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新解:“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二)
3、女(rǔ)字边 不是女(nǚ)字边
由于我们现在都把“女”当做雌性人,而汉字很多带“女字边”,据此推测远古时代女人地位高,这也是绝对错误。因为最早女(rǔ )代表知识、知识分子,所以这个叫“女(rǔ )字边”,相当于“文字边”,不是“女(nǚ)字边”,跟雌性人没一点关系。
比如“安”,房子里有个知识分子,教给大家如何劳动,收获很多食物,人们才能平安幸福。
“好”,包含了“女(rǔ)”和“子”,“女(rǔ) 是知识分子,“子”是军人士兵。原始部落时代技术落后,生存艰难,战乱频仍,安全无保障。如果一个部落既有知识分子创造技术丰衣足食。也有军人英勇战斗,保卫平安。“文武双全”才是“好”。到今天还这样,经济生产和国防安全是立国之本。
咱们现在一提“我”,就是第一人称,表示自己。其实在远古时代,“我”是杀人凶器,也是很厉害的武器,人一听见我就很恐惧,士兵打仗时大吼一声,这里有我,有我在此,能把敌人吓一哆嗦。
等于今天说,这里有机关枪,机关枪在此,胆小的直接就给吓跑了。因为“我”这个东西很厉害,军人为了显示威风,经常把它挂在嘴上,“我”如何如何,“我”怎么样,时间一长,就成了军人和底层庶民的第一人称。唐朝以后才成为大众第一人称。
“娥”由“女”(rǔ)和“我”组成,就是夸赞一个人既有知识,也能拿武器打仗,赞美此人文武双全,非常优秀美好。
开始的“始”,由女(rǔ )和司组成,意思是:知识贵族掌管权力,知识分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文明开始就是由知识分子创造。
奸诈的“奸”,繁体字是“姦”,三个女(rǔ ),一个知识分子就很厉害,如果三个知识分子凑在一起,很容易生出坏主意,叫“奸”。嫉妒都带女(rǔ) 字边,也是知识分子互相倾轧嫉妒,明争暗斗。
“奴”是文人端坐,身后一个人伸手服侍,挠痒痒,这当然是温柔可爱的雌性人,你让一大老爷们挠痒痒,那还不得挠死你。奴专门给贵族贴身服侍,后来雌性人也自称“小奴家”,表示可爱伶俐。
“妇”,女(rǔ )字边是个知识贵族,他端坐读书,旁边一个人拿着扫帚打扫房间,妇就是干粗活的雌性人,扫地做饭等等。这些字中的“女”( rǔ )字边都是指文化贵族,绝大部分是老爷们,应该也有少量雌性人贵族。
娘,繁体字是“孃”,其中“女”(rǔ )必须肯定是男人,是丈夫,有文化有主意是一家之主,“襄”是象形字,是鼎,表示文化知识,力量强大,鼎力相助嘛,“襄夫教子”才是正确写法,“相夫教子”是错误的。奴和妇是取悦服侍男人,娘能够平等帮助丈夫,所以“娘”是对雌性人贵族的尊称。王母娘娘,观音娘娘,皇后娘娘。对雌性人叫“娘子”尊称,名字也有杜十娘,扈三娘,后来母亲也叫“娘”。
现在字典上把“姑”解释为父亲的姐妹,这也肯定错误。如果“姑”是父亲的姐妹,那姑妄言之,姑且不论,姑息养奸,这些“姑”如何解释?“姑息养奸”就是姑姑在休息时养了个奸夫,这不可能啊。
“古”是废弃死亡,某人已经作古,就是这人已经死了。比如“枯”表示已经死亡的树木。“姑”由女(rǔ)和古组成,意思是:虽然曾经有文化,但是已经废弃过时了。那就是没文化。
“姑”主要用于亲朋好友之间,首先我承认你很有文化,可你的文化已经废弃过时了。既包含着爱意又批评了你,显得很亲密。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就是:咱们都没文化没见识,我随口一说,你随便一听,千万别当真。姑息养奸、姑息迁就都是善意批评某些人缺乏知识,纵容恶人干坏事。
远古时代,雄性人主导社会,“姑”本来指贵族雄性人。对雌性人称“姑”,就是抬举你,给你好大的面子,主要用于亲人或贵族雌性人,何仙姑,文言文中“姑”专指“婆婆”,“姑舅”就是指“婆婆公公”。
