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提升学习效率的?
查看话题 >Learning How to Learn课堂笔记,我距离学霸还有一个觉要睡
前段时间学习了Coursera上的Learning How to Learn课程(也就是教你如何学习,说得好像我们不会学习一样🙄️)。
学习链接:
Coursera:Learning How to Learn

但,不过,还是挺有意思的。
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其实这个课里面都有解释:
比如为了背诵课文一遍一遍地照着读,却怎么也记不住;考试前抱佛脚好像有用,但是第二学期就记不得了以前学过啥了;或者一道题做不出来,仿佛在梦里解出来了,或者在干别的事儿的时候想到解法,也就是所谓的serendipity。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工作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是我们专心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比如做数学题,背一首诗,解决一个烧脑的任务;这时候我们的大脑专注在一些记忆和功能上,高速运转。但专注模式有一个缺点,过于专注可能压抑了发散思维,让我们缺乏联想。
*发散模式,是我们不专心、大脑放空的时候,比如跑步,洗澡、白日梦,大脑放松的时候,或者就是“发呆”。这时候我们的思维非常跳跃,从一件事跳到另一件,甚至,自己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这种时候,虽然我们没有刻意解决问题,但很容易想到独特的解决方法,也就是出现那种“啊哈”moment。

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莫过于阿基米德在泡澡的时候,想出了浮力公式,然后光着屁股跑出去大喊“Eureka”(我发现了)!
另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化学家凯库乐做梦梦到蛇咬住尾巴,于是想出了苯环的结构。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你遇到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死磕不是办法,不如换一个任务,或者转移一下注意力,因为在你“没干正事儿”的时候,大脑其实还在帮你想问题!
睡眠的作用
(以前我发现自己的学霸室友特别能睡,经常我中午吃完饭在看TBBT,她就上床睡觉了,可能我跟她的差距就在午睡……)
大脑在睡眠的时候并不是不工作,而是在做“整理工作”。
我们醒着的时候会接受很多信息,有些是无用的噪音,有些是混乱的大块信息,而睡眠的作用是:
**清理大脑里的多余记忆和醒着的时候产生的多余神经递质(可以理解为一些杂质),据说如果长期缺觉,有种什么杂质会造成阿尔滋海默症;
**整理和归类不同时间接受到的信息,将有意义的信息产生联结。
也就是说:我们白天学习,睡觉时,大脑在帮我们做收纳。
缺乏睡眠的坏处想必大家都知道,但睡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很多人未必知道。结合解决难题和记忆,睡眠给我们的启示是:
你可以在睡前看一看之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在睡前背两遍课文、演讲稿,然后去睡觉,大脑就会自动帮你想问题和记忆了!
运动和新鲜事物:促进神经元生长
我们都知道,神经元是我们记忆、学习、产生认知的基础,比如人们会开玩笑说:“死了好多脑细胞!”
但不用担心,据说有两件事可以促进神经元的生长:运动和新事物。
所以,运动到底有多少好处:健身减肥、思维处于发散模式、还可以促进神经元的生长。
这样看来,认真做课间操,上体育课的小孩,应该很有前途……
另一个促进神经元生长的是接触新事物,不管是学习一个新知识、阅读、学一种语言、一个新技巧、旅游,“新东西”本身,似乎就代表了我们大脑中需要产生点什么——新的神经元和神经连接。

顺便推荐一个宝藏中文上课平台:学堂在线。
前段时间买了网球拍,但是从来没打过,于是我上了网球的网课。。。(篮球、轮滑、羽毛球等应有尽有)

如何提高记忆力
到这,其实我们已经知道两种帮我们加速记忆的方式了:睡眠、运动和学习交替进行。
还有其他的:
(1)间隔记忆:我们的大脑喜欢间隔重复。
类似记忆曲线:如果你要用一个小时背诵一篇课文,一天花一小时去背,或许可以应付第二天的测验,但很难成为长期记忆;如果用六天,每天背诵十分钟,你对这篇课文的记忆会更持久,难以忘记。
Learning How to Learn课上采访的一个学霸说:大脑喜欢习惯和重复,就像我们小时候不知不觉学会说话一样,一个东西你每天学一遍,大脑就会习惯它,结果就是:不会才怪。
我觉得很有用,比如我学习了著名CP必经曲目拔牙歌:《三年目の浮気》,开始我连男声唱的第二句(太快了)听都听不出来他怎么唱的,但是经过两周的每天练习,已经可以熟练闭眼唱完全歌了……

(2)联想、顺口溜、图形化
我们的大脑对陌生、抽象的东西并不擅长,但如果通过联想、顺口溜和图形化,就会变得很好记忆。
比如某位文科闺蜜教我看月亮,“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我听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忘……
还有比如,物理中学习电压电流的时候,其实会觉得很难想象,老师一般会用水流、蓄水池去类比。
很多记忆高手,都会自己给需要记忆的东西编顺口溜,或者想象一幅画面,去记忆。
特别是一些记忆大师,比如超级大脑里面,能够快速记住一串随机数的人,他们大多给每个数字赋予一个颜色,或者实体,去联想记忆。
讲真,这样的技巧和习惯并不容易养成,但是可以从简单的事物开始练习,逐步熟练。
(3)记忆宫殿
之前跟一位友人讨论过记忆宫殿,当时觉得太难操作了,就并没有刻意练习,但是这门课中有提到……还是觉得很难操作。

