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不抱怨的世界
❤也许我们身隔万里,但彼此心无距离。
❤人与人的关系就像田地,不管你多勤劳,多呵护它,还是会不时冒出杂草。它们需要你去打理和拔除,这些考验表明:关系需要成长,需要向前发展。你只有无畏地跨过去,才能抵达光明。——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
❤他人即地狱。——萨特
❤先把紫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当(不是“如果”)你发觉自己在大声抱怨时,就把手环换手。这样,每次抱怨,手环都会被你从一只手移到另一只手上。在此过程中,你就能觉知自己的消极情绪。坚持数个月,你的抱怨次数就会越来越少。
❤抱怨和自己有关系的人,不但能引发各种矛盾,还会使已有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幸福的夫妻和不幸的夫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幸的夫妻更多地将伴侣形容为爱争辩的、尖刻的、爱唠叨的,也就是说,不幸的夫妻更爱抱怨。而抱怨是各种不愉快关系的共同特点。
❤老人要比年轻人更常去看医生,身体的衰老是原因之一,但一个更重要原因是:可以同他人交流并得到照顾和关注。
❤关系也是我们获取物质性资源的一种渠道。
❤什么才是积累财富最重要的技能时, 94%的富翁都会把与他人融洽相处的能力看得极为重要。
❤事实上,他们觉得,从创造财富而言,能够与他人融洽相处比拥有过人的智慧更重要。
❤抱怨会扭曲、削弱,有时甚至会破坏那些对我们的幸福和安宁至关重要的关系。当我们开始抱怨时,就会忽略对方曾吸引我们的品格,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缺点上面。
❤女人相互间的“同情”,只会将问题夸大。
❤法国杰出的哲学家、剧作家萨特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那就是——他人即地狱。这句话虽有些悲观,但萨特却因此为大家所熟知。他在晚年时,曾做过如此解释:“大家都以为,我想用这句话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有害的,如地狱一般,人们都在钩心斗角。其实,我想传递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观念,如果你同他人的关系遭到歪曲和损害,那么他人就会变成,也只能变成生活在地狱里的人。”
❤Relationship(关系)一词来源于 relate,而 relate则来自拉丁语 relatus,意思是“重述、再现”。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我们同他人的关系,都建立在自己对别人的描述和再现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心如何向自己描述对方,给其下了什么定义,对彼此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想改变一个人,首先,你就要改变自己对他的看法——这是改变别人的唯一途径。”
❤关系或沟通,不仅仅是指两个人之间表面上的简单互动,它更为复杂和深奥。沟通为我们提供了描述他人的最初“素材”。而他人也会感觉到我们对他的看法,进而根据我们的看法做出相应的反馈,这些都是在潜意识里一瞬间完成的。我们一直都在重复着这种行为。
❤在《哈姆雷特》一书中,莎士比亚写道:“世上本无所谓好与坏,思想使然。”
❤一个人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我们的思想让他们变成了好人或坏人。
❤健康、愉快的关系不是利用各种手段去操纵别人,这种靠耍心机、玩手段得来的东西是不会长久的。
❤要改变你对他人的看法,首先要做的就是试着向自己讲述一些关于此人的不同事情。
❤设想是破坏关系的白蚁。——亨利·温克勒
❤关系其实是你对他人评价和看法的一种外在的表现。
❤我们一旦认为哪个人是不好的,立马就会在头脑中存储这一想法。而且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向自己强调那些“他是坏人”的证据。之后,在每一次与这个人的互动中,我们都会带着这种想法与他交流。
❤一般,我们会认为“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但事实上,这些互动只不过是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关系本身。真正的关系是两个人头脑里的再现和重述,
❤对于你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而言,你都在扮演着圣诞老人的角色。你来决定他们是“淘气”还是“乖巧”。可是,你的评价只对自己有效,别人没必要和你持同样的看法。你对他人的评价只不过是自己创造的故事,说实话,它们甚至比“圣诞老人”更梦幻。
❤被别人伤害的人,也会去伤害别人;受伤的人才会伤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没人是为了让你改变他而来到这世上的。
❤你所说的话,只对你自己或是同意你观点的人起作用。”
❤事实和真相是最重要的,你与事实争辩的结果,就是你自己吃亏受苦。——拜伦·凯
❤男人娶了女人,认为她永远都不会变。女人嫁给男人,认为她可以改变这个男人。可是,他们都错了。”
❤如果我们能为这种变化感到惊喜,而不是把它看作关系威胁的话,它就会为我们的关系创造出新的境界。不必非要到关系之外去寻找新的经历、新的关联、新的意义和新的成长,就在我们现有的关系当中,你就可以找到梦寐以求的东西。
❤当这一切发生时,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把精力都放在彼此间的不同上,而另一种就是回头看看,仔细想想一开始时,是什么让我们觉得彼此很相配,再去寻找共同点。
❤我们提出问题,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关注这个问题。
❤我们讨论了关系是如何反映你对一个人的评价和描述的。那么是什么在控制这种描述的过程呢?就是你问自己的关于对方的那些问题。
❤想要有和睦协调的关系,你和对方不一定非要有很多共同之处。事实上,当你不再把彼此间的不同看作关系障碍时,是可以创造出和谐的,所谓“互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首动听的歌曲,是歌唱家用不同的声调演唱出来的。不同的声调才创造出和谐的旋律,要是一首歌只有一个调子,那也就不是歌了。
❤世界是一件黑色晚礼服,而你却是一双棕色皮鞋?”
