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么废掉的?奶嘴战略么

猫爷的第1篇原创文章
大家好呀,我是猫爷,一个专注于内容创作的懒癌患者。
最近某个朋友跟我聊天说,他感觉自己快废掉了
我忙问:怎么了?
他说:每天都在各种手机APP之间穿梭,生活被网络填满,却感觉自己越来越废。
我:哦,我也一样。
有人说:看一个人有多优秀,一定要去看看他的碎片时间在做什么。
想到这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了解过著名的「奶嘴战略」
“奶嘴”战略的实施,主要是这两点:
一、发泄性娱乐,如开放色情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等;
二、满足性游戏,如拍摄大量肥皂剧和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大量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
基于二八原则,20%的人占有80%的的财富和资源,80%的人将会被“边缘化”,所谓这个「奶嘴战略」指的就是,要在这80%“边缘人”的嘴中,每人都塞上一个“奶嘴”,这样,就可以达到安抚他们,消除他们的不满,消磨掉他们的精力,让他们安分守己,没有时间学习,甚至都不能独立思考。
如果我们真的沉沦在这奶头乐的快乐当中,以至于无法自拨的时候,离废掉也就不远了。
作为一名清醒的懒癌患者,今天猫爷想跟你说说「我们是怎么废掉的」

「1」一味关注他人的故事
很多小伙伴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围观,看故事。
比如,每天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去微博看热搜,在知乎看别人分享刚编的故事,在抖音看隔壁阿姨是怎么被小孩子逼疯的视频,看到新梗马上围观朋友圈……
每天在一个个手机APP之间来回穿梭。
单手拿着手机,大拇指不停地往上滑,俨然一副把握大局,掌控天下的姿态,但是,放下手机后,眼睛透露出来的空洞是往往是无法掩饰的。
因为这都是别人的故事,别人在产出内容,赚取流量的时候,我们只在充当虚拟的围观者,只是在吃这即时资讯的「即时快感」,享受这无法深究的短期愉悦感。这个时候,我们只是成为价值生产链上的一道“工序”,给他人赚取流量,但自己难有所获。
生活本身就已经那么丰富饱满,生活之大,大过网络,切记,别让网络占据你的生活。

「2」拖延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到周末的时候计划着看一本书,结果睡到中午,刚打开书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心理建设,时间还早,看看朋友圈里有什么新鲜事儿,结果一拿手机就跟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样,没完没了,转眼间到傍晚了,就又安慰自己晚上看书才比较有感觉,结果也可想而知。
最经典一个拖延症例子是胡适先生,他的日记这么写道:
7月4日: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工,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打牌。 ……

「3」懒于输出
什么是输出?
即个人表达。人人生而有着表达的能力,只不过实现的方式不同。
输入—加工整理—建立体系—内化—输出。
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无疑是一种幸福。
每天在疯狂的输入各种有用的,或者垃圾的资讯后,有没有想过自己得到什么?
有没有在要拿出一些成绩来的时候,时常懊悔那个沉迷网络好似像吸食大麻,眼神空洞,意志消沉,一瞬间总有征服世界的欲望,却总是连小事都没有行动的自己?
《娱乐至死》一书中说到: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希望大家在不断的输入知识也好,资讯也罢,要时常整理和思考,别只输入不输出,愣是把大脑变成了一个大型储物库。
看到这里,伙伴们可能觉得我在抨击网络时代,一味把自己的无能为力怪罪到互联网产品上。
其实不是的,也请大家不要把自己的空虚与无处寄托怪罪到任何一种社会内容与互联网产品身上去,如果出现问题,一定是人先出了问题,是自己的自控力和辨识力出现了偏差。
这是一个看短视频都恨不得用2倍速的时代,希望大家肯花3分钟读完我这篇文章,然后去认真思考,沉下心把握自己的生活节奏。
最后,祝好。
文字|猫爷
图片|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