所以记忆宫殿是怎么运作的呢?
所谓宫殿,就是一个地方,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己的家、熟悉的环境,作为自己的宫殿。比如家里一进门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进了卫生间都有些什么物体,你一定非常熟悉。
把宫殿用于记忆的方式是:以一系列你熟悉的物体作为标杆,当你需要记忆一系列没有联系的事物时,比如一串数字、一个购物清单,可以把清单上的一个东西,放在一个标杆上。然后在脑子里想自己回到家,扫视屋子里的位置和物品,就会自然而然地看到你要记忆的清单或者数字了。

比如要记住e=2.7182,可以想像2就是门把手,7斜靠在鞋柜上,1是餐桌上一支孤独的筷子,8是沙发上横七扭八的你室(女)友,2是茶几上的一条香蕉(编不下去了)……你回到家,握住2(门把手)开门,踢了一脚(鞋柜旁的)7,看了一眼1(筷子)和8(室友),拿起了2(香蕉)准备吃,就是2.7182。
关于“假”掌握
很多人学习很用功,觉得自己会了,但是一到考试或者应用的时候,就不行了……
这门课介绍了一个现象,叫做“假掌握”,就是我们自己以为自己记住了,或者会了,但其实并没有。
比如下面这些习惯,你有没有呢?
*看书喜欢划线、做标记,似乎划线了就是自己记住了; *数学题喜欢看解答,看了就觉得自己明白解法了; *记不住或者不会的内容,会反复的看,但还是记不住; *喜欢做自己会的,逃避不会的,对自己擅长的东西“过度学习”。
(反正我是爱看书划线……)
这些,用这门课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自欺欺人”:
用马克笔mark了并不代表你会了,反复看不会让你从不会到会,“过度学习”已经会的内容反而会限制思维。
那么如何克服“假掌握”呢?
**减少读书划线(mark),改为读完一页总结中心思想; **需要解答、动手的课程,比如数学、编程,要自己动手做,而不是看正确答案,你会做才是会了,而不是看懂就是会了; **复述知识(recall)而不是反复看:学习一个新内容后,自己复述一遍,自己给自己解释,或者给别人解释,比反复看和记忆要有效很多,这就是为什么“给别人教一遍,也是自己的学习”; **刻意练习:学习时,不同内容的时间分配不需要均等,不是反复学已经会了的,而是刻意练习自己不擅长的内容,这样不仅更合理,而且学习自己不会的东西,更有助于大脑发展。
关于克服拖延症
所有关于拖延症的自救方案,都会提到番茄工作法,在Learning how to learn这门课里也一直反复提到。但是也有新的视角:
(1)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Process rather than product)
怎么理解呢?当我们要写一个很复杂的报告,当要复习一门很不喜欢的课程,我们其实根本不想开始,对不对?

因为我们会想:啊这个报告估计需要写10个小时,啊复习这门课估计要一周。
但如果不想拖延,你可以换一种方式思考:
“管他呢,我先做25分钟,然后再刷豆瓣鹅组也行。”
“虽然很难,我今天先复习一小时好了,早上半小时,下午半小时,一点也不长。”
结合番茄工作法,一次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的模式。
关键是:不要想什么时候能完成,而是想我先做25分钟再说,其实让自己开始工作并不难。
(2)我们的意志力其实很薄弱,大部分你看起来意志力强的人,其实是在遵循自己的习惯。
这个让我想起日剧《四重奏》里的桥段,老太太嫌年轻人们没有好的生活习惯:

习惯像一个僵尸模式,让我们不用思考就可以做事情。
而习惯的出发,需要一些线索,比如地点、自己的感受、一些提示。
就好比有些人健身,会带一个手环,其实带手环不会让人瘦或者变得爱运动,而更多的作用是一个线索,提醒你“我在健身,我要运动”。
因此,我们也可以给自己一些这样的线索:我坐到书桌前,不管怎样都要先学习半小时;我睡觉前,一上床就要看半小时书,等等。
总结
*发散模式和专注模式交替; *睡眠、运动、新知识是大脑的营养; *间隔记忆、形象化记忆让你成为记忆大师; *不要“假掌握”,要会复述和解释新知识; *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养成固定的习惯,是克服拖延症的终极方法。
苏氨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英食记6:鸡丝凉面、卤肉饭和玛莎特产 (1人喜欢)
- 是谁住了旺旺酒店又吃了莱莱小笼 (5人喜欢)
- 突然入坑盘串儿并逛了两次书院门儿 (6人喜欢)
- 一名全勤成员的2024斜教年终拷问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