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读《穆斯林的葬礼》
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前半部花了半年断断续续在读,后半部一气花了两个晚上通宵读完了。虽然我能预料到,但没想到后半部的故事如此恢宏宏大,气氛在倒数两章推向顶点。 本书众多的人物里,我觉得梁君璧,梁冰玉和韩子奇的形象最值得说道。 梁家二姐妹的性格就是冰火两重天,是水火不容的新旧思想的绝对对立。姐姐就是宗教传统保守教条思想的绝对代表,那说话的语气用词腔调,我看到前面的序里也提到,像极了红楼里的凤姐,让人恨这个人物的保守刻薄,又可怜他作为旧时代女性在男权面前的牺牲。人物形象立时丰满。 妹妹梁冰玉,一个我向往崇敬的大女性形象。燕京大学高材生,满腹的诗书和燕园独有的气氛,造就了她独立自强又充满家国情怀的气质。思想观念的对立使她毅然踏上背井离乡之路,远赴英国,考取牛津大学。战火纷飞的年代,她怀着一腔热血诚挚地追求爱情,流亡之际爱上自己的姐夫。生下新月之后,因为韩子奇的优柔寡断,这个独立自强的大女性竟可以舍下女儿,又一次出游。这是怎样的自我意识才能做到全然独立于世间,执着于追寻而不受规矩甚至感情所累。 如果说梁君璧是旧教条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那么梁冰玉就是新独立女性形象的绝对体现。 作者集中于对话描写,通过各自的语言,语气与内容,将两个人的对立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夹在这两个女人中间的男人韩子奇,又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形象了。韩子奇,生在旧社会,年轻时代都受着旧风气的熏染,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学习手艺,报答师恩。早早成家也成功开创了一番事业,外人看来何其成功。直到出游伦敦,经历欧洲战场纷飞的炮火,经历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的痛心,才在某夜逃亡中的地下室里,觉醒了他原本的人格,觉醒了他对爱情的渴望。这个男人一夜之间由旧转新,可以直面内心的情感,抛下世间的冷眼与歧视,与冰玉相爱。 韩子奇,他是传统保守与抗争独立两股思想的融合体与矛盾体。这也难怪在结发之妻与真爱面前,他还是没能抛下传统家庭的责任,一个国人固守根基的思想。冰玉可以为了寻求独立的自我舍下亲生骨肉远走他乡,可韩子奇终归不可以。终归要守着他的玉,守着他的博雅宅,守着妻儿,守着家业和祖祖辈辈的根基。韩子奇,才是那个年代真实的觉醒一代的代表。有追寻自我人格、追寻真爱的冲动,也终归保留着传统中国人恪守信义、落叶归根的思想传统。 在我看来,韩子奇算是整部小说主要人物里最最贴近现实的人物了。其他人物,大多都是绝对的代表着一种倾向和观念,或是太过完美。我看好多人说小说写成了琼瑶,也难怪。新月和楚雁潮梁祝式的绝美爱恋,让人神往,可又让人觉得它只停留于美好的想象。作者好像有意教读者关于真爱的大道理,可是假设一个现实难有的美好的情景去说理本就有点不符合认知规律。 这个小说的时间跨度是从民国初期一直到1979年。概括起来,《穆斯林的葬礼》就是在中国局势不断变换,各时期矛盾迭起的几十年为背景,以一个家族两代人的兴衰故事为内容,传达一个关于寻求真爱,关于寻求自我的主题。说白了传达的是爱情真谛,只是背景宏大且带有独特民族色彩,加之悲剧收尾,显出了独有的悲怆之感。 作者不愧是从事翻译工作的文学作家,她的语言读起来有一种外国文学翻译过来的感觉。不是那种细腻的刻画,而是对账排比,比喻拟人等等修辞特别工整有气势的感觉。很多讴歌真爱不朽,或者感喟人生命运的语言,像极了莎士比亚的格调。我到现在记得楚雁潮向新月示爱的片段,那个语言和感情气势可以演一出别开生面的话剧了。可能这就是作者的语言风格吧,我不了解那个时代的新思潮是不是人人喜欢假大空的爱情宣言,至少中国人不会这样说话,反正我读的时候是既带着少女情怀又带着好笑和玩味去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