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书田 | 我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二)——系统地看待学问与生活,人生才会完整
上一篇文章提到朱光潜先生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给青年提出广泛的生活建议。作者除了智识渊博之外,还“不向主义铸造者举债”,也就是不服膺特定的理论。这使得他和一般在象牙塔内读死书的学者有所不同。 然而,朱光潜先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核心思想,而是善于从不同学说和生活中汲取养分,真正做到了“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位美学大师不仅学问做得活,也懂得生活,并且善于将两者整合为一体。读他的文章,就像从闭塞的小屋走入鸟语花香的旷野,既让人感到自然的清新,又让人赞叹花鸟虫草相互协调的壮观。 在《谈修养》一书的自序里,他便说道: “我的个性就是这些文章的中心。……我可以说: 我大体上欢喜冷静、沉着、稳重、刚毅,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尊崇理性和意志,却也不菲薄情感和想象。”他的人格正是这样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他也常强调:宇宙是个有机体,各门学问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可以认为,作者对学问所持有的整体而系统的看法,与他本人的性格、学养和生活态度是一脉相承的。基于此,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就是如何系统地看待生活和学问,以便实现一个更开放和完整的人生。在论述的过程中,我偶尔也会以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这本书里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里的文章是青年时期所写的;在写《谈修养》的文章时,作者已步入中年),以方便我们理解作者一贯的思想。 下面所引述的文章内容,都来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这本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全面发展人的天性,享受生活】 第一个要谈的主题是人的生活。在开始主题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一般我们说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对于家庭主妇,它可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于养家糊口的一个父亲,它可能是工作;对于学生而言,它可能是读书和恋爱。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对于一名美学家而言,生活还包含了更广泛的涵义。 在《谈升学与选课》(下面简称《谈升学》)这篇文章里,朱光潜说道: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 他还说道: “我最怕和谈专门的书呆子在一起,你同他谈话,他三句话不就不离本行。谈到本行以外,旁人所以为兴味盎然的事物,他听之则麻木不能感觉。”从这一段话,我们会发现在作者心中,生活竟是那么重要的事啊!而生活的范围可以有多广呢?可能包含了一切令人兴味盎然的事物。这段话也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是一位美学家,不仅在于他美学学问的广博,还在于他可以在很广的范围享受生活的乐趣。 在《谈学问》中,作者又说道:“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要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我们不妨从作者《谈动》和《谈静》这两篇早期的文章来解读。两篇文章相映成趣,正好反映了人内在和外在——即心灵和肉体——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上面这句话的注脚。 在看那两篇文章前,我们先想想,人生而为人的特点是什么?人既是“动物”的一种,就有走、跑、跳等“动”的需求;人又因有语言和思想而区别于动物,多了创造和审美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需求。(关于这方面的经典学说,读者可查询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由于人的特殊性,这就使人们需要接受更多刺激、追求更多事物,以满足自己肉体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在《谈动》中,作者就提出“动”可以使人快活和发展生机、不动则会使人抑郁的观点。想象一个场景,当你跑完一场马拉松后,会得到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跑步让你身体的潜能得到发展,而这种感觉是你呆坐在教室里所得不到的。这就是肉体的生活和享受。 心灵的生活,则在于“静”的享受。它不只是我们读到小说精彩处或哲学的奇思妙想时的那种快活,还包括了“让周围的美好进入到心境中”的愉悦,也就是欣赏。不过,一般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恐怕还需要长期地修炼。在《谈静》中作者提到,闲人不一定能欣赏,欣赏也不一定要闲,“闲适”和“忙碌”终究是外在的状态。