❤约翰·列侬( John Lennon)曾经一语双关地说过:“现实总是留给想象极大的空间。”
❤很多调查研究都表明,目击证人的说明是一场审判中最不可靠的证词。他们在描述所发生的一切时,会把自己的想法、情绪、偏见、感情以及其他很多因素掺杂进去,从不同角度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不同的世界交汇到一起时,关系也就形成了。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正确的,那么实际上,我们是在为所处的关系制造麻烦。
❤佛说:“眷念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总是去看那些消极、痛苦和有害的图画,只能加重你在关系中的痛苦和不适。
❤仇恨越深,作用在你自己身上的消极能量就越强。当你紧抓着仇恨不肯放下时,它不会伤害到别人,相反,只会伤害你自己。
❤付出的人拥有最大的控制权。
❤写道:“宽恕可以说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因为它会给宽恕者带来无限的好处。”
❤所谓仇恨,就是在重温痛苦的经历。
❤说过:“憎恨别人,就好像为了赶走一只老鼠而把自己的房子烧掉一样。”你需要的不是烧掉你情绪上或精神上的“房子”,而是去宽恕,去原谅。
❤语“ Out of mind, out of sight.”(眼不见,心不烦。)
❤不要为了“现实”同别人争论不休。只要简单承认你和他有着不同的观点或记忆就可以了。
❤友谊的最终考验是分歧而不是握手。
❤几乎所有的矛盾都是由误解引发。
❤用“我”来陈述,就表示说话者只是把这件事当作一种经历——他们自己的经历;而用“你”来陈述,就暗示着说话者把责任推到了对方身上,而自己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两人共同完成。第一步:由一个人先做一段陈述。第二步:由另外一个人向说话者解释并复述这段话。第三步:如果说话者认为收听者已经完全明了,那么两人就角色互换,再把这三个步骤重新演示一遍。假若之前存在分歧,这是一个澄清事实、促进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
❤第一步: SAY(陈述)。由一个人先来说些什么。比如,“我希望我们能有多点时间待在一起。我们下班都很晚,回来之后就闷头看电视。我觉得和你很疏远。”第二步: REPLAY(重述)。另外一个人认真倾听,不做任何评价。当说话人陈述完毕,收听者再向他解释并复述刚才听到的话,检查自己是否完全明了。例如,“我刚才听你说,你希望我们能多花点时间待在一起,不要让电视来分心。”第三步: OKAY(确认)。收听者接着会向说话人询问:“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或者“我说的对吗?”如果说话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那么就角色互换,轮到
❤收听者陈述。直到双方能正确理解、达成一致为止。我知道你以为自己明白我所说的话,可我不确定你听到的就是我想要表达的。——《经典语录》,解释( Classic quote, Paraphrase)这三个步骤在两人间不断进行,开始时总会有些磕绊,但这个方法确实能减少双方的误解,防止不良情绪的爆发。
❤人们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待在一起。
❤如果在一个人的关系中存在很多抱怨,那么他就很难在这种关系中寻求快乐。
❤一般那些感到苦恼的夫妻,会在沟通时展示出一种消极状态,而这种消极状态又会引发大量的逆反情绪。”解释:如果关系中的一方或双方对这种关系不满,并且极力想要满足自身需要,这时就可能会产生抱怨,而这种抱怨会引起不满。就这样,一种“不满 ← →抱怨”的恶性循环就产生了。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最常做的就是抱怨自己的“遭遇”,而不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你给别人贴上‘标签’,常常会刺激他按照你给他的冠名来采取行动。”
❤是:“对现存问题的过分关注和积极陈述,而不是对解决方式的寻求。”
❤写道:“某个具体的陈述中有无抱怨的成分,取决于说话人是否心怀不满。”
❤“您可能不知道……”是个很神奇的句子。当你向他人表达你的需要,陈述不满时,它能让你的评价听起来不针对任何人,有了这句话,就说明你对这件事充分理解,知道别人不是为了让你烦恼才这样做的。