后来亲姐姐,丈夫的姐妹,父亲的姐妹都能称“姑”,女孩起名字也可以叫“姑”。清末小说集《夜雨秋灯录》其中一篇《博山两贤妇》,两个儿媳妇分别叫“耐姑”、“让姑”,婆婆也是“姑”。
“娘”是对雌性人的尊称,没结婚的雌性人见识少,叫“姑娘”,乡村雌性人没文化叫“村姑”,直到新中国以后“姑”才固定指父亲的姐妹。
春秋时期江南“苏州”叫“姑苏”,属于吴国,“苏”是地名,当时文化中心在中原,南方很荒蛮没文化,因此叫“姑苏”,就“没文化的苏”。后来南方慢慢文化兴盛,这个名字被废弃了。
在秦朝以前叫姐姐叫“姊”,妹妹是“娣”, 《左传》记载: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诗经》也有:宴尔新婚,如兄如娣,意思:新婚夫妻恩爱如兄娣,这两处“娣”就是妹妹。当时文献并没有用“妹”表示今天说的妹妹。“姊娣”的女( rǔ )字边指贵族家庭,贱民奴隶没资格叫“姊娣”。“弟”是女人,古代“子弟”指“子女”。
当时“姐妹”是指今天的男性长辈和晚辈,“姐”和“祖”类似,“祖”是一个人身着正装祭拜先辈表示“祖先”,“姐”指已经成年的贵族,母亲也叫“姐”。甲骨文“未”是正在生长的植物,指未成年人,“妹”指正在成长的贵族晚辈,“妹”是男人。直到今天兄妹俩和姐弟俩都叫“姊妹俩”。
“兄”原指祭祀时念念有词地祝祷的人,当然是同辈中年龄最大的,后来演变为“哥哥”的代称,而“哥”原指“唱歌”,唐朝时指父亲兄长,宋明以后才演变为今天的哥哥。
还有婚,娶,嫁,妃,这些字的“女”( rǔ )字边也肯定是男性贵族,因为只有贵族男人才有资格举办婚礼,迎娶妻子,出嫁女儿,拥有妃子,那些底层贱民奴隶都是混居生育,没资格举办婚礼。
甲骨文“婴”就是给一个知识贵族挂上玉,古代贵族都要佩玉,这是贵族人生的开始叫“婴”,等于今天大学毕业刚开始工作的新人,青年才俊,后来引申为人生的开始,指刚出生的小孩子,婴儿嘛。
“圭”是美玉,“娃”就是如同美玉般珍贵可爱的知识分子,后来代指小孩子、年轻美丽的女人。最初小孩子叫“儿”,繁体字“兒”指刚长牙的孩子。
“委”是让一个知识分子去背庄稼,干体力活,这就是“委屈”,知识分子应该做有关文化知识的工作。“亡”是丢失,“妄”就是没有知识,没有知识胡乱做事叫“妄为”。
甲骨文“要”就是双手环绕知识分子,表示索取人才知识。“妥”就是女(rǔ)伸出手控制,含义为知识分子聪明智慧,有他们控制掌握,这事就成功了,就妥了。
带女(rǔ)字边的字数量很多,就不再一一解释了。如果把这些都当做女(nǚ)字边,说成女性,字理字义根本说不清楚。
另外,古代城墙上边凹凸形垛口,很多人管它叫女(nǚ)墙,这绝对错误,这种墙跟女人没有一点关系,为什么叫女(nǚ)墙?没有道理嘛。实际这叫女(rǔ)墙,因为这个墙技术性很强,人躲在后面,既可以阻击进攻的敌人,也能向城外敌军放箭扔石头,进行攻击,进可攻退可守,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因为它技术含量很高,所以把它尊称为女(rǔ)墙。
4、战国以后“女(nǚ)”才成为雌性人的专称
还有疑问,“女”为什么成了雌性人的代称呢?原因也不复杂,古代知识贵族虽然绝大多数都是雄性人,但也有少量雌性人贵族,古代文化知识也要从小孩开始教育,教育小孩子认字认符号,学算数,教育界老师应该有一些雌性人,跟今天一样,中小学女教师比较多。纺麻织布,做衣服,这也需要有文化的雌性人,还有很多贵族雌性人家属,如果称呼她们“雌儿”、“母的”,那是亵渎轻薄,肯定不允许。对她们也必须尊敬尊称。
雄性人知识贵族都用爵位尊称,地位高的称“公”、一般的称“伯”、“子”、“男”、“士”、“夫”,这些只能用于尊称雄性人。而“女(rǔ)”等于老师,没有性别区分,雄性人、雌性人都能称“女(rǔ)”。
