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是个孩子,千万别放过他
01
4月18日,安徽宣城一名10岁女孩被一名13岁男孩杀害抛尸灌木丛。据当地多人透露,男孩系女孩堂哥,女孩从小性格老实,其母亲常年不在家。有村民称失踪前女孩一人在家上网课,事发后男孩仍骑电动车到处逛。
4月21日,事发村庄村支书称,嫌疑人父母已向公安提交申请书,希望把孩子送到少管所,待两到三年,以后有重新做人的机会。

这一案件与半年前的另外一起案件惊人相似。2019年10月,大连13岁男孩强奸未遂杀害10岁女孩,凶手因不满14周岁仅被收容教养三年,而警方称这是法律框架内最严措施。
在女孩被害之前,凶手曾多次尾随、跟踪、骚扰女性,被发现后,却未得到家长的及时管教,在受害者家属焦急寻找女孩下落时,他还笑着上前搭讪。
“10岁女孩”、“13岁男孩”、“杀害抛尸”,十几岁天真烂漫的年纪和这些令人悚然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让我想起一部电影:《坏种》。
02

麦肯娜·格瑞丝饰演的Emma是一个拥有天使般外貌的九岁小女孩,但她似乎和正常人不太一样。一只猫溺死在窗外的喷水池中,Emma毫无反应地拉上了窗帘开始做其他事,又在吃早饭时平静地告诉父亲和姑姑猫溺死在了喷水池里。
Emma对生命的逝去没有感觉,却对象征着荣誉和父亲赞赏的奖牌很有兴趣,为了拿到奖牌,她亲手把得到奖牌的好朋友推下了悬崖。又为了掩盖自己杀人的真相,Emma把马蜂窝放进调查这件事的老师车里,导致她出了车祸。而接二连三发现Emma秘密的保姆想要利用这些秘密跟她的父亲在一起,被Emma关在仓库烧死。
父亲知道所有真相后,下定决心用杀死女儿的方式来保护她。他把安眠药放进Emma的热巧克力里,却被她提前发现调换了杯子,在对睡着的父亲开枪失手后,Emma一边躲避父亲的追杀一边给911打电话求救,最终父亲被邻居杀死,Emma也被姑姑收养。

这部恐怖片和我们印象中的欧美恐怖片极具冲击性的镜头和无因果缘由的杀戮大相径庭,它平铺直叙地讲述了整件事,甚至没有压抑的构图和紧张的配乐,但看后仍然令人窒息。很多人认为Emma似乎是一个冷漠、高智商反社会人格的形象,但我觉得她其实只是一个缺乏共情又极度自私的小女孩。

Emma想要得到奖牌,于是她把自己的好朋友推下了悬崖,却被人发现她也在悬崖上出现过。老师来到家里想要了解当天的情况,Emma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打断他们的谈话,又把马蜂窝放进老师的车里让她出了车祸。
这是一个任性又有点小聪明的小孩简单粗暴的思路: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如果有人发现了她的秘密就让他消失。
Emma本能地保护了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死亡的重量。
03
除了电影《坏种》,一本名为《夏日、烟火和我的尸体》的书也讲述了类似的故事。这本书是日本作家乙一的16岁成名作,获得了第6届JUMP小说大奖。

