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哭则不歌
原创:刘长志 问“哭则不歌”。 先生曰:“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哭则不歌”出自《论语·述而第七》,原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参加别人的丧礼,在逝者的悲伤和哀痛氛围下,是没有胃口吃饱饭的。参加完葬礼的这一天就不再吟唱诗歌进行娱乐。这就是恻隐之心。别人家亲人去世,我们的良知会引导我们自然而然就跟别人合拍,做出一些妥当的行为。圣人的心性水平自然就是如此,不用别人去提醒的。 遇到哀伤之事,哭本身就是在顺情于天理,遇到可喜之事,笑本身也是在晓畅天机。这都是符合良知本然。 很多人所谓的不懂事,根本原因就是私欲作祟,心无恻隐。比如说别人亲人去世,这个人在旁边不但没有任何悲伤的意思,还又吃又喝又唱歌,这不是纯粹找揍的节奏吗? 儒学讲入世,讲“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心性修炼到与天道同步的阶段,入世之后自然是至情至性,和周边的人自然能非常合拍的,与天地万物相处,自然就是天人合一。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