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30 《俞军产品方法论》-企业、用户、产品 - 05
#读书笔记# #俞军产品方法论#
阅读页数:P47-67,2.企业、用户、产品,2.4 如何理企业
总结:之前按照每天一个章下面的一小节读书,导致一章节的页数多的就可能那天完不成,就比如这一天页数很多要记的东西也很多就没完成。后面要修改下每天读书的页数计划。
1. 产品经理的用户,首先是企业。产品经理与企业交换价值,所以需要先理解企业。总体上,其余的本质只在两点:第一,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第二,生产效率高于市场。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的途径有三种:洞察,这其实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试错,从这个角度,所有自以为经过审慎考察做出的行为,客观上说都是在试错。在这种情况下是用试错去确定市场获利机会。(边界是需要靠对和错双向界定的,如果每个扩大边界的行为都成功,那你还是不知道产品的边界在哪里,所以试错和失败必然是产品开发过程的一部分。);偶然性,总之,我们要尊重和敬畏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产品结果必然有偶然性,人们不认可的或不了解的产品可能就会成长壮大。
2. 阿罗信息悖论(在买方得到信息之前,他并不了解信息对他具有的价值,但是一旦他了解信息的价值,他事实上已经无成本地获得了这一信息)。发现后的实现是个长链过程,影响因素众多,真的成功后,你也无法证明成功主要是因为你的发现,有时甚至都无法证明那是“你的”发现。
3. 一般来说,大型的市场获利机会,一是源于市场环境和制度变化,二是源于关键新技术,三是长期关键因素---组织建设能力,抓住机会和最终实现生产效率高于市场,都相当依赖组织建设能力。
4. 市场有交易费用,企业是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产物,只有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效率优于市场提供同等产品的效率,企业才可持续。企业用“权威”来提高效率替代市场。(要补内容)
5. 组织,是有共同目标、共同理念 、共同知识,遵循一定运行机制的一群人。(要补内容)
6. 发展是创造用户价值的游戏,从任何角度突破都可以。(要补内容)
7. 企业做一个产品,一般有四方面产出。(要补内容)
8. 股东利益不再是一个公司最终的目标,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要补内容)
- 思考和启发:
1. (边界是需要靠对和错双向界定的,如果每个扩大边界的行为都成功,那你还是不知道产品的边界在哪里,所以试错和失败必然是产品开发过程的一部分。)这句话改变了我的以往的认知,以往总是认为自己做出了审慎的判断然后获利,自然是经得起推敲的,但是其实错了,本质上还是在试错,而且只是运气好,没有探到边界,还在盈利的范围,而且也难说是运气好,因为这次获利会导致下一个继续的行动,从而面临探到边界的风险而损失。
2. 对应第二条的思考,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先落地,完成实践,然后快速迭代,而不要沾沾自喜,要记得随时都要向前奔跑,不好听一点就是要蒙眼睛狂奔。
3. 对于企业依靠权威来提高效率替代市场,也是改变了我的认知。我们说中国的教育一直强调的是灌输式学习知识,随着视野的开阔,我们越来越多地了解到要有批判思维,要学会思考。于是我们又开始学习如何批判性思维如何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一个企业要想生存获利,就要效率高于市场,确实要依靠权威,这里要好好理解权威的定义,一方面指的是科层制,通过权威来配置企业资源。另一方面指的是自上而下的更优决策。而权威也不仅仅限于管理层,可以理解为撞我专业知识的员工,各领域、各层级都可以,是一种自上而下,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各个岗位上做出超过市场平均水准的更优决策。这里面的优势有两点,一是对比市场,市场是一盘散沙一样的组织结构,虽然能实时更真实的反应需求,但是没有凝聚力,资源配置滞后而且调配随意难以预计。二是,专业知识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自己的企业一定要具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出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决策。
