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个体与文化研究简要评述
个体与文化这样的一种研究主题,使我们第一时间联想到了美国的博厄斯学派。博厄斯所在的年代虽然心理学的发展还没有走向成熟,但是对于他的学生们来说,其所活跃的年代,心理学已经逐渐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所确立下来的。因此在他们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就自然会受到很多的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了。作为这样的一种研究理论的代表,萨丕尔与米德的研究尤其具有代表性。
爱德华·萨丕尔:文化、语言与个体
爱德华·萨丕尔出生于1884年的德国,去世于1939年。他是博厄斯的学生,同样也是美国知名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他1904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两年后他参与了wishram和takelma 的语言实地研究。在跟随博厄斯学习人类学的过程中,他专门研究了许多的美洲原住民的语言。
关于萨丕尔,我们可能对其最为了解的就是他与他的学生本杰明·李·沃尔夫一同提出来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了。在这一理论看来,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了其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以同一事物,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范围之内的不同的人群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一种文化概念和分类模式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为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
这一观点又被称为一种语言相对论。类似于萨丕尔的老师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在这种观点看来,人类的文化是由于其使用语言的不同而不同的,作为文化的载体的个人,也会因为语言使用的不同而产生相对独立的个体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这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会造成最终的一种语言相对主义的出现。
这一观点虽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有很多人对此表示赞同,但是同样也有很多人批评这一观点。例如说这一观点就无法解释之后人们所创造的人造语言,例如说逻辑语等现象。因此这一观点也是支持与反对参半的。
玛格丽特·米德:个体与文化
玛格丽特·米德出生于1901年的费城,去世于1978年,作为博厄斯的学生之一,她同样也是一名出色的人类学家,在她去世后被美国政府追授总统自由勋章。
米德1923年毕业于巴纳德学院,1924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硕士,并在1925年前往萨摩亚群岛进行田野调查。而她的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观点,同样是产生于她在萨摩亚群岛从事田野调查这些年所获得的的田野资料。在她看来,萨摩亚社会没有什么不良的青少年,因为萨摩亚人不要求青少年服从任何的清规戒律,青少年不必反抗规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一点对于当时美国社会对于青少年教育以及青春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之外,玛格丽特·米德也在她的另外一本学术著作《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中,对西方社会传统的性别议题进行了挑战,因为在她看来,所谓的性别并不是天生又生物性质所决定的,而是会受到之后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这一点与她前述的著作相似,都是以一种文化决定论来挑战生物决定论的代表作品之一。
由此可见,在玛格丽特·米德看来,作为文化中的个体,其本身是会受到组成个体的文化的强烈的影响的。例如说在一个社会里,社会文化要求男性具有男子汉气概,那么生活在这一种社会的男性个体,自然就会对男子汉气概进行追求,反之,若一个社会中,社会文化要求男性具有阴柔美,那么这一个社会中的男性个体,就会随之追求一种阴柔美。所以我们不能以我们社会中对于个体要求的一种文化,来评价其他社会中对于个体要求的文化。
影响与缺陷
从上述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无论是萨丕尔·沃尔夫,还是玛格丽特·米德,她们都是继承并发扬了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思想观念,并且分别从语言学的角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这样的一种文化相对性的概念来的。
而这种理论的影响同样也是深刻的。例如说玛格丽特·米德的社会性别理论,开启了欧美的女性主义思潮的大门。因为受到玛格丽特·米德的影响,所以有很多女性在反思自己的社会的为,她们逐渐意识到,在她们身处的社会中所强调的一种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观点,其实并非是生物本能所决定的,而更多的是一种后来的文化的建构。因此她们纷纷开始了平权运动,力图改造这种固定的不平等的文化。
但是他们的理论也不是完美的。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理论中将文化本身看得太重要了,以至于试图以文化来解释社会中的一切。而我们知道,有时候的一些现象并非只是能用文化来解释。除此之外,这一理论流派,也特别强调了相对性,而忽视了在相对性中所蕴含的绝对性。这一点,需要我们对人类学民族学中的个体与文化研究进行审慎地在思考。


© 本文版权归 magnitri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