究。
读《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很让人意难平的是卫鞅之死,也就是公孙鞅,商鞅之死!这样一个曾致力于通过变法使秦国强大,结束数百年来高岸为谷,峡谷为陵的乱争局面,促进秦国横扫六合,最终走向大一统的法家代表人物-商君,在于他有知遇之恩的秦孝公死后,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家被杀。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辛弃疾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无法得知商君病败之后,面临死亡的那一刻,内心是绝望还是坦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对于壮志满怀的人,对于生死,可能早已将其置之度外,“名与身孰亲?”,在他们没有选择项,他们还来不及看这如愿的盛世到来,却身死魂亡。留给后人的除了丰功伟绩,更多的是唏嘘慨叹! 如果当时他的政策不那么激进,如果渭水河岸上孟西白三族七百余人不在那一刻齐齐命丧黄泉,如果不刑太子的老师公子虔…… 但是白云苍狗,斗转星移,覆水难收…… 有时候想也许古时没有重视生命权这一说法,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老子的这问“名与身孰亲?”和《曲礼》中“父母存,不许友以死”,已让我们知道其实我们的先人,很早的时候就提出要尊重个体生命,不枉杀、不枉死! 在他死后千百年来,对他的争论依然不休: 蔡泽曰: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45] 班固: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 司马迁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旧唐书》曾这样评论: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 于是再次想到最近曾读的《反经》中“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凌暴”特别是后面这句,指出刑罚,本来是要威慑、惩罚那些犯法的人,但是执法的人,会出于种种目的滥用刑罚或用来欺辱犯人,甚至久而久之会使自己丧失人性,有时也会放过真正的罪犯,制造冤假错案。故《反经》又云“理国之本,刑与德也,………纯用刑,强而亡者,秦也”。作为一统天下的秦,虽然在后来延续着许多他的法家思想,但由于法令过于森严,而被世人称为“暴秦”,最终走向灭亡。 《道德经》告诫统治者们“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并同时提出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秦之后的西汉也是因为能汲取秦灭亡的教训,采取“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汉朝长达四百年的基业。 白云千载,往事悠悠,不管是前朝旧梦还是痴人说梦,那些万丈光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故纸堆里的一张张画像或者各大百科里的简短介绍,更是个个如你我般鲜活的生命,还有对他们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感同身受和是非曲折的反思!而对于当代政法战线上的工作者尤为重要的是后者,如何替国家掌握和使用好法律这一国家利器,如同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就是书本给予我们每个人神奇的力量! (附几张去年参观秦始皇陵和秦地宫及观看《秦俑情》时的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