于是人们习惯用女(rǔ)来尊称贵族雌性人,那位补天大神拯救了世间人类,建立婚姻制度,开创了中华文明,她名叫“娲”,被后人尊奉为“娲皇”,在名前加个女(rǔ)表示尊敬,叫女(rǔ)娲。表示她有才能有文化,等于今天说教授某某某,大师谁谁谁。不是女(nǚ)娲补天,应该说“女(rǔ)娲补天”,女(rǔ)娲娘娘。
尧帝把两个女儿嫁给大舜,人们习惯说“娥皇女(nǚ )英”,其实是“娥皇女(rǔ)英”,“娥”是正妻,尊称为“皇”,叫娥皇,“英”是妃子,在名前加“女”( rǔ)是尊称,叫女(rǔ)英,表明她是贵族。
由于对贵族雌性人都称“女(rǔ)”,上行下效,底层贱民奴隶互相交往时,对普通雌性人同样要表示尊重,也称为“女(rǔ)”,时间长久,“女(rǔ)”才慢慢成了性别称谓。情况跟男一样嘛。
因为雄性人贵族也称“女(rǔ)”,而且绝大多数女(rǔ)都是雄性人,为了加以区分,表示性别这个字“女”发音变成了“nǚ ”,于是它成了多音字,念rǔ表示知识分子,念 nǚ 表示雌性人。
如果说成女(nǚ)娲补天、娥皇女(nǚ )英,肯定错误,她俩本来就是女人,根本不需要加个性别称呼。
因为女(nǚ )人是雌性人,女(rǔ)人指知识分子,写出来完全一样,可能经常发生误会,于是又创造了“汝”代替女(rǔ),专门表示知识分子。甲骨文“汝”是一个文人站在河边,潇洒风流的样子,用于第二人称,表示爱护或尊敬,等于“您”。可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人们还是习惯用女(rǔ)。
春秋时期,《左传》中召康公对姜子牙说:五侯九伯,女(rǔ)实征之。《论语》中孔子对男学生都称女(rǔ)。
《诗经》里有:谁谓女(rǔ)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讼,亦不女(rǔ)从!这个“女(rǔ)”是一个男性恶霸。还有:三岁贯女(rǔ),莫我肯顾。逝将去女(rǔ),适彼乐土。这个“女(rǔ)”是老鼠。
同时《诗经》也有:女(nǚ)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这里的“女”指妻子雌性人,这也说明当时“女”是个很常用的多音多义字。
直到战国以后,社会都认可了这个字念 nǚ ,专指雌性人,以后就不再用它称呼知识分子了。全都用三点水的“汝”来表示。
不过还是有极少数文化人仍然用“女(rǔ)”,东汉末年有个男性修仙道人叫:鲁女(rǔ)生,他也是神医华佗的好朋友。刘宋时期有个男性大将叫:鲁爽,字女(rǔ)生。现在有人把他们念做:女(nǚ )生,这是错误的。
与此相似的还有“先生”一词,本来也没有性别含义,就是“老师”或对知识分子的尊称,古代有学问的人,不分男女都叫先生。说书唱戏的女艺人,算命女人就叫“女先生”,《金瓶梅》,《醒世姻缘传》里都有。近代一些女作家女名人也叫“先生”,像张爱玲先生,许广平先生,还有前几年刚去世的杨绛先生,民间管女教师也叫“女先生”,但是,随着社会逐渐认可,“先生”专指男人,所以对女人就不再称“先生”了。
因为直到战国以后,“女(nǚ )”字才成为雌性人的专称,虽然女性、母亲都非常伟大,但是带“女(rǔ)字边”的字跟女性没有一点关系。而我们今天将这个字当做“女性”,还以此去考据古汉字,这才犯下了严重错误。
带女(rǔ)字边的字都表示赞美,美好,实际都是对知识分子的赞美,例如:妩媚、婀娜,妖娆本来都是赞美男人知识贵族的词,等于今天的“温文尔雅”,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等等。
因为远古时代生存条件非常艰苦,那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能带领人们战胜艰难,创造各种物品,比如,神农氏尝百草,治病救人。燧人氏钻木取火,给世界带来光明温暖。有巢氏发明了房子,让人类可以遮风避雨。文化知识让更多人活下来,人们非常感恩,所以知识分子受到顶礼膜拜,所有美好词汇都是赞美知识分子的。
