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的孤独从来不只在拉美,孤独与生俱来,灵魂唯有独行
我们每天说话,说千句万句话,似乎都在寻找那一个说得上话,能懂自己的人,于是我们四处寻找。
别以为只有年轻人才能感受”孤独“,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描述了中国社会底层劳动人们为能寻得一个说的上话的人,在各种弯弯绕绕的人情世故中受累。我们总是去猜想一句话别人背后的心思和意思。
中国社会没有能祷告和忏悔的上帝。在《十三邀》的一期节目采访中,
看许知远采访情感电台主播,最初以为能探讨出来社会时代进步下情感的变化有多少?那些最受欢迎的主播都是怎样的存在?
你能看到他们那么坚定,那么旗帜鲜明,即使骂人也有人专门打电话去被他们骂。
许知远说他们有点像中国的“牧师”,因为没有神,人们精神的寄托到了他们身上。
有个听众过于依赖他们,甚至在广播大楼的草坪上喝农药来威胁电台每天打电话给她。
他们也能听到家暴,出轨,虐童各种人性的黑暗面。
有人因为承受不住的无力感选择退出。有人因为坚信美好和正义感继续前行。有人是理性乐观派随着时代积极变化。
我们总希望有人扮演我们的“上帝”因为我们想要被理解,想要被救赎,想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对的。我们太“孤独”了。可是“上帝”在哪里呢?
我们提问,看书,交谈都想要去寻找答案,然后你会发现在世界各地人们都曾奋力寻找过答案,你能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看到不同的情景下的“孤独”。
百年孤独式的“宿命不可违背”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一本羊皮卷描述了他们的整个家族史:“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那看似分不清各种人名和关系链条之间,那些经历,似乎都是在诉说同一个人。
《百年孤独》 孤独, 它有一种坚守感和宿命感。当你不能摆脱又抗争不了时,你只能选择接受它。
饱受侵略和折磨的那一片大陆的孤独,那里发生的相似的命运有着同样宿命的轮回。
孤独周而复始,不要感叹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因为不断轮回,最好的时代还会到来。
孤独没有最终答案,书中也没能给你答案,而因此只有用你的方式坚守和与它共处。

拉美的《百年孤独》
局外人般看清世界真相后的孤独
你可以在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中看到,主人公默索尔因为母亲去世却没有哭被人诟病,他对这件事毫无参与感。可他又那么直白那么坦诚,甚至不愿意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希望而牺牲一点点自我,也因此受到了审判和惩罚,整个故事看来似乎有种微妙的荒诞感。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西西弗斯神话的推石人,一个人日复一日地推石头到山顶又滚下来。你认为他到底是悲惨的还是幸运的?
在这个神话中,加缪说出了他的「荒谬」哲学:「当人对世界的理性和幸福的热望,却碰到了这个非人的毫无意义杂乱无章的世界,荒谬就产生了。」
这是加缪告诉我们的,作为一种局外人看清世界真相的孤独。
当我们不允许不符合我们认知和习惯的人存在,世界上便只能留下一种人。
生活本身因为你的不同而同,意义也是你自己赋予的。个人自然边界与社会道德的博弈,世界是否越来越好?这里的孤独似乎是一种无力的抗争。

法国的《局外人》
孤独是心灵的猎手
23岁的天才少女卡森.麦卡勒斯的《孤独是心灵的猎手》里有句话说:“人们做梦,奋斗,睡觉,一如既往,按部就班,不肯多想,免得迷失在明天未知的黑暗之中”
在小镇上,有两个哑巴,非常要好,他们总是在一起,有一次其中胖的那个安东,因为生活的变故进了疗养院,剩下哑巴辛格每天孤独地去咖啡馆度日。奇怪的是,咖啡馆的人们都爱跟他倾诉,因为每次他都面带微笑,对任何荒谬的观点都表示支持,从不反驳。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他是自己的神。但是最后这个故事中的那个扮演“上帝”的辛格因为自己倾诉对象安东的死亡而自杀了。咖啡馆的人们也感到伤心欲绝。
人们总是自以为是,自以为能得来一个完全理解自己的知己,自以为自己与众不同。终究也不过是独自慢慢变老。
这是一种大家都在找一个“上帝”,而上帝并不存在的孤独 。
哪里有什么上帝,那个沉静面带微笑的辛格不过是人们投射的自我而已。
这是作者对宗教的反讽。上帝“死了”。是1940年代作者的写作背景。
那个经济萧条的时代上帝并没有拯救苍生于苦海。

美国的《心是孤独的猎手》
孤独,是人一生都在想办法消解却必定相伴的事情,无处躲藏,只能接受,或者学着享受它。
是啊,人生在世,谁不会退场呢,除了孤独。
● ●●
如果喜欢,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KiKi的时光

-
豆友229124227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7 1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