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眼底山河,感悟胸中丘壑 —— 京海墨韵名家段铁创作随感
画了30几年画,感觉是越画胆越小。
现在已经没有了初出茅庐时的冲劲,面对古人的作品,我常常感叹先人们在面对变化万千的自然,在营造自已心中笔墨时那种精微与静稚,在与李成、范宽、王蒙、王原祁等先贤们对话的时候,常常被他们作品的神采所感动,自然物象与笔墨架构是那样的契合无隙,真是精妙之极。面对这样的艺术高峰,哪敢胡作非为,自由笔墨?

《华山峻峙》细节展示
记得第一次外出写生,是跟随我的恩师张仁芝先生去的华山,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如此壮观的大山,我热血沸腾,激动的地了近百张速写,但回到案头,却什么也画不出来。翻开速写本,那一张张速写,似乎与我心中的华山相差很远,所以,在我的作品中,没有以华山为主题的作品。

《华山峻峙》细节展示

《华山峻峙》细节展示
直到30年后,我再次登上华山,此时我已经没有了上次的热血沸腾,而是由华山雄浑的外轮廓,壁立千仞,雄峙关中的形态,迁想到中华民族性格中的中正、含蓄、刚毅。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山水间应该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我也体会到了“华山如立”的内在含义。
我非常感谢恩师张仁芝先生,是他在我初入艺术之道,便引导我亲近自然,深入体察山川物像,使我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能够对架构山川如鱼得水。

《华山峻峙》 / 段铁 195cm×500cm ● 2009年
画画是有大道与小技之分的。我想中国画的大道,是要使自己的创作合乎千百年来中国画创作业已形成的内在审美规律,这就是笔墨的精微与可玩味性。没有了它,就没有了中国画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本。中国画应该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中正含蓄,中国人是厌恶鸡零狗碎的东西的,中国人处事有外圆内方之说。具体到画中最能表现这一内涵的是一点一线,所以,纵观中国画的优秀之作,其中的点线都是高质量的,是所谓堂堂正正。
我非常珍惜煤干院的两年学生生活在这里,我有幸结识了绘画道路上的第二位老师崔晓东。我学会了用结构的方法来描绘物象,结构是一切造型艺术的根本。中国画历史上的精品,都是物象结构与笔墨的完美结合,中国画的特点,是以笔墨架构自然物象。在崔教授的引领下,我一步步的感悟到了中国山水画的堂奥,感受到了中国画笔墨的精妙之处,以至于画到今天,一直不失进取的方向。

《家园》/ 段铁
中国画是浪漫的艺术。无论画风是严谨还是洒脱,诗情画意始终贯穿其中。如此看来,吴冠中、赵无极先生的艺术,是中国的艺术,但吴先生无视笔墨的说法我不能苟同。中国的山水画是画家感悟了生活以后的胸中丘壑,画中的自然是经过画家再造了的自然。山石、树木、溪流、屋舍,我把这些称之为构成画面的要素,这些要素第一要来自生活因为这样才能鲜活;第二,描绘方式要符合中国画的审美定式,这样才能贴合中国的审美文脉。这里所说的就是中国画线造型的提、摁、转、折,一波三折的形式美感。有了这样的要素以后,如何组合就要看画家对画面审美的理解了,画如其人,自家自有高招。

《燕山峻幽图》/ 段铁
我的燕山,实际上是把构成燕山这一区域内的山川物像要素重新组合的产物。观察生活一定要精微,要精微到了解不同树种的叶子的形态、生长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下笔有方。李成有一幅画《松下骑驴图》,其中的松树每一枝,每一组松针精微程度哪个能比。没有这样的积淀,便称是逸笔草草,脸上不发烧么?我想应该把现在常说的“写生”一词,改为观察生活或者叫感悟鲜活,如若不然,画一大堆,又有何用?
中国画中的线是个好东西,个中奥妙其乐无穷,博大精深。画好线条,练字是最好的途径,一个字的点划之妙,如果笔法用的不对,是写不像的,字之笔法变化莫测者,当属王右军。
可惜,我40岁以后才明此理。
文 | 段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