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亚兹德】琐罗亚斯德如是说
去亚兹德的游客,主要都是冲着那几个琐罗亚斯德教的景点去的。毕竟,自7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征服波斯后,琐罗亚斯德教就一直被各种打压,信徒们逃亡的逃亡,改宗的改宗,宗教场所要么被拆,要么改为其他用途,只有亚兹德还有两三万信徒,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宗教圣地,是今天琐罗亚斯德教在伊朗的最后据点。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在中国也被称为祆教、拜火教。对今天的大多数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宗教,但这曾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不仅是波斯帝国的国教,也在中亚地区广泛流传。其创始人就叫琐罗亚斯德(Zarathustra),又被译作查拉图斯特拉,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假借这位先知之名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虽然这本书说的不是琐罗亚斯德、而是尼采自己的观点,但尼采显然对琐罗亚斯德非常推崇,称其为“超人”。我尝试过看这本书,但是没看懂......我也不明白,为什么翻译名称就不能统一一下?为什么不译作“琐罗亚斯德如是说”?
公元前628年,琐罗亚斯德出生在一个雅利安贵族家庭。他20岁开始离家隐居,30多岁时改革雅利安人的传统多神教、创立了琐罗亚斯德教。不像之前那种人们在长期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的宗教信仰,琐罗亚斯德教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摆脱原始崇拜、由某个具体的人自觉创立的宗教,因此琐罗亚斯德被称为人类的第一位先知,早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也早于中国的老子。
琐罗亚斯德教的圣典叫《阿维斯塔》(Avesta),又译作《火教经》,这也是现存最完整的古波斯语典籍,是琐罗亚斯德根据古代雅利安人的祭祀诗歌、礼仪法典、创世神话等文本,加上其本人的学说编纂而成的,换句话说,《阿维斯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琐罗亚斯德如是说”。
《阿维斯塔》中说,教徒应当“把死者放在鸟兽出没的山顶上,让噬鸟喙”,因此,琐罗亚斯德教信徒有天葬的传统。 我们在亚兹德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琐罗亚斯德教信徒以前举行天葬仪式的地方:寂静塔(Dakhma)。

亚兹德南郊有两座保存最完整的寂静塔,分别建在两座小山丘的顶部,都是圆柱形的砖石建筑,像两个又短又粗的烟囱,远看确实挺安静也挺寂寞的。想去寂静塔里一探究竟就得爬山,我们去了比较矮的那座。

按照琐罗亚斯德教的观点,大自然由火、水、风、土四元素构成,而人死后很快会被恶神腐蚀、成为不洁之物,因为不能污染火所以不举行火葬,同理土葬或水葬也是不合适的,所以他们选择天葬,寂静塔就是所有琐罗亚斯德教信徒的最后归宿。
天葬的大致流程是先把遗体抬到寂静塔的门口,祭司举行一些超度之类的仪式,再把尸体抬入塔内、放在地上,做一些(比较血腥所以不描述的)处理,吸引秃鹰等猛禽飞来食用,等尸体的所有肉啊、内脏啊都被这些凶猛的鸟儿吃得干干净净后,天葬师就把剩下的骨头扫到塔中间的大坑里。等坑里堆满了骨头就要找地方再建一个新的寂静塔,选址一律在山上,信徒们认为这样一来就不会污染大地。
天葬的过程听起来挺恐怖,但不用担心,今天在寂静塔不会看到白骨、血迹等任何令人不适的东西,因为早在上世纪70年代伊朗就立法禁止天葬了,亚兹德这两座寂静塔现在只是遗迹,一个旅游景点。塔里的大坑已经被填得很浅,而且坑里干干净净的,除了沙石啥也没有。

山脚有些土胚平房,以前是琐罗亚斯德教的信徒们在为亲人举行天葬仪式期间的临时居所;还有一口干涸的井和带两个风塔的蓄水池,当年是准备葬礼的附属设施。随着天葬仪式被禁止,这些建筑也就逐渐荒废了。

从山上往下看还能看到一个方方正正的墓园,就在那些荒废的平房边上,也属于琐罗亚斯德教的信徒。今天信徒们改用以混凝土包裹尸体再土葬的丧葬方式,还在墓园里种上绿植、立起墓碑,看上去和一般墓园没什么不同。

天葬是一种特殊而古老的丧葬仪式,今天还采用这种仪式的地区并不多,伊朗禁止天葬后,最出名的就数我国西藏了。为什么藏传佛教和琐罗亚斯德教都有天葬的传统?我推测这一习俗应该不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原创,而是雅利安人自古以来的习惯。
关于雅利安人,一般认为他们来自亚欧草原深处......
全文原载于公众号“旅行笔记本”,欢迎关注,欢迎来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