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阅读指南
查看话题 >与《哲学起步》有关的思考
最近身体一直不好,身体不好的时候,脾气也会变得急躁,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变得更加没有耐心。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我的脸便会垮下来,嘴角向下,摆出一副生气的样子,说话的声音也会提高到几度,仿佛这样可以宣泄我身体的疼痛。
但是理智告诉我,这是错的。人不该任由着自己的本能而去做事情,那是情感的奴隶。因此,越是这种时候,越是修炼自己的最大时机吧,从人的动物性当中跳脱出来,成为一个自由意志的人,才是我的追求吧。
或许这世界上没有人愿意生气,也没有人愿意不好好生活,只是道理太多,实践太难,仅此而已。
于我,每次生气、焦虑等各种负面情绪的时候,书籍好像是我的救命稻草,哲学就是我的灵丹妙药。在书籍中能得到控制,在哲学中能得到新思想的解读。
今日,便记录下《哲学起步》这本书的思考心得。
这本书的作者是 邓晓芒 先生,如今已71岁。但看其照片样貌,却觉得不像是这个年纪的学者,就像是周国平一样,虽然常常熬夜,年龄也已过50,却更像是一个年轻人。或许这就是学哲学的好处,精神滋养身体,总能让生活变得更好。
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总是会有三个问题伴随耳边,“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只是那时候,我们不懂这三个基本问题为何屡屡被人提及,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出:我从妈妈肚子里来,我是XXX,我要到大学里去。
如今,听了 邓晓芒 先生的讲解后,才会重新生出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1、我从哪里来?
和其他科学界的定义不同,邓先生指出,人事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人。邓先生强调携带工具,因为人类有携带工具的本能,又要保证走路,所以成为直立人。而后又经过性选择,将这种能力遗传下来。
2、我是谁
这部分讲到了自我意识的问题。
邓先生给出的自我意识的定义:(1)把自己当做别人看待。(2)把别人当做自己看待。
其实这部分也很好理解,因为有了这两个意识,我们才能把自己抽离出来,又能对别人的生活产生共情。而邓先生说自我意识具有欺骗性,关于这点,我并不认同,因此不做过多讨论了。
3、我要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当中,邓先生的回答着实引发了我一些思考。
邓先生说,人如何确定自己是谁,其实必须要要知道自己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我,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不走到人生的最后,你无法给出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义。
的确如此,人生的下一步是什么样,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关于自己的选择和意志,有时候其实你也无法确信。就好像我小时候说,自己最不喜欢老师,长大后一定不会当老师,而如今这个年龄段,我发现,老师却是我最喜欢的职业。
又比如,我高考报专业的时候,凭着一腔热情选了自己感兴趣的,却异常冷门专业,那时候我想报效家乡,有一个带领全村人致富的伟大理想。如今,我却异常明白,那时候的我,确实只是一个少年郎,这理想也只能是理想。
其实,人在年轻的时候,面对的诱惑太多,看问题也不够透彻,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一方面自己不是很确定,另一方面,自己想要的受到世俗的限制,而非自己自由意志的选择。所谓道德法制、成功标准或许受到父母、教育、社会等多方主体制定的标准,自己现阶段想要的或许不过是一种假的自我催眠罢了。
所以,自己独立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人通过思考自己想做什么,来定义自己我是谁,便不会流连于一些动物性的冲动,而是遵守自己内心的准则,得到精神的自由。
提到自由,这里倒是跟着邓先生学了一个新思想。很多人觉得自由就是随心所欲,不受束缚,其实,这种自由是最为表面的自由,其实这是一种被欲望驱使的束缚,而非内心真正的自由。相反,遵循一定的规则,克服掉动物性的冲动,便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如此想来,倒也是正对了keep 的卷首语:越自律,越自由。
人一旦知道了自己要到哪里去,有了坚定的目标,且这目标是在自由意志下做出的,便会多生出几分淡泊来,对那些个灯红酒绿、名利浮华也就稍减了兴趣,自然就会真正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