❤说:“您可能不知道……”然后接着向他解释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大多数人都会认真倾听,并且按照你的建议做出回应。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首先就要确定你的陈述里不包含任何消极的能量,不能责备,更不能挑衅。
❤我们:“张口发问可能会让你表现出五分钟的无知,可是不发问的人永远无知。”
❤直接而且只和能解决问题的人谈话,可以为你提供一条不用抱怨就能解决问题的捷径。
❤因此,请把“别这样做”改为“请那样做”,你会发现,它会让你更容易地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且双方都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
❤一遍:“我知道这让你很苦恼。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呢?”要心胸开阔,学会倾听,更要克制自己,不要在你们的关系中悬挂这个人消极的图像,不要轻易断定他的好坏。只有
❤如果你正试图消除与他人之间的隔阂,那么一定要十分注重言语的作用和影响。你的言语要像鸽子落到树枝上一般轻柔,而不能像砖头砸碎玻璃般粗暴。
❤我不希望别人多讨人喜欢,这样我就不用花时间去喜欢他们了。——简·奥斯汀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一方经常处于抱怨或被抱怨的地位,那么他就更容易有出轨行为。
❤衡量这些情侣未来忠诚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目前他们关系中积极和消极互动的比率,即积极互动越多,未来忠诚度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Get Attention:寻求关注 Remove Responsibility:推卸责任 Inspire Envy:引人艳羡 Power:操纵力 Excuse Poor Performance: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所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认可与赞美。”
❤为什么有时人们很难终结一段不健康关系的原因。和某个人在一起,可能会很痛苦,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还是有一种归属感,有个“落脚”的地方。而且我们会觉得,总比自己孤单一人好。
❤不要去赞美别人的身体特征。对别人的身体和其他一些很私人的东西的赞美,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对别人行为的赞美也很受欢迎。“
❤不仅可以让对方感觉到你在关注他,还会加强他的这种行为,让他更有可能去重复这种被你赞美了的行为。“
❤当然,对于那些和你关系亲密的人,你可以也应当更自由地去赞美他们。哪怕你的爱人穿了一套你已经看过几十次的旧衣服,只要你觉得很好看,就应该说出来,不要吝惜你的赞美之词。这样做不但会加强你俩的关系,还会让你的爱人更加爱你。
❤现象——试图得到他人的关注是人们发出抱怨的主要原因。
❤指出,长期同家人一起吃饭的青少年染上烟瘾、酗酒或吸毒的概率更低,而且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很好,他们很少有抑郁症状、自杀倾向。在没有电视节目干扰的情况下和家人一起吃饭,可以帮助父母为孩子树立健康饮食的好榜样。这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摄入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关注,让他们的灵魂也得到滋养。
❤人们之所以抱怨,就是为了把自己从某种责任中解脱出来。
❤就是“煤矿里的金丝雀”,只要发现问题就可以了(金丝雀对瓦斯十分敏感,只要矿坑内稍有一点瓦斯味道,它就会焦躁不安,甚至啼叫。因此以前矿工们会在矿坑里放金丝雀,当作早期示警的工具)。至于解决问题嘛,那就是别人的事了。一般情况下,他们向谁抱怨,就是想要谁来解决问题。
❤抱怨会让野兽知道,它们的祭品就在附近。——马雅·安洁罗
❤是你教会了别人怎样对待你。”
❤悲观者埋怨刮风,乐观者静候风变,现实者调整风帆。
❤很多抱怨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对自身优越感的夸耀。
❤很多抱怨,其实就是抱怨者和被抱怨者之间一种微妙的、消极的比较。
❤抱怨其实是一种吹嘘。