知识分子才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一代代知识分子孜孜不倦,克服千难万险,不惜付出鲜血和生命,勇于追寻知识,探索未知世界,带领中华先民摆脱愚昧和黑暗,走向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
那些首领贵族统治部落,也必须依靠知识分子,他们也是由老师教育长大,手握权柄,生活优越。自然也很感恩知识分子,因此知识分子地位很高,首领也要服从他们的意见。
由于对知识分子称为“女”(rǔ)人,这个字跟“女”完全一样,这才造成误解,后来说原始社会女(nǚ )人地位高,实际是知识分子地位高,这其中可能包括少量,负责教育孩子的雌性人,但是,绝大多数肯定是雄性人,雄性主导世界,到今天还是如此。
远古时代,雌性人大都是生育工具,没有地位,人们活命都很艰难,根本没心思赞美雌性人。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女(rǔ)”就是指知识分子,汉字很多带女(rǔ)字边,说明中国自古就尊重知识,崇尚文化。
但是由于从战国以后,社会普遍把“女”这个字当成了雌性人的专称,然后把女(rǔ)字边也误解为女(nǚ )字边,将中华先祖对知识文化的崇拜,全都解释为对女性的崇拜,还凭空捏造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女人统治“母系社会”。给中国历史研究造成了巨大混乱。
类似这种不同时期字形字义变化造成的误解有很多,例如珍珠,珊瑚,琉璃都是“玉字边”,不是王字边。
胳膊,肝脏,肺,肠等人体器官都是“肉字边”,不是月字边。因为在西汉之前,肉和月外形完全相同,月里面是两横,肉里边是两个弯曲,后人慢慢写错了,全都成了“月”。张骞通使西域时,寻找的那个国家名叫“大肉氏”,历史课本中写成了“大月(rou)氏”,字写错了,注音正确。因为“肉”和“月”非常相似,为了区别清楚,人们才把“肉”字逐渐演变,最终成了现在这样子。
当然玉字边、肉字边的错误并没有造成太大后果,但是把“女(rǔ)字边”误解成“女(nǚ )字边”却给严重破坏了中国历史学研究,让中华文化说不清来源,这个恶果到今天也没有丝毫改变。
“姓”也是“女(rǔ)字边”,表示“知识分子”,当时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雄性人老爷们,与“生孩子”没有关系。
再说“生”,古籍中说:因生以赐姓,很多人把“生”解释为“出生”、“生孩子”,其实“生”字与“孩子出世”也没有关系,甲骨文“生”就是一棵植物慢慢生长,意为“长大的过程”。
有关孩子出世,从古至今标准说法是“产”, 例如:产下一个婴儿,产妇,妇产科,产前检查,从来没人说“生妇”,妇生科,生前检查。
“生孩子”应该叫“生产孩子”,“生产”本意是指“庄稼生长并产出粮食”,在金文和篆文中“产”上部是“父”,中间一片土地,下面是生。甲骨文“父”是一把斧子,泛指工具,后来也指善于制造工具的人,很久以后才是指父亲。
产的含义是:拿着工具耕耘,让庄稼粮食出现。原先没有的东西出现了,这叫产,简而言之,庄稼从小到大叫“生”,粮食从无到有叫“产”,所以叫“产了一百斤粮食”,你不能说“生了一百斤粮食”。
“生孩子”只是民间口头语,是“生产孩子”的简称,标准说法是:产下一个婴儿,产妇,妇产科,产前检查,你不能说“生妇”“妇生科”“生前检查”。
在书面正式语言中,单独一个“生”字和孩子出世没有一点关系,“生”就是生长,把上学的孩子叫“学生”,意思是:在学习中慢慢生长,长大成人。
如果“生”字表示生孩子,那“学生”就是“学习生孩子”,“书生”就是“书本生孩子”。这不太荒唐了吗?
