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老和尚答蔣公問法書
捨私情而發展佛力之同情,捨私愛而為偉大之博愛,以度一切眾生為忠,以事一切眾生為孝,此「大同」之義也。
民國三十二年(1943)癸未
佛教者,實今日周旋國際、趨進大同之惟一大教也。目下世界有兩種力——唯神論與唯物論,否認輪迴果報之說,故其影響所及,不可說不可說。基督教之唯神論,雖有為善者神給與快樂報酬、為惡者神施以痛苦懲罰之說,然以神之存在,認為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不能令人深信,且貽唯物論者極大口實。此基督教所以不能維繫世界和平之故。
實則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佛明三界(宇宙)本無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萬種法。「真心」亦不過因有妄物對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實,所謂真心亦非是。譬如大海,心是水,萬法(萬事萬物)是波浪,平靜者稱為水,洶湧者稱波浪,波浪平靜時仍是水,水洶湧時又成波浪;又因有洶湧之波浪,故稱不洶湧者為平靜之水。假使根本不有洶湧之相,波浪之假名固不能立,平靜之假名亦何由生立?亦不過吾人隨意立之假名,相信魚類或稱水為空氣。故知物即是心,有即是無,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煩惱即菩提,眾生即諸佛。
一念迷惑時,心成物,無成有,空成色,真成妄,菩提成煩惱,諸佛成眾生,如水洶湧時即波浪。若一念覺悟時,物不異心,有不異無,色不異空,妄不異真,煩惱不異菩提,眾生不異諸佛,如波浪不洶湧時,仍是平靜之水。又因迷惑而起物、有、色、妄、煩惱、眾生等對待,故立心、無、空、真、菩提、諸佛等假名。若根本不有迷,則物、色、妄、有、煩惱、眾生等假名固不能立,即心、無、空、真、菩提、諸佛等假名亦何有立?所謂唯心、唯物、有神、無神,皆是識心分別計度耳!
或云:「若是,佛學亦唯心論耳。」佛學雖說唯心,然與哲學上之唯心論懸殊。
哲學上之唯心論,於心執有,於物執無,釋迦所謂以攀緣心為自性,執生死妄想認為真實者。唯物論者,於物執有,於心執無,釋迦所謂顛倒行事,誤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者。唯神論者,劃分物質實體與靈魂實體為截然不同之兩個世界,釋迦所謂惑一心於色身之內,認一漚體目為全潮者。各執偏見,或因近視,認牛之影像為牛;或以管窺牛,見牛角者則認牛角為牛,見牛頭者則認牛頭為牛,本無不是,弊在不見真牛全體。佛教則溯本窮源,將真實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觀牛,未有不見真牛全體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論之偏弊,捨佛教莫屬。
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稱常住真心、真如、覺性、法身、實相等,皆是真理之別名),清淨本然,離諸名相,無有方所,體自覺,體自明,是本有自爾之性德。絕諸能(即今稱主觀、主動等)所(即客觀、被動等)對待,本無所謂十方(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即今稱空間)、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即今稱時間),更無所謂大地、人畜、木石、地獄、天堂等等。只以妄立一念,致起諸有為法(宇宙間萬事萬物)。如《楞嚴經》(此經幾無法不備,無機不攝,究佛學、哲學者均不可不參究)釋尊答富樓那問「覺性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云: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客觀)明,因明立所(客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主觀)。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分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無法!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灘)。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灘)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忘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星雲之說恐亦不及此說之詳)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聞覺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胞胎中受生之質)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為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佛在二千多年前指出),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胎卵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惟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真如覺性,既立真妄,於是有不變與隨緣之別。平等不變,離差別相,無聖無凡,非善非惡,真實如常,不變真如也。隨緣生滅,起差別相,有聖有凡,有善有惡,隨緣真如也。就不變真如言,萬法即真如,非心非物非神也。就隨緣真如言,真如即萬法,即心即物即神也。
唯心論者,錯認識神,就隨緣真如,以為即是真心,而倡唯心論。唯物論者,囿於邊見,就隨緣真如,即物之見,而倡唯物論;又據唯物而倡無神論。唯神論者,亦囿於邊見,妄生分別,就隨緣真如,即物與神之見,而倡唯神論。殊不知心即物,物即神,心、物與神同一理體。有物則有心有神,無心則無神無物。然此「有」非「有無」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無」非「斷絕」之無,乃超有無之妙無(此「妙有」「妙無」與下說之「無生之生」與「有生之生」,其義頗奧,非語言文字可到,故為禪門要關)。唯心論、唯物論、唯神論者,均未明斯義,互相攻擊,實則皆無不是,亦皆非是。一研佛學,自可渙然冰釋矣。
佛學對於宇宙本體之研究,除前述外,其他對於世界之構造與成壞、人身器官之組織,及其他種種問題,在《楞嚴經》及諸經論,多有詳細論列與說明,且大多與後來哲學、科學發現者相合,現未及詳指。其於人生價值,則大菩薩之行願,已非他聖賢可及,經典上在在處處可見之,於此可知佛教之神妙及偉大處。
然佛教絕非標奇立異以衒人,亦非故弄玄虛以惑眾。其一言一行,皆從戒定慧三學親履實踐得來。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儒家亦有「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之言,即哲學家亦莫不沈思竭慮,以從事所學者。然儒者及哲學、科學者,則以攀緣心思宇宙萬物,不知宇宙萬物亦是攀緣心所造成——能慮所慮,俱是攀緣心——欲而探求真理,等於趺坐椅上,欲自舉其椅,勢不可能。此今哲學者對於認識論聚訟紛紜,莫衷一是,終無結論者,因此故也。佛則離言絕慮,以智慧覺照宇宙萬事萬物,如下座舉椅,故任運如如。此佛教括哲學、科學、宗教三者一爐共冶,又皆先知先覺者,蓋有由來也。日本以佛為國教,近世之興,其維新諸賢,得力於禪學不少,為眾所周知之事。若非其軍閥迷信武力,與道全乖,以殺戮為功,以侵略為能,安有今日之敗?