❤那些大声的吹嘘,常会泄露这个人心中的不安全感。通过这种“抱怨着的自夸”,说话人其实是想告诉别人:“请跟我说,我很好吧!因为现在或者是目前这个阶段,我感觉糟透了。”
❤你哪个朋友对别人的衣着发表了一番恶意评价,你就得思考一下,是不是他觉得自己穿得不够迷人呢?这时,你要试着去赞美他,让他自信一点;如果同事们都在抱怨别人的某项任务完成得烂透了,也许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做到最好,才会去抱怨别人,此时你可以试着寻找一种方式,给他们一些真诚、积极的评价。
❤争吵只不过是两个人在那里互相斥责和抱怨,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所以你千万不能中了它的“圈套”。
❤抱怨是获得操纵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人们赢得选举,主要是因为多数人投票反对某个人,而非投票赞成某个人。”
❤长期维持操纵力的最强大且最有效的力量,不是统治者控制被统治者的种种暴力,而是各种形式的认同,让被统治者心甘情愿地顺从。”
❤抱怨是没法缓解恼火情绪的,只会让怒气蹿升。但是,你可以“处理”棘手状况,这样有助于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现,“捶枕头和摔碗碟并不能减少愤怒”。事实上,可能还会造成反作用。
❤冲着别人宣泄愤怒,对愤怒的人来讲,既无益且有害健康;此外,人际关系也会受到损害,因为听他们滔滔不绝地大声抱怨的人,愤怒感也会加深。
❤夫妻相互大嚷大叫,不会让怒火消退,只会更加生气。
❤人脑对待挑衅的方式与对待毒品和酒精相同。
❤人类对挑衅事件做出反应时,大脑中的‘奖赏通路’(生化术语,指人脑中的一种神经通路)就会被激活,大脑会产生多巴胺。”吸毒者吸毒、嗜酒者饮酒时,大脑都会释放出多巴胺。当人们愤怒或挑衅行事时,也会生成多巴胺,他们就像吸毒者或嗜酒者一样,感到兴奋,继而会渴求更多的挑衅行为的刺激。科学家用一对老鼠做了个实验。两只老鼠一公一母,放在同一个笼子里。他们的笼子旁边还有一只笼子,里面是五只老鼠“侵略者”。科学家先暂时把母鼠移到别处,然后在母鼠待的地方放进一只“侵略鼠”。公鼠立刻做出反应,摆出攻击的状态,如尾巴沙沙作响、侧面攻击的姿势、爪子蜷紧、撕咬东西等。随后,科学家开始训练笼子里的公鼠,它想要入侵的老鼠离开,就得用鼻子戳某个目标。公鼠一戳目标,科学家就放进一只入侵鼠,此时,公鼠就会表现出攻击的神态。科学家每天把目标放到公鼠面前一次,每次公鼠都会戳目标,表示要入侵鼠即刻滚蛋。作者说,公鼠认为与入侵鼠的挑衅对峙是一种奖赏。因而,“释放”不仅不能消减愤怒,对问题也没什么改善;相反,“释放”会触发内心深处某种东西,使我们把冲突视为某种奖赏,为了得到奖赏,我们会重复同样的行为——因为挑衅让我们兴奋。
❤你感到冲动了吗?你希望有人赞同你的观点,认同是其他人犯了错吗?你企图让别人显得行事不当吗?你感到生气或被冒犯了吗?你准备好要争吵了吗?你希望与你谈话的人加入自己的阵营,联合一致去反对第三者吗?上述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若为“是”,你就是在“释放”抱怨,而不是“处理”问题。
❤内心的自我常常会让我们对自己在关系中的角色视而不见。自我想让我们相信,另一个人是导致问题的全部原因,我们只是无辜受害者。如果我们抱持这种观点,就没法改变,关系也会僵滞不前。
❤究责会抹杀一切希望,情况不会好转。
❤你告诉别人,说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系的某人存在缺点时,就等于宣告了这段关系会失败,因为关系建立的基础,据你所言,有了缺陷。
❤如果你声称,自己或关系中的另一人没有改善的希望,你就会寻找各种论据,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而在寻找论据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结论一次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都展现在丈夫面前,减少他拈花惹草的想法。她坚持锻炼,以保持身段和魅力。她衣着入时,打理得光鲜靓丽,以保持对丈夫的吸引力。即使与丈夫发生矛盾,她也不抱怨,而是与其深入地沟通(《男士健康》杂志曾调查过,男人变心常常是由于夫妻关系中充斥着抱怨)。她把夫妻最亲密的性爱关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确保两人保持愉悦频繁的性爱。她经常与丈夫谈心,确保丈夫满意自己。如果丈夫反馈说两人的爱情生活应当如何改善一下时,她不会恼怒或反对,而是用心倾听。而且,她还会主动与丈夫沟通生理上的需求。
