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美学诗画对比问题小论
·狄奥早莱辛17个世纪提出了诗与画之差异:1)视觉艺术家不能像诗人的创造一样在时间中展开;2)诗人不能像视觉艺术家那样凭借视觉去唤起每一个观念,因此他必须依赖语言符号;3)视觉艺术家往往被逼迫和有反抗性的媒介搏斗,因此他缺乏成为诗人的特性的自由;4)艺术家无法与眼睛交谈而使其深信那不可能的事,也无法像诗人以文字的魅力哄骗它们那样去哄倒它们。
·贺拉斯的“诗如画”释疑:并非后来被人们解读的意思,而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对比。“一幅画你需要近看来令你产生快感,另一幅画则需要远观。……有的画只能在乍一看之下产生快感,有的画则百看不厌。”是指人们在欣赏诗歌与绘画时,都有着千差万别的可能性。
·文艺复兴时期:1)新柏拉图主义:回到希腊化时期认为艺术基于灵感与非理性的说法。一度重新流行于中世纪的、以技巧和模仿为艺术基础的看法被摒弃。
2)文艺复兴时“学者型”的艺术家:艺术家不被当作工匠看待,但也并不同于弹唱诗人。艺术家被看作和学者相似的一群人。原因是,诗歌来自神圣与灵感的启示,而美术的本质则是有意识的思想。
·17世纪,绘画应和诗歌相互取法的说法流行了起来,贺拉斯的“诗如画”真的被按照其字面意思去理解。有一位17世纪的理论家弗雷斯诺依说:“且让诗如画,并让画如诗”。画家图解诗歌,诗人则提供主题给画家。
附:“如画的”概念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以洛兰等人的理想式风景画为代表。
·18世纪,绘画和诗歌再度出现分离。最具有代表性的即为莱辛的作品,他指出绘画为空间性、瞬时性的,而诗歌则是时间性、延伸性的。任何让二者彼此亲近的企图都是错误。
19世纪,谢林则主张,在每一种人类创造性的表现里都同时包含着诗歌和艺术。诗歌为一种天赋,属于精神的领域。艺术是一种勤勉的劳作,属于兴趣的领域。歌德的解释或许更加清晰:“艺术和科学都是通过思想达成的,但诗歌并非如此,因为它本属于灵感,我们除了将它视为天才外,不应该将其视为艺术或科学。”(此种说法可以参考文艺复兴时期对学者型艺术家和诗人的区分。)
附:克罗齐所主张的乃是无艺术分类的诗画同源概念。
·作者对诗歌与绘画作出的最终区分:绘画基于图像,是知觉的;诗歌基于符号,是想象的。
苦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札记|宋人的通史观——近日读史随笔 (12人喜欢)
- 日记 | Cause I don't wanna get over you. (40人喜欢)
- 札记 | 指纹——2024画画小结与随笔 (39人喜欢)
- 札记 | 读《南宋史研究集》 (15人喜欢)
- 视觉的语法——书籍史小记之二(节选) (1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