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科普”
作者:韦洁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文化哲学研究生,女性主义者,慧新社研究生部部长,希望通过文字与行为让更多人了解女性主义。(本文系根据图书馆相关及网络资源整理,经于闽梅老师修订。)
一、女性主义的概念和任务
词源
“女性主义”的英文feminism,源自于法语的feminisme,是由1880年代创立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社的法国女子奥克雷最先提出的词汇。在1890年代,法国妇女团体或妇女刊物虽然时常引用它,但是温和派的妇女平权倡导者往往要与这个词保持距离,自称她们的组织是“女性的”而非“女权主义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女权主义”才被法国各派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者所接受。
概念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歧视(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争取平等权阶段)的历史用语。
女性主义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权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性别不平等的来源以及分析父权社会的本质。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性别歧视、对性别的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所带来的物化及异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认为,女性主义是指专门为女性问题而斗争的主义,她认为女性主义者是在结合阶级斗争,但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力求改变妇女处境的女性和男性。
任务
女性主义的任务包含以下几种:
一是追求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应该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它促使女性认识到社会对待女性的不公正,让女性肯定自身的价值,成长为主体;
二是从对哲学、伦理学及社会生活的探讨入手,致力于纠正导致压迫妇女以及蔑视妇女的哲学传统和社会习俗传统;
三是追求一个实现性别平权的社会,在未来社会里,女性与男性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自由权利及选择自己事业和生活方式的权利。
总体来说,“女性主义”是为消除性别歧视,以结束对妇女压迫为政治目标的社会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深刻革命。女性主义者是指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社会运动,参加思想文化革命的任何人(包括男性和女性)。
二、女性主义流派
(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简介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最早出现的女性主义流派,在早期的争取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教育机会和经济机会的斗争中发挥了核心力量。其关注领域主要在公共领域(政治权利和法律权利),而对女性的私人生活和性角色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述和明确的诉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较有影响力的运动:19世纪女性投票权运动、20世纪妇女权利运动。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女权辩护 妇女的屈从地位》,王蓁/汪溪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美]弗里丹:《女性的奥秘》,朱徽、王晓路、程锡麟译,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贾辉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二)激进女性主义
1.简介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社会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是社会以生理性别差异(Sexual Difference)为名义而任意构建的,她们要求打破所有基于社会性别的职责和角色;激进女性主义则认为,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女性受压迫而男性施强权的结构。所以在现有社会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是无效的,在现有的父权结构下,两性没有平等的可能。父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深层结构。因此,只有摧毁、颠覆父权社会,才有可能建立新的性别平等社会。
2.代表人物及作品
[美]玛丽琳·弗伦奇:《女人的角落》,佟富、包凡一、李毅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
[美]玛丽·戴利:《天父之外:通向妇女解放的哲学》(1973)
(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1)简介
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言,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女性问题必将随之解决。在他们看来,只有解决了私有制问题,才能最终实现一个性别平等的自由社会。
(2)代表人物及作品
[加]玛格丽特·本斯顿:《女性解放政治经济学》(1969)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简介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不满马克思主义缺乏性别的视角,认为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交互作用,使女人受到比男人更甚的压迫。除非改变父权制,资本主义才能被推翻,因为只有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人们的物资关系和经济关系才能被改变。它是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左派思想潮流与女性主义的产物,从经济制度的角度对妇女压迫进行思考,认为其与资本主义父权制有重要关联,从妇女劳动和生理、家庭职责两方面对女性压迫进行探究。
(2)代表人物及作品
[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美]阿莉森·贾格尔:《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孟鑫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英]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1966)
(四)精神分析哲学女性主义
1.简介
精神分析哲学女性主义从精神分析角度(主要是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入手,精神分析认为,阴茎崇拜和菲勒斯中心主义社会导致了女性的身份特征和地位。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在借鉴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弗洛伊德和拉康思想中的男权倾向。
2.代表人物及作品
[美]S.M.吉尔伯、[美]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杨莉馨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英]劳拉·穆尔维:《恋物与好奇》,钟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1975)
[美]多萝西·丁内斯坦:《美人鱼与牛头怪》,纽约:哈珀罗图书公司,1976年版。
[美]南西·乔多罗:《母职的再生产:心理分析与性别社会学》(1978)
(五)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1.简介
波伏瓦借鉴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将“他者”的概念引入女性主义的讨论,结合了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范畴探讨了女性命运的根源。她最有名的观点是:“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变成的。”(One is not born a woman, but rather becomes one.)《第二性》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前瞻性。
2.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六)社会性别研究(Gender Study)
1.简介
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波伏瓦之后,开始走向性别研究。性别研究的要点是,它把目前的父权社会看成一套不仅压迫女性,同时也压迫男性的机制。在成长过程中,男孩和女孩习得了各自性别的价值和美德,其特点为:男性的被强制的主体独立性和女性的被压迫的客体关怀性(于闽梅老师观点)。
2.代表人物及作品
[美]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收录于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七)后现代女性主义
1.简介
后现代女性主义主要基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进行了具有解构主义特性的发展,由于其怀疑主义和解构主义特质而促进了女性主义理论向多样化、个人化发展。其理论中心由法国到美国,法国女性主义“三驾马车”(埃莱娜·西苏、露丝·伊利格瑞、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和美国当代的女性主义哲学家巴特勒目前是其最有名的代表。
