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是为了成为公主/王子而来”
前几天看完了BBC2015年的纪录片Bolshoi Babylon,一时很多感慨。
简单介绍一下纪录片内容。2013年,莫斯科大剧院芭蕾总监Sergei Filin被一舞团演员用硫酸泼伤,举世哗然。让人震惊的point在于,这一恶性事件发生在以优雅精致形象示人的芭蕾舞团内,发生在俄罗斯最负盛名的莫斯科大剧院(Bolshoi Theater)内、发生在莫斯科城市的核心地带(毕竟大剧院距离红场也并没有多远),完全突破一贯以来的公众想象。纪录片试图复盘整个事件,选取的拍摄视角也相当丰富,人物选择上,从低等级独舞,到剧院首席、舞团大明星,Filin这样的剧院中间管理层,再到事件发生后空降的总经理,纪录片试图面面俱到的还原整个事件。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确实信息量特别大,以致于有点太大,容易造成结构松散。
观看过程中,我被纪录片中小独舞Anastasia Meskova的一段话所触动:
The truth is we're all here to become prince and princess, we live more in the theatre than in the outside world…We are very strange people, much of what happens on stage we drag into our lives. It often turns to tragedy.
纪录片拍摄了Meskova登台前的一个小场景,她即将在《天鹅湖》三幕中饰演一个小角色(西班牙公主)。登台前她有些紧张,此时她的肌肉状态十分松弛,耸肩驼背,绝不是人们印象中芭蕾舞者的形象。上台后,Meskova瞬间自信昂然,优雅利落,一秒切换芭蕾舞者stereotype,她成为那个热辣的西班牙公主了。可惜她的舞段不超过5分钟,收获掌声后重回侧方,Meskova再一次瞬间松弛下来,西班牙公主走了,她又回归了自己。整个切换过程直上直落,好似没有一点过渡,除经年累月身体训练所产生的肌肉记忆之外,不做其他设想。
这个过程被摄像机完整的记录下来,配合着她上面的旁白,就显得格外有意思。
“所有人都是为了成为公主/王子而来。”芭蕾舞剧中有各式各样的公主王子,哪怕一部芭蕾舞剧中也有不止一个公主王子。公主王子,身份尊贵举止优雅,除了恋爱什么都不用干,他们敏感纤细,远离真实的挫折困苦,唯一的难题在于如何在婚礼双人舞上显得更好看一点。而芭蕾舞演员成为公主王子的过程充满着泪与汗,Filin事件表明它还能充满血。
成为了公主王子之后呢。演员是整个剧院艺术生产链条上的最末端。Filin事件后,处在风口浪尖的莫斯科大剧院里马照跑舞照跳,公主王子的爱情故事依然被一遍遍演绎,一代代的芭蕾舞演员重复着同样的舞蹈,大剧院岿然不动,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甚至在同一场舞蹈上换了主演,可能观众都不会发现。
公主王子谢幕之后依然要面对生活。舞团首席Maria Allash依然要独自育儿,首席Maria Alexandrarova依然要面对随时可能没有工作的现实,独舞Meskova依然要穿越衣香鬓影,坐地铁回家。这才是现实,可惜有太多人不愿意抛弃公主王子的想象,而芭蕾艺术的保守性,以及剧院管理体制的封闭性,又给这种不正常的沉迷提供了土壤。We are very strange people, much of what happens on stage we drag into our lives. It often turns to tragedy.
我总是会对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问题产生兴趣,人性日常的割裂与冲突,组织体系对人的异化,过分执着热情后产生的幻灭等等,总是能吸引到我。
纪录片天然有一种上帝的视角,因此,时常可以听到一种观点是,对啊,即便做到剧院最顶尖的prima ballerina又如何,大剧院里马照跑舞照跳,没有谁不可替代,可能不止芭蕾,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最终都没有意义,从结果上看,一切都将灰飞烟灭,那么何必挣扎,何必不甘,何必痛苦煎熬。
不止是纪录片,文学,艺术,电影,某些行业,甚至于某些职业都会让人产生开启了上帝视角的错觉,这种错觉产生的后果之一,便是虚无,而这种虚无,实际上是极其的傲慢与无知。
人不是这样的,真实的生活不是这样的。正确的做法是从“我”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生命是“我”的一场体验,如何让自己愉悦,如何让自己满足,如何在与外部环境互相作用的同时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我“而不只是是外部的评价,才是衡量事物意义的标尺。必须要这么想,这是我们对抗虚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