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看得多,反而有害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各家互联网公司都组织了一些活动,比如B站就叫了很多UP主来推荐自己喜欢看的书,我看了几个平时比较喜欢的UP主的推荐,发现他们推荐的书里有很多我不认可的,一时间对这个读书日的活动也有了一些想法。
我有了一些非常非常三观不正确的看法,我觉得有些书其实可能不看最好,看了反倒变成傻瓜,看的越多,傻的越厉害,傻的越固执。
倒也不是说我对于不喜欢或者不认同的书单多么的不能容忍,不是兴趣层面的差异,而是价值观的差异,他们推荐的书里有些也是我以前喜欢的,只是现在再看就觉得带着一股裹脚布的臭味。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一个书架,以前放在办公室,去年搬回家了,刚刚搬回家的那段时间,我想着把一些没看的抽时间看一遍,晚上的时候我就坐在书架前翻看,这些书都是我像仓鼠收集粮食一样收集的,前后跨度10来年,从新整理分门别类,再要看的时候,发现一些书我压根不想看了。
第一次重新整理以及翻看自己收集的书,有些看过的再看时,就觉得冒着傻气,傻话连篇,但是自己当时还喜欢的不行。回望作者这些年说的话,基本都是一个套路,就知道他根本没有更新过自己,多年来一直活在一个模子了。有的朝着一个荒唐的方向狂奔,有的在原地打转。
有些没看的书,这些年在社交媒体上看着作者傻话连篇,翻开书看几页,果然跟网上一样,冒着一股怪气味,以前都还不觉得。
当时在书架前翻看这些书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我小孩再大一些,喜欢看课外书的时候,她来这个书架上拿书看,我希望她看什么书呢?这些我看着冒傻气和怪味的书我肯定不希望她看,浪费时间不说,一不小心看进去了人生难免还要走一段弯路,会给人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我十几岁的时候啥都不懂,觉得看书是多多益善的,有时间囫囵吞枣都会看一些,自己的喜好也是看些乱七八糟的书。现在回头看有些书带给我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的。过了十几二十年,我经历了足够多的事情之后回看总结才发现的。
年轻时喜欢的某个作家在书里说,死亡没有超过20年的作家的书是不看的,因为没有经历过时光的筛选。现在借这个话题回想觉得这句话真对。人生苦短,喜欢看书的话真应该把时间花在看经典上,而不是看所谓的畅销书。过去二十年的畅销书,有几本经历住时间的检验了呢?
一些作家本身的眼光和认知局限,但是非要在针尖上雕花,自己可感动自己了,觉得写出了旷世之作,但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已经有一股馊臭味了。我看一些喜欢他们的读者跟他互相感动,形成了认知闭环,根本不打算出来,也不打算接收外部的真实消息。
前几周我的专栏里写过话题《小心太会说话的人》,就是我认为这些太会说话的人太擅长诡辩,他们会把很多已经馊臭的理论、观点、看法用精致的话语、吓人的大词进行包装,越馊的包装的越让人闻着香。那些没有辨别能力的“爱书”的小年轻冲上去,各种热爱。
为了不引起无意义的骂战,具体的书和作者我就不提了。
反正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三观形成的时期,看的是他们的书,不如不看,浪费时间,还不如玩手机呢。
当然,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我小孩这一代人,也许看课外书这一活动会被压缩到忽略不计,因为生活足够精彩,有太多动态内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文字内容也许会失去对他们的影响力。
艺术都是随着科技技术的迭代而迭代的,就拿画画来说,就是那个特定时代,随着印刷术和电影电视技术路线升级,过去就过去了,现在别说画画,会看画的人都没几个,这个行业的人再怎么自我感动和呼唤都没辙,就是一个越来越小众的行业。
不过动态内容冒着傻气的导演和视频作者就少吗?也很多。不事复杂的生产,对世界认知严重变形,他们都是高发群体。
这样一想,我也操心不了那么多了。各人有各人的人生吧,随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