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这件事
前些日子和朋友讨论 “ 到底什么样的事是浪漫的?”。妹妹说:“ 我看到一对白发的老夫妻,手拉手过马路, 很浪漫。” 朋友说:“不定期地给女朋友送花,比如在某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早上。” 还有朋友说:“给老婆烧饭吃。” 尽管此人还没有老婆。
浪漫到底是什么,好像没有人说的明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从词源学角度的入手,了解一下“浪漫”的来历。
“浪漫”一词是从“romans”音译过来的。最初它指的是古罗马时期的一种语言。
西罗马帝国的官方语是拉丁语,但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会使用,拉丁语在百姓中并不普及,因此各个地区都有方言。高卢地区使用的就是romans这种语言。(现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的一部分)。到了中世纪,“ romans”或“ romanz"还指由该语言创作出的作品。这些作品通常是叙述骑士的冒险及爱情故事。
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在欧洲兴起,“浪漫”一词轰轰烈烈地被推上历史舞台。可惜的是,就连浪漫主义的先驱们都没有办法清晰地说清楚究竟何为浪漫主义。据学者考证,人们在15世纪的一份手稿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通过阅读某些浪漫主义作品,也就是那些主要根据虚构的英雄事迹,用法语写成的诗。”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海涅说:“ 浪漫主义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 而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们常把浪漫主义和法国大革命的失败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人们对大革命的失败产生恐惧心理,使他们对过去的世界产生向往与依恋,正是这种怀旧,驱使着人们重新探索中世纪精神。
通过以上种种,我们可以推测出:“浪漫”一词和中世纪的骑士文学,英雄史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骑士的某些特征让“浪漫”一词发展出了新的含义。中世纪在教会的控制下,作为贵族阶级的骑士必须有很高的道德品质:谦卑(Humility)、荣誉(Honor)、牺牲(Sacrifice)、英勇(Valor)、怜悯(Compassion)、诚实(Honest)、公正(Justice)、灵魂(Spirituality)。中古骑士视自私和贪生为耻辱,他们保家卫国,追求精神品质,为信仰而战。
除了刻画他们的尚武精神,爱情也是大量骑士文学作品的主题。11世纪以后,人们把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逐渐移情到世俗女子身上。骑士爱慕的女性也往往如圣母一样,以高尚的品德吸引着骑士。十字军东征时期,大量阿拉伯文学从东方传入欧洲。英雄为美人上刀山下火海的故事深得人心,极大地影响了欧洲骑士文学。这个有趣的转变可以从著名的《罗兰之歌》中找到。在《罗兰之歌》早期版本中,罗兰侯爵在临死前,对着自己的宝剑杜兰达尔起誓,体现出他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愿违背骑士精神的高尚品格。而在后期流传的版本结局变成了:罗兰临死前对心上人念念不忘,一片痴心,在对她的思念中结束了生命。骑士的形象似乎变得柔软了起来。为了赢得一位理想对象的爱情,他们倾其一生。中古骑士将爱情中肉欲的冲动升华成了柏拉图式的精神追求。这样的爱似乎带着一丝宗教般的情怀,超越世俗,忠贞不渝,与中世纪盛行的政治婚姻格格不入,因此骑士的爱也是一种叛逆的,个人主义的,不惜与世界为敌的勇敢。
我们不难发现,欧洲的骑士不同于日本的武士,中国的侠客或君子形象。从他们独特的价值观里,延伸出一种美感。这种美感无法被清楚地定义,我把它称之为“浪漫”。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副我很喜欢的画。画中我们看到一个手持拐杖的男人,背对着我们。在他身后,我们看着他眼里的世界。巨浪拍打着锯齿形的岩石,脚下是驱散不开的迷雾,诡异地在脚下弥漫。远处的山脉,若隐若现。大自然在这幅画中显得浩罕,粗暴,让人不安。

这个男人似乎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理想,完全无视了被大自然吞噬的危险,自信且坚定地站在岩石之尖,深沉的背影渗透出一股倔强的力量,无所畏惧,像极了我们刚刚谈及的骑士精神。这幅画是德国浪漫主义画家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代表作,《雾海里的流浪者》。所以啊,“浪漫”,从骑士精神里延伸出来的美感,不一定是两个人之间的事。
那么,当下痴男怨女的爱情呢?有人说,中古骑士的爱情观太过理想化,注重精神而忽视肉欲,这样的忠贞不切实际,如此延伸出来的美感和真实的夫妻生活没有关系。我不同意。城市里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浪漫便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理想。浪漫是要和你一起度过余生时心里下定的决心。浪漫是为一块肥皂吵架,吵到头发花白时的长情。你看,骑士精神都还在那里。
总之,浪漫这件事,不一定非要在玫瑰花里。一切只因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