2.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见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1992年版。
[法]露丝·伊利格瑞:《他者妇女的内窥镜》
[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中国妇女》,赵靓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八)黑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
1.黑人女性主义
(1)简介
黑人女性主义的核心主张认为,社会性别、种族和文化及其结构和制度是不可分离的。黑人妇女面对着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阶级压迫的交错压迫。
(2)代表人物及作品
[美]贝尔·胡克斯:《我不是一个女人吗:黑人女性与女权主义》(1981)
[美]安吉拉·戴维斯:《妇女、种族和阶级》
2.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
(1)简介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指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殖民地区有关种族和性别的特征与问题的女性主义理论。理论涉及文化身份、语言、民族主义和新形成的民族国家中女性的地位、女性的自我表现以及她们对西方白人资产阶级女性主义的质疑等问题。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强调质疑殖民主义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在方法论上拆解西方对知识生产的中心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研究种族的“他者化”一样,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对妇女在性别和种族上的“他者化”进行了理论化。它认为这些地区的女性被三重压迫边缘化了,即被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地区的父权制以及文化和学术上的西方女性主义霸权这三重压迫边缘化了。
(2)代表人物及作品
[印度]佳亚特里·C·斯皮瓦克:《后殖民理性批判——正在消失的当下历史》,严蓓雯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九)生态女性主义
1.简介
在二十世纪后期的环保主义兴起之后,许多女性主义者将女性主义的斗争与环保主义结合在一起,认为只有打破父权的二元论思想(该传统思想认为,男人与女人、文明与自然是二元论的),才能解放女性,也同时解放自然,两个运动是相辅相成的。
2.代表人物及作品
[美]谢里·B·奥特纳:《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就像自然与文化吗?》
[美]苏珊·格里芬:《妇女与自然》
[美]斯塔霍克:《精神之舞:古老的女神信仰的重生》
[美]卡林•J•沃伦:《生态女性主义哲学》
三、女性主义书单
(一)国内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于闽梅:《谁背叛了谁?——符号的象征与现代女性的身体》,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戴锦华:《性别中国——共同铺演中国电影百年的性别风景》,麦田出版社,2006年版。
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刘利群、曾丹娜:《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版。
黄淑娴:《女性书写:文学、电影与生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孙萌:《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何成洲、[美]王玲珍:《性别与中国电影》,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二)国外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女权辩护 妇女的屈从地位》,王蓁/汪溪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美]弗里丹:《女性的奥秘》,朱徽、王晓路、程锡麟译,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贾辉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玛丽琳·弗伦奇:《女人的角落》,佟富、包凡一、李毅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
[美]S.M.吉尔伯、[美]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杨莉馨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美]阿莉森·贾格尔:《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孟鑫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版。
[英]劳拉·穆尔维:《恋物与好奇》,钟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1975)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美]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收录于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中国妇女》,赵靓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印度]佳亚特里·C·斯皮瓦克:《后殖民理性批判——正在消失的当下历史》,严蓓雯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程志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英]罗莎琳德•迈尔斯:《女人的历史》,刁筱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美]马丽加·金芭塔丝著,[美]米里亚姆·R.德克斯特主编:《活着的女神》,叶舒宪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荷]祖伦:《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曹晋、曹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玛丽·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英]休·索海姆:《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艾晓明、宋素凤、冯芃芃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见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1992年版。
[美]多萝西·丁内斯坦:《美人鱼与牛头怪》,纽约:哈珀罗图书公司,1976年版。
[美]玛丽·戴利:《天父之外:通向妇女解放的哲学》(1973)
[加]玛格丽特·本斯顿:《女性解放政治经济学》(1969)
[法]露丝·伊利格瑞:《他者妇女的内窥镜》
[英]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1966)
[美]南西·乔多罗:《母职的再生产:心理分析与性别社会学》(1978)
[美]贝尔·胡克斯:《我不是一个女人吗:黑人女性与女权主义》(1981)
[美]安吉拉·戴维斯:《妇女、种族和阶级》
[美]谢里·B·奥特纳:《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就像自然与文化吗?》
[美]苏珊·格里芬:《妇女与自然》
[美]斯塔霍克:《精神之舞:古老的女神信仰的重生》
[美]卡林•J•沃伦:《生态女性主义哲学》
[美]苏珊·斯坦福·弗里德曼:《超越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
[法]露西·伊利格瑞:《性别差异的道德规范》
[美]迈拉·杰伦:《文学研究的批评术语:社会性别》
三、女性主义艺术文本
1.小说与话剧
[奥]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钢琴教师》,宁瑛、郑华汉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美]凯瑟琳·斯多克特:《相助》,唐颖华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版。
[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宋兆霖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美]艾丽斯·沃克:《紫颜色》,陶洁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加]艾丽丝·门罗:《逃离》,李文俊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美]汤亭亭:《女勇士》,李剑波、陆承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
[美]伊娃·恩斯:《阴道独白》
[爱尔兰]萧伯纳:《匹克梅梁(皮格马利翁)》
2.电影
李安:《断背山》
李安:《卧虎藏龙》
[美]大卫·林奇:《穆赫兰道》
[美]奥逊·威尔斯:《上海小姐》
[英]雷德利·斯科特:《末路狂花》
[新西兰]简·坎皮恩:《钢琴课》
[英]史蒂芬·戴德利:《时时刻刻》
[美]金伯莉·皮尔斯:《男孩别哭》
[意]莉莉安娜·卡瓦尼:《午夜守门人》
[英]安德里亚·阿诺德:《鱼缸》
[秘鲁]克劳迪雅·洛萨:《伤心的奶水》
[荷兰]玛琳·格里斯:《安东尼娅家族》
[丹麦]苏珊娜·比尔:《更好的世界》
[美]特奥多尔·梅尔菲:《隐藏人物》
[西]伊萨贝尔·科赛特:《不期寒夜》
[日]荻上直子:《海鸥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