追悼会上经常说,某人生前好友沉痛怀念,这个生前好友,是他活着生长时期的好朋友,不是出生以前的好朋友。
我们祖先创造文字时,不可能用“生”字表示母亲产出孩子。
5、“姓”是最古老的学校
说到这里就已经很明白了,甲骨文“姓”由“女”(rǔ)和“生”组成,“女”( rǔ)是知识分子,“生”是生长,知识分子生长的地方,当然是学校。
可能有人怀疑,原始社会也有学校吗?答案是肯定的,你以为中华文化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前面说过,原始社会也需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也有老师学生,有学校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
上古时代,那些部落首领和贵族就是一群知识分子,具备统率能力,这也是一种知识嘛,还会制造各种工具,计算账目都是知识,知识分子在人群中属于少数。
贵族虽然人数少,却利用各种知识能力,成为统治阶层,驱使多数平民奴隶进行沉重体力劳动,他们只负责管理,工作比较轻松,还能荣华富贵,生活优越。从最自私角度说,他们也希望自己儿孙后代继续当贵族,那就要培养他们学文化学技术,以巩固统治地位。自然需要开办学校,对儿孙进行系统教育,来培养社会管理人才,不断开创新文化新技术。
知识技术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创造出来的,散落在民间各行各业,如果没人对此进行集中整理教育传承,它就会自然消亡,这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损失,学校教育就是把很多知识系统整理,集中传授给子孙后代,学校的出现也是中华文明的巨大进步,为文化兴盛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姓”就是最早的学校。
中华先祖一代代文化人薪火相传,教育后代文化知识,经过千万年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终于爆发诞生了中华文化。
孟子曾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可见中国文化教育机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炎黄五帝时期就有官方大学,叫“成均”,夏商时期叫“东序”,周朝大学叫“上庠”。汉朝时叫“太学”,隋唐以后也叫“国子监”。
西周时实行“学在官府”,教育系统非常完备,主要有国学和乡学。国学既国家大学,各级乡学相当于中小学,也是祭祀乡射等礼仪场所。“官师不分”。教育就是官员,待遇地位很高。官办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
而孔子开办私立学校,招纳很多平民入学,让底层人们也有机会学习文化学习知识。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姓”就是中国学校的鼻祖,原始社会有大大小小很多部落,等于后来的村庄,通过联姻形成部落联盟,小部落有初级学校,教孩子认字算数,相当于今天的中小学。
大部落联盟有高等学校,教育贵族各种技术,生产经营,战争知识,等于今天的大学。有很多学校,当然要取校名,比如“姜姓”就是“姜大学”。姬姓就是“姬大学”。
中国上古时期有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这就是远古时代八所著名学校,中华文明就发源于这八所学校。因为学校专门培养知识分子“女(rǔ)”,因此校名都带女(rǔ)字边。
《左传》中:因生以赐姓,意为:以学习生长的学校为姓。你在哪个学校上学就姓什么,在“姬学校”学习就姓姬,在“姜学校”读书就姓姜。所以“同姓”是指同学、校友关系。不是父子兄弟血缘关系。
远古时代,人们必须生活在水源附近,学校、生活区大都在河边,黄帝就读的学校位于“姬水”河边,名为姬大学,后来的周天子也姓姬,他的祖先跟黄帝是校友。炎帝居于姜水,学校位于“姜水”河畔,故为姜大学,跟姜子牙祖先是同学。
大禹毕业于姒大学,是姒姓。当然,这些学校肯定有很多学生,这几位是最杰出的校友,也可以说这八所学校孕育了中华文明。
炎帝神农氏是医学家,他尝百草治病救人,赢得万民拥戴,以医学专家的身份走上政坛,成为首领。大禹治水,拯救百姓,他是杰出的水利专家,以此为起点,登上政坛。
古人观测星空,来确定年月日期,必须在固定的时间,观察天空固定方位的星星变化,在远古时代,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还有很多专业技术,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没有一套严密的文化知识体系,单凭一拍脑袋,偶尔的灵感乍现,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复杂的工作。所以古代先贤都曾经过学校教育,才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古代中原人民一直自称文明先进,对周围都斥之为“蛮夷”、“野蛮”,把那些人鄙视为禽兽,根源就在于中原自古就有学校,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中原首领官员都是学校教育出来的,等于今天的毕业于正规学校的大学生,思维缜密,行为做事有规划,目光长远。
