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时间的形态 蓬皮杜典藏 @西岸美术馆
前阵子抽神经,没人的时候就会哭,一定要折腾点儿区别于日常的事情来摆脱这种状态,于是跑去看所剩无几的展览,想要找回那么一点充实的感觉。
请了半天假去看平日场,但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少。西岸美术馆,临江,在西岸艺术中心对面,环境没的说,只是建筑没什么特别之处。




「时间的形态」居然有11个主题,按时间线的群展信息量太大了,逛了三个小时,逛得比上班都累,看到最后大脑已经停止思考,在闭馆前匆匆扫过“观察”那个特展,心满意足的离开。
从1900年代开始,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100多年的时间被浓缩在这些作品里,工业化,二战,在技术发展和社会动荡的时代浪潮下,艺术家们在探寻什么?表达什么?如何面对穷途末路?如何面对突如其来?
刚入门艺术史的时候觉得现代艺术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一堆主义啊?完全无法理解。可随后边看展边了解边发现,他们还挺有意思,好的作品非常牛逼,一般的就有点无病呻吟。蓬皮杜的馆藏是品质的保障,虽然也有高下之分,但每一个展品都值得观众对着旁边的信息牌仔细研究一番。

德劳内夫妇的画让我很感兴趣,夫妻档艺术家大多专注同一领域,但是表现出来的样子又十分不同,体现了性别之间天然的差别。先生们的艺术多关注科技社会政治等外部因素,即使他们看一个人也是从外面在看。而太太们更注重内部的感受,即使刻画外部的事物,也是从内心出发的。比如,德劳内先生这幅特别巨大的画作,乍看以为是塞尚,细看有很多工业化元素,古典人物与现代建筑交织在一起,想表达什么也显而易见了吧。德劳内太太的画则是饱和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一个舞厅,可以看出画中一对对扭抱在一起的人们,欢快陶醉的情绪直接传递给了观众,你会感到与这幅画是能产生联结和共鸣的。




康定斯基的画是永远都要驻足停留的,当然不会是因为产生了什么联结和共鸣,单纯是因为由科学理性创造出的和谐美感,让人愿意多看几眼。很久以前翻过他关于点线面理论的小册子,只能理解到不同颜色形状的体积感是不同的,进而质量不同,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也不同。至于怎么不同,差别在哪里,就是天书根本读不懂了。这个时期的抽象画家受到音乐的影响极大,都在找二元符号与音乐之间的联系,来寻找共通的和谐的秘密。



接下来三幅都是应该是竖着的,保罗克利一直变幻莫测,不同场合看到他的作品都没什么相似性,虽然看不懂却可以为之吸引。他把具象抽象为符号和图案,再赋予他们象征的意义。















接下去的部分跟前面就不太一样,现代部分快要宣告结束,很快就过度到了第二展馆当代部分。各种装置影像观念艺术相继诞生,越来越难看懂了。计算机的出现,让艺术家开始尝试“程序化”的创作。



物质与记忆,个人历史与档案,一个人经历背景逐渐复杂之后,他的身份随着他的讲述和记忆会逐渐模糊,所以是人创造档案,还是档案创造人呢?







下面这个录像有趣,记录了孩子们评论毕加索哭泣的女人那副画的过程,全程不告诉你他们评论的是什么。只听孩子们谨慎的开始:我看到了不同的色彩,我看到了很多的形状,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她戴着帽子,她很难过,她好像在哭……之后越说越来劲:可能她的亲人去世了,她刚参加完葬礼,她可能被丈夫抛弃了,也许她看到了可怕的东西,她看到了鬼,也许她遭受辐射变成了这个样子,也许她是喜极而泣,她参军的丈夫从前线回来了……可能是我见过的最棒的头脑风暴了,孩子们真了不起。



最后,我的神经病被治愈了吗?治没治好生活都得继续,凑合过吧。
DaisyHill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勇闯东北:哈尔滨×亚布力 (1人喜欢)
- 台州自驾:温岭×仙居×临海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