或疑佛教為消極、為迷信,不足以為國教,此特未明佛教者之言。實則佛法不壞世間相,豈是消極者!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覺,豈是迷信者!考佛梵名「佛陀」,義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謂之為佛。菩薩梵名「菩提薩埵」,義譯覺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種,乃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他者。其積極與正信,恐無有出其上。
佛教依折、攝二義,立方便多門。
何謂折?折者,折伏惡人。昔石勒 [西元274~333,為十六國後趙始主。初歸效劉淵,據有襄國,後殺劉曜自稱帝,擁有冀並幽司豫兗青徐雍秦十州之地。十六國中,最為強盛。在位十五年卒,諡明帝。] 問戒殺於佛圖澄[天竺人,九歲出家,曾兩度到罽賓學法,晉懷帝永嘉四年來洛陽,時年七十九歲,現種種神異以弘大法。後趙建武十四年圓寂,年一百一十七歲。],澄曰:「子為人王,以不妄殺為戒殺義。」蓋在家大權菩薩,為折惡利生故,雖執刀杖,乃至斬其首,於戒亦無犯,反生功德。因惡意而殺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殺人,固是在家大權菩薩之金剛手眼也。
何謂攝?攝者,攝受善人。佛菩薩為利益眾生故,不避艱危,有四攝法:
一、佈施攝。若有眾生樂財則施財,樂法則施法,使生親愛心而受道。
二、愛語攝。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親愛心而受道。
三、利行攝。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生親愛心而受道。
四、同事攝。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
佛菩薩之積極為何如!
何謂方便?方便者,量眾生根器,施諸權巧而渡之也。前述之四攝法,亦是方便之門。《法華經·化城喻品》云:「譬喻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瞭心決定,在險濟眾難。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此是化城耳。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觀此可知釋尊分時設教、權施方便之深意。故最上根者與言禪,上根者與言教,重分析者與言唯識,普通者與言淨土,權設大乘小乘,不論出家在家,務求普化群機,使一切眾生咸沾法益也。近人觀佛子之對像跪拜,及淨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無神論立場,謂為迷信,不知跪拜與對長上致敬何異!念佛對於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過方便初機之簡捷法門,更有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法門。淨土自有無窮妙用者,人自不會耳,豈迷信哉!
或謂基督教亦脫胎於淨土宗《阿彌陀經》。試觀耶穌身上搭衣,與佛相同;《阿彌陀經》說西方極樂世界,耶氏亦說天國極樂;淨土往生分九品,耶教李林《天神譜》亦言天神分九品;《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間立功,上帝不許你到天國;淨宗二六時念佛名號,求佛接引,耶氏亦以早晚祈禱上帝哀佑;至佛門有灌頂之法,耶氏亦有洗禮之儀。觀此耶氏教義,與淨土宗趣,大致相同。而耶氏誕生於釋迦後千有餘年,當是曾受佛化,得《阿彌陀經》之授,歸而根據之另行創教,似無疑義。且耶氏曾晦跡三年,當是赴印度參學。事雖無據,而跡其蛛絲馬跡,似非厚誣云云。其言良非向壁虛構。
不過表面上看來,耶氏雖類似淨宗初機之持名念佛,實際則遠遜之。耶教著於他力,明其然而不明其所以然,跡近勉強。持名念佛,則重他力,自他相應,如《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有因有果,故理事無礙。且耶教說永生,淨宗則云往生淨土,見佛聞法,悟無生忍。永生之生,以滅顯生,有生對待,終有滅時;無生之生,則本自無生,故無有滅,此所以稱為「無量壽」——阿彌陀譯名也。
願行菩薩行、求無上道者,非必出家而後可行,在家亦無不可。不過出家所以別國主、離親屬、捨家庭者,意在脫離情欲之羈絆,捨私情而發展佛力之同情,捨私愛而為偉大之博愛,以度一切眾生為忠,以事一切眾生為孝,此「大同」之義也。
孫中山先生嘗曰:「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維持民族一種最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無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今公亦以佛教之輸入中國,有裨益於中國之學術思想,故稱佛教為今日之周旋國際、趨進大同之唯一大教,豈徒言哉!且今日信教自由,不能強人以迷信,只可令人心悅誠服而生正信,然則捨佛教其誰與歸?
摘自岑學呂居士原編《年譜》
雲門宗叢書《虛雲老和尚禪要》頁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