而蛮夷民族不上学不读书,等于今天的泥腿子草根,单凭身体蛮力,瞎干蛮干。因此遭到中原人的鄙视。跟我们今天社会各行业“学院派”鄙视“草根派”完全相同。
那些首领大贵族都是“姓”(学校)教育长大的,贵族们权力大,生活优越,因此人们认为这些姓(学校)很神奇,她们教育的孩子就可以成为大贵族。
这也很现实,同一个学校学习的孩子,从小在一起长大,等于今天的同学校友,当然感情亲密,如果其中某人当了首领,一定会让最亲密的人当贵族大臣。跟今天一样,同一个大学校友也会互相帮助。
很多贵族首领都感恩这些学校,于是这些学校被看成了神,受到人们崇拜传颂,凡是她们教育的人也非常尊贵,很容易成为贵族。当时贵族们说,我是姜姓,你是姬姓,就等于今天人们说我是清华毕业,你是北大毕业。
有人不是她们教育的,也会冒称这些姓,以抬高身价,跟今天冒充名牌大学生一样。所以这八大姓流传下来。当时肯定还会很多学校很多姓,因为都是无名之辈,逐渐被历史淹没。
前面说了,有人认为原始社会随母亲的姓,说这八个女人生了我们的祖先,这个不可能,八个母亲不可能生出那么多人,“姓”就是学校,我们祖先那些杰出人物,都是曾经在这里学习,长大成人,开创了中华文明。
尊重知识一直都是我国的传统,有很多鼓励读书的故事,诸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牛角挂书,这种追求知识,探索文化的精神,从原始上古社会就已经开始了,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因为只有贵族有资格接受教育,所以贵族才有姓,有很多知识才能可以遗传,比如,父亲是木匠,儿子有遗传基因再加上耳濡目染,很容易精通父亲的技术。所以古代通常让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和职业,贵族的后代也延续祖先的姓。向人们证明,我的祖先毕业著名学校,我是文化知识传承人。
中国教育机构几千年源远流长,曾经有过很多名称,最早叫“姓”,以后又有:庠、序、学、校,
序:表示教育人们遵守各种秩序,这也是学校的功能。
庠:古人认为“羊”是聪明又温顺的动物,“庠”表示把学生教育成聪明又顺从的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朝,古代乡学就叫“庠序”。
学:學上部是“算筹”,下部“子”是军人。“算筹”是古代计算工具,也是军事演练用具,等于今天的沙盘推演,“运筹帷幄”就是利用沙盘推演制定战争部署计划。所以“学”就是学习军事知识,军事技术。
校:由“木”和“交”组成,甲骨文“交”是一个人做格斗动作,表示武力战斗。“交”都与战斗有关联,交出来,交手,交战。以“交”为偏旁的字也都与武力有关,“蛟”就是凶猛的龙,“鲛”是鲨鱼,还有绞杀,狡猾,较量,摔跤。“姣”也是女(rǔ)字边和“交”表示文武双全。
“木”是大树,比喻教育树人,“校”就是把人训练成一个善于格斗打仗的战士,校正,校验就是纠正格斗动作的错误,检验你是否合格。
“学”“校”就是军事教育机构,由于远古时代安全是社会的基础,战争是生存的根本。古语: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足以证明军事的重要地位。军人非常高贵,军事学校人才荟萃,知识水平最高,备受推崇。因此“学校”逐渐成为教育机构的名称,直到今天。这也说明中国自古就是尚武民族。
“门”也是指学校,“同门”就是同学校友,“门生”就是某个学校的学生,“门派”就是指由学校教育而形成独特思想,道家和儒家是两个门派,原因在于他们受教育的学校不一样。“问”就是在学校里开口,当然是问老师,求教知识。“闻”就是学校里的耳朵,听老师教育。“门当户对”就是指两家人文化水平和家庭财富差不多。
西周时实行“学在官府”,教育系统非常完备,主要有国学和乡学。国学既国家大学,各级乡学相当于中小学,后来又有县学,府学,州学等名称,古代“官师不分”,教师就是官员,待遇地位很高。官办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
而孔子开办私立学校,招纳很多平民入学,让底层人们也有学习文化学习知识的机会。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机构的名称各有不同,“姓”则是中国学校的鼻祖,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学校。
姓、庠、序、学、校,成均,太学,国子监,大学堂,现在叫大学,这些都是中国教育机构的名称,“姓”则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