书中以第一人称——死去的“我”的口吻,用孩童的语气讲述了九岁的“我”被好朋友推下树摔死后,好朋友和“我”喜欢的男孩为了藏起“我”的尸体漫山遍野奔跑的故事。
身上突然放上了沉甸甸的被褥,我感受到了一股压力。如果我还活着,在这么闷热的季节里一定会难受得生不如死吧。
“哎呀,脚露出来了。”
放在我上面的被褥遮不住我的脚,剪短的草席也无法将我完全包裹起来。我的脚——一只穿着凉鞋,一只没有——完全裸露在外面。我有点儿害羞。
如果“我”不是一具尸体,文中轻松的语气甚至能让人误以为“我”只是在进行一场捉迷藏的游戏。也正因为“我”是一具尸体,全书一直在描写的葱郁热烈的夏日,通过“我”讲述出来,也带上了一分诡谲悲凉和一分不寒而栗。
而自始至终,杀死“我”的好朋友弥生和“我”喜欢的男孩健都没有对“我”的死产生过些许悔恨和难过,甚至会因为即将处理掉“我”的尸体然后告别这种战战兢兢的生活而雀跃不已。
都结束了,石墙上应该没有人,弥生这样一想,脸上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笑容。终于要和战战兢兢的日子告别了,终于可以只留下和我在一起的璀璨回忆,和我告别了——弥生内心雀跃不已。
弥生只是害怕杀死“我”的事实被人发现,健更是冷静得不像一个小孩。也许他们都会好好长大,而“我”在那个夏天和那场烟火结束后永远留在了冷库里,留在了在夜里哭泣着寻找“我”的妈妈的回忆中。
这是不少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凶手安然无恙地长大成人,而受害者的家人却只能继续在痛苦中度日。
04
回到现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后抛尸的新闻一经报道,便迅速升至热搜,引发网友的愤怒:“他还是个孩子,千万不要放过他。”

而这个时候本应最有力的武器可以预见地哑火了,原因是他未满14周岁。根据我国《刑法》,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也就是说,这个13岁男孩杀了人却不需要承担任何刑事责任,就像大连10岁女童被害案的13岁凶手,三年收容管教后,就能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这一案件,也引发了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又一次讨论。
除了前面提到发生在安徽和大连的两起案件,2018年12月,湖南12岁男孩因母亲管教严厉弑母,因不满14周岁,无法承担刑事责任,民警把孩子交还给亲属管束。在被亲属质问时,他麻木地回答:“我杀死的是自己的妈妈,又不是别人,学校总不会不让我上学吧。”
2016年6月,四川13岁男孩将素未谋面的23岁女教师泼汽油点燃,造成重度烧伤,只是为了抢一部手机,伤人者依法不负刑事责任。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件仿佛一部部《坏种》在现实上演,凶手为了荒唐至极的小事就罔顾人命,杀人放火,又因不满14周岁不需要负任何刑事责任。
14周岁是什么概念?大连10岁女童被害案的13岁凶手,身高一米七,体重140斤,心智尚未成熟,却已经拥有了成人的体型和力量。当时白岩松评这起案件:“未成年人杀害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了谁?”被杀害的10岁小女孩又由谁来保护。

《坏种》中的Emma所做的一切算不上是完美犯罪,恰恰相反,它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但谁也想不到这几起命案的凶手会是一个漂亮的、爱喝热巧克力吃冰淇淋的九岁小女孩,年龄是Emma的保护色。
而现实生活中,当真相已经曝露在阳光下,难道又要以一句“不满14周岁,无法承担刑事责任”而搪塞了事?这些小孩的“恶”经过所谓的“收容管束”当真就能变成“善”了吗?
05
“小孩子的恶是纯粹的恶,成年人的善是复杂的善。”——郑执《生吞》
或许你只是把《坏种》当做一部单纯的恐怖片,把《夏日、烟火和我的尸体》看做一部书写恶与天真的暗黑杰作,或许你认为10岁女孩被杀抛尸只是发生在其他地方的一件令人心痛的个案,那么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熊孩子”。
这些“熊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礼貌,软硬不吃,把哭闹当做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你的指控最终很有可能被“熊家长”一句“他还是个孩子,你跟他计较什么”打发。
而这恰好是滋生“坏种”、“恶童”的温床。
任何时候教育都不应该因年龄让步。这些人生才刚刚开始的小孩根本不会像圣人所说“人之初性本善”一样,从出生起就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是需要合理的引导、教育和约束。家长放任孩子“野蛮生长”的最终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创造出一个小恶魔,他们对生命没有尊重敬畏,只以自我为中心,加上青春期带来的叛逆情绪,便越发不可收拾。
别再说什么“他还只是个孩子”,“你是大人,别跟小孩计较”。
坏也分年龄吗?比起蓄意的“恶”,那些不谙世事的“恶”更让人心惊胆战,如果不能及时遏制,便极有可能是另一起惨案的开始。
既然他还是个孩子,那就千万别放过他。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铁锹有话说(TQ108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