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考1988
杏水一家跟阿德姓丁,前面说到的两个小孩,男孩叫丁志光,女孩叫丁一萍。80年代的农村还没有完成到义务制教育的普及,女孩子基本都没有要求完成学业的权利,所以到了高考的时候,只有丁志光背负着全家的希望和学费去考试了。
丁志光小时候瘦瘦的高高的,眼睛眯起来,不太挺的鼻子,稍厚的嘴唇,不苟言笑,俨然一副学霸顶级标配。事实上,在那个大学生还没有遍地跑的年代里,他是学校里为数不多的可以拍胸脯说自己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倒是十分给杏水一家人争光就是了。
可是,好巧不巧的,就这么巧。平时根本不管姐弟俩学习的阿德,偏偏要去考场亲眼目睹自己儿子考试的全过程,仿佛是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那个时候的考场管理很松,高考开始之后,阿德大摇大摆走到三楼,找到丁志光的考场,站在玻璃窗前面,就保持一个窥视的姿势一场一场观摩自己儿子的伟大壮举。
姑且就算是他爱儿子的行为吧,这方式确实奇怪了点。可惜丁志光却没那么好的心态,整场考试他的注意力全在他爸爸的身上了,他担心自己老爸会做出什么更加出格的行为,毕竟是连房子都烧过的人,也害怕他的同学会在背后议论,就像我现在这样。
就这样,本来丁志光只要过了基础线,闭着眼睛都能去的军事学校,生生淹没在玻璃窗外阿德诡异的笑容里了……
一年后,也就是丁志光复读的那一年的高考里,又发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名叫杨芸。杨芸是大城市里的女孩,父亲是第一批延安/革/命/党/人,家庭相对富裕一些,至少在丁志光还只能吃白砂糖的时候,杨芸已经可以吃到用好看的塑料纸包着的糖果了。
杨芸从小就很聪明,可能是因为妈妈40岁才有的她,所以那50%的概率让她幸运地变得又聪明又可爱,智商高成绩好,勤奋努力讨人喜欢。
她一直都是班级第一名。
初中的时候转了一次学,从区重转到了当时X市最好的初中。刚到X中的时候,很多新知识扑面而来,翻翻书都是没见过的盲区,第一次考试几乎班级垫底,她第一次感到学习的压力。
一学期,倒数变第一,就像我说的那样轻松,我说过了,此人学习天赋极强。
杨芸高中学的是俄语,那个时候知识女青年似乎都流行学这个。高考的时候,杨芸是X市所在的X省高考俄语成绩第二名。
学霸真的都是这样,该吃吃该玩玩,严格划分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在一众学渣都在研究高考志愿填报,填写通往未知大陆的学校名字,杨芸早就收拾行李跟着朋友去周游全国了。
可是,也许机遇是公平的,没有经历过学业方面负担的杨芸就这样和第一次磨难不期而遇。
按照杨芸的高考成绩,的确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的第一名录取,事实上那一届也就只有一个名额。
(可能)那个时候招生办的老师,或者俄语专业的教授扫视自己的所有弟子,清一色的女生,那种对男孩的迫切渴望切断了杨芸录取的路。学校明确和杨爸爸说希望杨芸可以调剂到也很不错的日语专业。
学霸的眼中容不得沙子,学霸的爸爸也是。自己女儿学了这么多年俄语,高考成绩如此优秀,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当机立断就拒绝了转专业调剂。
前面也说到,一个仅为了想录一个男生而让录取结果显失公平的专业,会认真负责到什么程度呢,录取机制都不是水不水的问题了,完全是泡在水里。不知道是不是教授或招办老师的无心之失,最后杨芸的高考档案资料直接被塞进了抽屉,直到第一批录取完全结束。
杨芸就这样掉档了,变成了二批填报志愿的学生。
纵使每年高考班主任都会强调一下这种事情,可真正发生是比中彩票还要低的概率。似乎某件事情的成功,实力必不可少,而运气也很重要。信息不对称永远是阻碍前进的绊脚石。如果当时杨芸有手机,我想她一定能通过某些方式把损失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