4. 对于第六条发展是创造用户价值的游戏,从任何角度突破都可以。就是企业先生存,在细分市场存活占领头部,然后再想下一步怎么做大做强,所以从任何角度突破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读书笔记# #俞军产品方法论#
阅读页数:P67-72,2.企业、用户、产品,2.5 如何更好地用产品进行“价值交换”
总结:
1. 在实际应用这个理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思路是“将产品看作交易”,在企业、产品、用户的三方框架下去认知和定义产品,在这个三方框架下,以终为始,产品一开始就应该为了企业和用户间的交易(价值交换)而存在,产品即交易。“产品即交易”里的“交易”,是指把人的任何有意识行为,看作付出预期代价购买预期收益。
2. 价值产生于进行交易的个体(用户)的主观效用评价,效用指能满足人的某种欲望、满足到某种程度,可以理解为这个产品对用户有什么用,能带来什么好处。一个产品带给一个用户的效用一般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效用组合。
3. 判断用户价值的一些视角:对自我认知的认知;对给定目标的批判性思考;参照系;成本;不确定性决策;概率(风险决策);非货币价值(跨效用决策);外部性;时间性(跨期决策)。
4. 从用户角度,用户愿意选择产品的前提是“效用-成本>0”,这个公式可以看成是“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的另一种表达。而用户成本有两部分:(1) 直接成本,包括付出的近期按成本、时间成本、隐私数据、态度等;(2) 交易成本,即为了促成交易,付出的搜寻成本,议价成本。从企业的角度,企业愿意或能够生产产品的前提是其“收益-成本>0”。企业的收益,从广义上来看,既可以是当前的现金收入,也可以是能增加未来交易和收入可能性的各方信任,如社会声望、品牌形象、政府关系。而企业的成本,则包含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容易理解,交易成本可以理解为一切为了促成交易达成付出的代价。
- 思考和启发:
1. 产品作为企业和用户之间进行价值交换的媒介,即可理解成产品即交易。
2. “一个产品带给一个用户的效用一般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效用组合。”+“非货币价值(跨效用决策)”+“从用户的角度,成本包含了直接成本和交易成本”。这几部分内容组合一起理解,所以“双赢”的局面是存在的,即用户收获“效用>成本”,企业收获“收益>成本”的交易。只不过这里的“效用”和“收益”都不能单纯的简单地想成金钱。而是包含了其他很多方面,比如用户的时间成本、安全性。服务态度;企业的社会声望、政府关系。举个例子,用户购买产品一般会货比三家,综合考虑后购买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就首先花费了时间成本,当用户花费了一定的时间成本后,对市场产品的定价有了一定的了解,看到一个质量和价格(性价比)相对满意的产品,就会选择交易,那么交易成功,意味着用户消耗了时间成本和金钱,预期自己购买了产品后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预期改善,额外的还节省了后续继续搜寻产品的时间成本,还有就是如果这个牌子是比较知名的,还购买了一定的服务,比如售后等。如果电子产品,可能还会考虑个人隐私安全性,也会有一定的溢价,用户买单了。另外一个例子,如果企业在售卖产品,首先计算生产产品的金钱成本,包括物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然后算上自己预期的利润率,得出售价。如果企业比较知名,自然要保证自己的声望和品牌形象,溢价部分就会加到产品售价中,其实上面提到了,用户也会为品牌声望和形象多付溢价的部分。还有一种情况,可能企业在降价兜售产品,那么可能回笼资金,保证自己的现金流,所以在损失一部分金钱换取生存,这里真的是损失了一部分金钱,企业是亏了。但也有可能,作为代理商,厂家要求销售到一定量之后才会提成回扣,自然也可采用降价走量的方式,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或者厂家想成政府,政府的补贴也是可以当做提成回扣。总之用户和企业的交易的情况就像俞军说的,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就是有不同的选择,而且千变万化,不确定性一直存在,要尊重和敬畏这个不确定性,尽可能的采用洞察和试错的方式进行市场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