❤最关键的是,她内心清楚,曾经背叛自己的那个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男人,他只是一个犯错的男人。这个女人明确地告诉丈夫,一心一意是唯一的选择。他们刚开始在一起时,曾经彼此坦白过以前的爱情史,她跟丈夫提及从前男朋友的不忠。“你是怎么处理的?”他问。“我甩了他,从此不再跟他有任何联系。”她说。“假使我出轨,你还会爱我吗?”他又问。“我当然还会爱你,”她回答说,“而且我还会想念你,因为你就此离开了。”丈夫读懂了她的言外之意:你出轨的话,就必须离开。她不会威胁她,也不会说“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只要迈出那步,彼此关系立刻结束。不管他们是否有孩子,也不管他们的财产多难分割,只要丈夫与别的女人发生关系,两个人就彻底完了。这个女人选择了忠贞不贰的夫妻关系,而且担起责任来,尽一切能力维护这种关系。
❤叙述让自己心烦意乱的事时,男女受试者的报告都显示,如果用比平常更大声、更快速的语调述说,他们的情绪明显更为气恼,血压显著升高,心跳也明显加快了;若用比平常缓慢、温和的语调述说,情绪则明显的没那么暴躁,血压也并未上升。
❤一个人让你恼火,背后一定有他的原因。“他的行为是出于善意。”——肯这么想,你会觉得好受些,被冒犯的情绪也会得到缓解,而且,这可以让你敞开胸怀,思考如何寻找办法,解决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经常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就会形成某种特定的品质……常做正义之举,性格就变得正义;经常举止温和,人就变得温和;常做勇敢之事,就变得勇敢无惧。”
❤下一次你向别人描述给你造成压力的事件时,别大声说话,语速飞快,尝试用低缓的声调。记下尝试后的感受。
❤关系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种必须。我们存在是为了成长,而他人恰好给我们提供了挑战,反馈了信息,树立了榜样,还是鼓舞我们成长的动力。
❤无论是什么,既然已经发生,就请接受这个事实,继续生活,别再有不应当发生之类的想法。不要与事实争辩。
❤一切宽恕,归根结底,是自我宽恕。
❤明知不对的事,你做了。但当时你缺乏充分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所以做不到既不打破规则又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当时你可能疲惫不堪、沮丧不已、火冒三丈或者饥肠辘辘,也有可能只是身处陌生环境感到不适。那种情况下,你采取了“错误”的举动,但你有错误的缘由。因此,你的行为就不是错误的了,它们得到了正名。
❤人脑像一座工厂,制造的是想法。嘴巴就像顾客,买下并大声说出大脑生产的想法。如果顾客不再购买,工厂就会更换产品。大多数人大脑中都流淌着一条盛满了负面想法的河流,抱怨的时候这些负面想法就会喷涌而出。如果停止了抱怨,你会发现意念硬盘被格式化了,你变得更加快乐。
❤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了那些特质,却不知道其实自己也有。别人身上烦扰我们的事,很可能也是我们身上的事,是属于“乔哈里之窗”第三格的范围——存在于我们身上,但我们自己看不到。
❤别人身上令人不快的地方,往往也是我们自身存在的特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确有同样行为,意识到这点是改变和成长的好机会。然而,也可能你自己并没有此类缺陷,但曾因为这种行为遭受了伤害。
❤人人都想要事情更好,却没人想要事情改变。
❤你认为自己做出的反馈是中性的,而听到的是中伤性的,而对方与你的感觉恰好相反。
❤对方提的要求,是基于他们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是基于他们的个人世界。
❤需要改变只是行为。别人的意见不是针对你这个人的,不是评判你不好或是没用,你的价值无法衡量。
❤我们改变了,对方也会随之改变。当我们承担起建立关系的责任时,也就给予了自己改善关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拥有的能力。我们可以创造充斥争斗的关系,也可以创造不抱怨的关系,选择权在我们手中。如果我们对关系负责,我们就能改变他们。
❤改变才能成长,
❤如果别人评论你的行为让你有很大反应,这是个很好的信号,说明你应当思索一下别人的意见,找出是什么引发了你的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