对于真正有修为的人,即使他在忙工作或外界吵嚷的时候,他也能使自己心境保持空灵,让外界的美好流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境界。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应该全面发展“静”的能力和“动”的需求,并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这样才能满足人在肉体和心灵两方面的生活。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时时让全身心处于开放的状态,让所有感官保持敏锐,身体勤而心灵静,如此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趣味盎然吧? 【02 系统连接各门知识,做大学问】 在这里要谈的另一个主题,是系统地做学问。我们先回到作者在《谈升学》中提出的一个现象,并以此作为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只懂本行,却对本行以外的事物毫无了解的书呆子呢?或许可以从教育找到问题根源。作者提到许多人都有专业化(specialization)的倾向。 随着社会进步,专业化是必然的,但这不代表人可以对其他专业毫不知晓,因为各行各业的关系密切,牵一动百是常态。至今仍有许多人以为只要上大学、受到专业化的训练,就可以一劳永逸,走上一条通往成功的人生捷径;但往往发现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过学校配给的教育套餐,结果只剩下焦虑。然而,我们便可以质疑大学所学的真的是无用吗?或许我们该思考,问题是否出现在自己的身上。 孔子说过“君子不器”,这对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是一记当头棒喝。我们应让专业化的技能为我们服务,而不是自己变成一台为专业服务的机器。在《谈学问》中,作者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学问的“通用”和“专用”。他认为,以为学一点知识技能就能谋一份职业的想法,是把学问看狭了,这只是学问的“专用”。而学问真正的应用范围,应该是远超出一门职业,甚至是广泛涉及生活的,这就是学问的“通用”。 以我大学专业为例,学了心理学之后,我对人更能产生共情,也会更宽容地看待人的行为偏差,并能试着想象某人的童年经历对他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此外,我对事理的分析更为缜密,也比以往更了解如何以符合科学规律的方式追求幸福生活。这些都是心理学的“通用”,它们不会因为我没有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而减少分毫。 另一个更能说明学问之“通用”的例子,是我毕业前学的生涯规划课。这门课给我的启发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生涯设计师。你此刻所学的貌似和将来前途没什么关联,但只要你善于驾驭“生涯”这辆车,它们就可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你帮助。 在这里,我想起主持人蔡康永在接受陈文茜采访时举过一个很好玩的例子: 他说《天龙八部》里有一个角色鸠摩智挑战少林寺的和尚。鸠摩智是吐蕃国师,他用的是什么武功?用的竟是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这下可把少林寺的和尚全吓坏了,不一会全都被鸠摩智打倒。其实,鸠摩智只是用自己的武功来佯装成少林七十二绝技,那些被打败的和尚因为学武不精,没看出真相,还被外人羞辱了。 这个故事和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三句话不离本行”的书呆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告诉我们的,仍旧是要活学活用自己的专长,同时对别人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这个道理。蔡康永以积极的角度来看鸠摩智的故事,他说陈文茜是个厉害的主持人,因为她不是学主持出身的(陈文茜学历史而能做有深度的新闻内容)。而许多学主持的人,只是一板一眼地做着本行的工作,反而缺乏一些新鲜的视角。 蔡康永所说的经验是令人鼓舞的,它们表示你“通用”的知识培养得越好,就越能破解“专业化”的魔咒!只要打好学问的深厚根基,又对新事物保持开放、不断地从各行各业吸取养分,这样你就能使自己的学问像金字塔一样屹立不倒,且能在各种领域做一番大事业了。朱光潜在《谈升学》里就建议青年们要走“博学守约”的道路,并举出凡是历史中的大有成就者如亚里斯多德、歌德、罗素等,无一不是从这一条道路上走来的。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系统化的教育和学习造就通才。 【03 结语:系统思维,活出整体】 最后做个总结,本文主要谈了三个方面的主题:一、系统看待作者思想,将其各篇文章看作是一个整体;二、系统看待人的生活,将“肉体”和“心灵”的需求(即“动”和“静”的需求)看作一个整体;三、系统看待各门学问,将宇宙的知识看作一个整体。 宇宙是个有机体,系统思考,你也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与君共勉! 【更多书评,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文思墨客gh_6cc2bdd10eb3】
-
ruru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04 22: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