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互动理论简要评述
有关互动的研究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的一个代表性的方向,由此而产生了著名的互动理论。这种互动理论可以说主要兴起于法国人类学民族学家莫斯的《礼物》这一本书。正如罗伯特·莱顿在《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这一本书中所评价的那样,在他看来,莫斯的《礼物》中主要表达了两种主要的思想:
1.社会关系是通过交换而产生,而不是作为现存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被“赋予”。
2.交换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参与者的文化中所具有的意义。
由此,互动理论在人类学民族学学术界中逐渐展开了。
莫斯与《礼物》
莫斯是法国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是涂尔干的外甥,同样也是涂尔干的学术继承者,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的第二代的中流砥柱。他出生于1872年,去世于1950年。在她的一生中,虽然著述有限,并且大多数都是一些小品论文,但是他的每一篇著述的提出都有着不小的理论冲击和影响,可以说他的每一篇论文都是精品。
对于莫斯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莫斯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对原始宗教和继嗣方面的研究,例如说他的《早期的几种分类形式:对于集体表象的研究》和《关于爱斯基摩人的社会季节性变化的研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将自己的研究转移到一种古代社会的社会内聚力问题的研究当中。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的《礼物》一书问世了。在这本书中,莫斯分析了礼物交换这种带有经济、宗教和道德意义的社会现象究竟是功利性质的还是符号性质的,他认为交换系统保证了邻里之间的和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等级。
在他的《礼物》一书中,主要探讨的便是一种所谓的“hau(豪)”的观念。作者在该书中提出,在“为数甚多的文明之中,交换与契约总是以礼物的形式达成,表面上这是自愿的,但实质上,送礼和回礼都是义务性的”。此外,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关于礼物交换与流动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即,“在后进社会或古式社会中,是什么样的权利与利益规则,导致接受了馈赠就有义务回报?礼物中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得受赠者必须回礼?”在书中莫斯提出了所谓的“礼物之灵(the spirit)”的概念,认为一个人所馈赠的礼物其实是他天性和力量的一个部分,而接受到了某种礼物也就是接受了送礼者的一部分精神的真髓。由此可见,礼物交换所涉及到的,不只是单纯的经济方面的互惠原则,还有经济互惠表面下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的互动。
这种礼物本身具有不可让渡性(inalienable),其背后的一系列的联结,所联系的是人们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而通过这样的关系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是如何通过礼物与礼物之间相互联系起来的。
由此可见,莫斯的《礼物》一书,开启了人类学民族学界研究人类之间互动关系研究的大门。随后的学术界关于互动理论的研究,也由此开始逐渐开展了起来。
莫斯之后
在莫斯的礼物交换研究之后,人类学民族学学术界又有很多后人对交换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例如说在莱顿的《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一书中就介绍了二战时期的卡尔·波兰尼对于交换的模式与范围的研究;保罗·伯汉潘对西非加纳南部的提夫人的交换领域的研究;埃文斯-普理查德的对于努尔人的互动研究;弗雷德里克·巴斯对于西南苏丹的达尔富尔的社会交换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以及他对于斯瓦特人的政治博弈过程中的互动的研究等等。
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莫斯之后的社会互动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会有一种经济人类学的倾向。我们在这一章节所读到的很多的经典民族志,同样也会在经济人类学的相关的教科书中出现。换句话说,互动理论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经济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模式而存在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过程中。
总之,互动理论从来都不是一个像之前的结构理论、功能理论等完整的有体系的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流派,但是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流派都会以自己的理论方式来对社会互动进行研究,并且提出来自己的独特的观点。这或许就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互动理论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流派,但是目前仍旧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的原因。


© 本文版权归 magnitri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