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__《知堂回想录》(上)
周作人先生的回忆录。
与鲁迅先生激烈如投枪匕首截然不同,作人先生的文字冲淡平和。主旨亦生活琐屑、史料故纸,典型的明清小品文风格。而造成如此大差别的原因何在呢?从小兄弟俩生活在同样的大家庭,一样笼罩在祖父的威严之下,三味书屋都是启蒙之所与戏耍娱乐之处。就连参加科考也是同期,且成绩相差不大(均不甚理想)。更有日本留学那段时间,兄弟昼夕同处,一个翻译,一个校对;一个写作,一个誊抄。甚或有时弟取兄之作以己之名发表。如此,未见有任何矛盾与内阋,只是后面断绝关系之缘由,不知作人先生做何说法?(下册中有说明?)
处彼时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文化人”沿着科考之路行不顺时,多了别样的选择与出路。开明的祖父赞成周作人先生去江南水师学堂,即是为他留学日本,从事翻译、创作打开了一扇大门。
周先生的创作之路也可以说是从翻译开始的。在日期间,即多有翻译作品发表,如《红星佚史》《劲草》《匈奴奇士录》《黄蔷薇》等,有的命运多舛,辗转几处,原稿已不存,有的终能单行问世,于译作者而言,都是甚为珍贵的。作者的艺术审美或言创作喜好,在这时其实已露端倪,选译的作品或奇艳,或怪诞,或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总之,不是喜好在高大上的主流中行走。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