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No.14《中国传统绘画史纲》-五代蓄势
△ 山林守望:荆浩与关仝
- 身处乱世,荆浩与关仝选择隐身山林而游心于艺。荆浩追求雄强刚正,整饬严谨。他在景象经营中,山脚要见地,山顶要留天,见地是生势和托举,留天是收势和回观,再通过山径、栈道、飞瀑、溪流、林木、云霭,以及人物、桥梁等表现山势的迂回曲折和深厚幽邃,从而衬托出山之巍峨与险要。
- 关仝在总体精神器格上与荆浩是相通的,也是以雄强、伟岸见称于世,但关仝笔下山川更显盘弩蓄势,奇突诡异,有“出蓝之誉”。

- 荆浩及其追随者关仝、李成、范宽等人,从绘画意义上实现了山水画艺术语汇(各种皴法和多重渲染)的日臻完善及阳刚之美的风格样式确立;从人文意义上讲,他们延续着大汉雄风和盛唐气象,在创作中推重的是刚毅、不舍的是崇高。入宋之后,随着文心改变让艺术家们放弃了崇高与壮美,而醉心于平淡与天真。
△ 烟云供养:董源与巨然
- 就山水画而言,隋唐时期是由观念(印象)山水走向意象(经过艺术加工)构成的阶段,五代时期的北方山水的创作,则是由意象进入理想阶段(在实象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整合),随着创作的深化,山水画跨入了一个新的审美层面,即由表象深入内涵,这一点先由王维启其端,至董源则成势。- 董源的艺术风范就是对荆、关、李、范经典山水的“萧散”,简化了构成,精炼了笔墨,舍弃了庄正,突出了平和,看似寻常却蕴含无尽。董源画风直到入元之后,才在那些落寞文人心中产生了共鸣,在淡霭轻岚中品味出了至纯至美。

- 董源画风的继承者首推巨然,他的画风较未出家的董源更显入世色彩,董源的画境多空旷幽邃,而巨然却是充满了激昂与亢奋。他以董源的笔墨表现荆浩、关仝的器格,属于柔润其内,宏伟其外,是南北画风的艺术合成。他山水中的人物故事也不再局限于社会显贵,对隐士、高人逸士的推重,契合了士人心理,不但使他的画广为文人欣赏,而且成为后来山水画作的一个重要选题。

- 南唐扶植推出的画家除了董源、巨然,还有一批卓有成效者,如卫贤、赵幹、顾宏中、周文矩、曹仲元、王齐翰等。这些活跃于宫廷画院中的画家,及他们的作品随同南唐政权一起并入了北宋王朝。宋初的山水画是荆浩、关仝、范宽、李成占据主导地位,董源、巨然未能得到重视。对宋代画坛产生重大影响的是由南唐和西蜀归宋的花鸟画家,是他们精湛的画技为宋代绘画注入了生机。

△ 花鸟画家:黄笙与徐熙
- 唐代花鸟画在写生传神上已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但遗憾均已失传。黄笙父子二人所以取材花鸟,并以工细富丽见称,这是和后蜀时风与宫廷需要分不开的。可惜的是黄笙没有一件完整的作品传下来,现在能见到的《写生珍禽图》是一件积累创作素材的写生画稿,并不是一件独有立意的创作。
- 黄笙是一位认真踏实的画家,搜妙创真,精细求美,孜孜数十年而不曾改易与懈怠。黄笙父子精工生动的画风一直影响到宋中期,不但是院画创作的典范,也是画院在教学与考核上的依据。但在文化素养的积淀,即“文心”的陶冶上,黄笙父子不具有优势,他们的身份和职能也决定了在创作上难以突破已成的规范。

- 对时局不满寄情绘画的徐熙,其画作的“野逸”,与“黄家富贵”形成对比,从而形成了花鸟画两大派系。徐熙的画重在用墨,黄笙重在施彩;前者于气骨中见风神,后者则于姿媚显韵致。由于徐熙其人其艺都具有偏离社会主流而显文人气质与风度,这在皇家宫院自是难以被树为楷模,他的影响是随着文人画思潮的发展而日渐受重视、被推崇。
※ 五代乱世经历50余年,无论是北方的战乱,还是南方的苟安,都非但没有扼杀,反而激发了艺术的生命活力,以一种更深沉、更宏阔、更考究、也更精微的风姿面貌呈现于当时并标举于后世,为继起的宋代绘画的登峰造极作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