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笔记] COVID-19下的STEM教育(1)
今天第一次参加了学校里十来个STEM学科教授组织的brainstorming work group。这个行动小组的目的是召集STEM学科教授一起来讨论、分享、设计COVID-19影响下的STEM课程计划。
我们学校自从3月初开始放了两周春假之后,已经进行了5周网络教学了,还剩两周学期结束。目前学校还无法决定2020秋季是返校上课还是继续网络教学,希望能在6、7月疫情情况明朗一些能做决定吧。
这一切的不确定性对教授对学生来说,毋庸置疑都是很崩溃的,尤其在我们这种文理学院,教学是重中之重,而学生选择来文理学院就是看中了小班教学、和教授有更多接触等等优势。因为COVID-19的影响,不仅这学期一半在线,接下来还要继续在线的话,文理学院教育的卖点越来越少。
挑战是巨大的,而我们这个行动小组就是想集众人之力,开始做些准备吧!十几个人一起讨论,确实能看到很多新的点子,各个点子的可行性高低不一,在这里做些记录和分享。
Block system
有些文理学院,比如Colorado College,一直就实行这种制度:一学期分3-4个月,每个月,任何一个学生只在上一门课而任何一个教授只在教一门课。当然,课程也从一周上两到三次变成每天都上。这个block system在COVID-19的网络教学环境下是否可行呢?
优点:block system增强学生的engagement,能更好地巩固community。
缺点:对学生和教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要求会很高(每天都要上),而且在家学习/教课,很难像在学校里那样“不受打扰”。
由block system延伸还可以有每门课只上两个月,这样可以把一个学期分成两半。
关于增强学生engagement,有数学同事指出录制的课程视频,不用slides而是一步一步手写,都会对engagement有积极影响。这一点对线上线下课程皆有意义。
J / Winter term和假期中短期intensive workshops
January / Winter term也是很多文理学院本来就有的:一月份的4周左右的短学期,教一些平时课程里没有的课。我们学校并没有,据说是为了省寒冬的电费 >< 哈!
很多STEM学科课程里有实验课,若是秋季依然要(部分)网络教学,如何让学生亲身做实验呢?一个方法是将课程里的理论部分往前放(front load theory),尤其是在今年情况不明朗的情况下,可以线上将理论啊和实验中的精髓讲完,然后一月份或者三月份春假期间学生返校,举行短期集中的实验练习。
这个方法对实验内容重的课程应该很有用,而教授也需要调整自己的课纲,若是可行,至少好过把该教的实验全部删去。
从学校财政角度来看,也会很好,因为若是秋季继续远程,学校的住宿费等收入为0。举行短期的实验练习能带来一些食宿收入,缓解财政压力。
实验器材
这个我个人完全没有经验……
有同事说可以将实验器材打包寄给学生,让学生在家完成实验。除去费用问题不说,安全问题也很难处理,不同学科、或者同一学科里的不同课程的情况差别很大。
有同事说可以买一些公司出品的实验kits,价格在$150左右,价格估计无法承受。不过也有同事说可以选择免费的教材,这样学生就把平时花在买教材上的钱用来买个实验kit。
虽然我没有经验,我还是好奇地问是否可以和学生所在地的学校合作,互相借用实验室/实验器材,从其他同事的反应来看,估计我还是图样图森破了。
围绕COVID-19的跨学科教学 / 研究
对不同STEM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开办以COVID-19为主题的interdiscplinary independent research programs:阅读相关文献、邀请(尤其是外校)教授给线上讲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相关课题的研究。
这类跨学科教学 / 研究可以作为半个学分的课程,或者假期时的自主学习。
多sections的课
若是秋季学期一部分学生返校、一部分学生线上,有同事提出,对于有多个sections的基础课,需要一个能“随时方便地”将学生从一个section挪进另一个section(比如确诊,需要从线下转到线上)。
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好的,但对该类课程不同sections之间的homogeneity的要求太高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在非学术环境下用出这个词,值得纪念!一个生物系同事听到我这个说法之后也会心一笑……),除非是设定同样的课纲,不然要不同教授保持一致太难了。
当然,大部分课都不是多sections,那只能ad hoc了不是 ><
个人感受
虽然都是STEM学科,做统计的我,以及我们系里的数学教授们,跟实验科学的同事们面对的情况比起来,还是要“容易”太多了,毕竟将课程内容移到线上相对难度低。听大家分享担心和想法,还是很能扩展一下思路的。
归根结底,COVID-19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们都想解决的,主要在如何对新型教学模式(全线上,半线上)该做怎样的pedagogical reform。比如有实验的课程,以往的实验和理论穿插的做法在COVID-19后的新常态或许很难再维持;比如有field trip的课程,以往的带学生一起“踏青”的做法在COVID-19后的新常态或许要变成教授带着个GO PRO直播或者录像。
我认为在讨论具体操作之前,最重要的是重新审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达成方式,做出调整之后,再来设计具体操作。
说到容易做到难,但这个过程是我等教育工作者本来经常就面对的,只不过COVID-19的外力逼迫我们每一个人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面对、重审、调整,实行。
大家共勉!下周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