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一堆育儿困惑及方法中杀出一条血路?
01.婴儿闷死事件
一位宝妈为了训练宝宝的独立入睡能力,加入某个付费睡眠训练机构学习群,并遵循指导让三个月大的婴儿和自己分房睡。孩子独自趴睡被捂住口鼻挣扎着发出哭声,妈妈通过监控发现情况不对,第一反应不是过去抱起孩子检查,而是把监控视频发给群里其他宝妈以及指导老师该怎么办,大家表示“不是大哭就没事,不要进去,不然前功尽弃”。
众目睽睽的“全程直播”下,孩子就这样没了。


近日这条新闻引起轩然大波,又重新将“哭声免疫法”“婴童独立教育”“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甚至“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等话题再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实验科普:
六七年前的时候,哭声免疫法在中国一度很流行。背后支撑它的是以华生的行为主义训练为逻辑的风靡一时的“婴童独立教育”: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后来此法受到很多心理学者的批判后,销声匿迹了好几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恰恰证明了母爱的本质是触摸,运动,玩耍,而不仅仅是提供食物。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尚且不论在时代的长河中,育儿理念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摇摆不定的状况,单单就当代普通新手宝妈而言,如何在百家争鸣的各色育儿书籍和五花八门的网络育儿知识中杀出一条血路,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仔细思考的问题。
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言,我也曾遇到过左右为难的时刻。
02.我所亲历的困惑
刚怀孕那会儿,有育儿意识,但还没有学习方法,于是把网络上五花八门的育儿理论和文章一通乱读,还打印了不少文档方便阅览,既不知其对错,也不成体系。记得女儿月子里的时候,我就听信所谓“哭声免疫法”,认为不能一哭就抱,这样让婴儿形成依赖的心理,弄得大人也很累。最长最难熬的一次,是听凭孩子撕心裂肺哭了近二十分钟,自己在一旁掉眼泪,却克制本能没有给予孩子拥抱的回应。虽然最后是以自己的胜利告终,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很多年后,我还读到这样的话:
自给自足是人类成长的基本要求,婴儿从出生起就应该学习如何自给自足。妈妈的过分保护会让孩子觉得哭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但却在无意识中让孩子失去了自给自足的勇气。孩子必须学会自得其乐,好妈妈不需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一个只有得到别人关注才快乐的人,不是真正快乐的人。真正的快乐不需要建立在他人的关注上,而是发自内心,感受到内在的满足。
真的觉得很有道理,但以目前自己的判断力而言,觉得这条法则可能更适合6个月之后的孩子,对于很小的婴儿而言,安全感的需要应该排在独立性的学习之前也许更科学稳妥。
此外,关于奖惩方法的运用也一直存在强烈的争议。
多年前我读过沙拉所著的《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对于犹太裔家庭培养孩子财商的做法很是钦佩,里面就广泛运用到了“有偿生活机制”“延迟满足”等育儿法则,家长鼓励孩子通过帮忙做家务、自己做生意等方式赚取零用钱,旨在让孩子明白他们所享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都必须用自己的劳动和付出来换得,并且以此锻炼孩子的生存技能。


后来,我也效仿此法在家里施行过这一机制,以孩子日常表现的好坏进行硬币奖励,当孩子想要买她喜欢的玩具时就需要自己掏钱。不知道孩子有没有感受到付出和收获的黏性关系,后来这一机制也并没有坚持下去。
直到连日来逛公园,女儿每次都提出要玩游乐项目,我很希望她能懂得不是任何要求都理所应当得到满足,于是又将已做过往的“硬币奖励法”提上日程。当日晚,女儿就拐着弯地试探我的口风:“妈妈,你觉得我今天表现怎么样啊?”“妈妈,我还可以帮你冲洗碗筷哦!”
这种有目的的积极性让我感觉并不那么舒服。第二天,我郑重地找女儿谈了我的新想法,这源自于当晚我在另一本育儿书上看到的金玉良言:
家务活和零用钱之间不应该有任何关联。孩子们在家里住,有食物吃,有干净衣服穿,享受家里的一切,如果要追求所谓的平等,那同时也应该有分担劳动的义务。奖赏的方式下,孩子们的关注点在于“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这无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其实孩子们天生都有想有好行为的愿望,孩子的好行为来自于他们希望通过贡献和合作获得归属感的天性。当我们用贿赂换取孩子的好行为时,其实是在表现自己对孩子的不信任,这样会让孩子很气馁。
不得不说真的很有道理啊!每一次让人醍醐灌顶的时刻,背后都预示着面对育儿问题的一次处理和选择。
在我看来,育儿的难点恰恰就在于一个“度”字,这个“度”字就决定了所有育儿问题都没有绝对的金科玉律可以遵循。一味地搞行为主义训练那一套,用一些冷冰冰的规则和条件反射来框定孩子的成长,把孩子当宠物来养,当然是不行的;但在竞争逐渐加剧的现代社会环境下,一味地以“爱”“平等”“自由”“尊重”这些美丽的泡沫给孩子营造真空的成长环境,也只会剥夺孩子的独立和自信,长大后无法适应充满了挫折的真实社会。


最近读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战》一书,收获颇丰。这本书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我很喜欢它的卷首语:
从“独裁的阶级社会”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现代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改变。如何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现代教育的基础课题,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永恒挑战。
03.这三点还是不要信了
写到这里,对于如何从百花齐放的育儿论中杀出一条血路,我仍然没有一套所谓方法分享给你们。但我觉得,虽然面对种种育儿难题,有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和相信,但起码我们能知道自己决不要做什么吧。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对,那就不要做那些错的事。除了像文首那种愚不可及的致命错误,其实大多错误并不可怕(如同我所犯过的,我的孩子依然长大了,而且心智健康),育儿是一场自我修行,通过不断地增长知识,和孩子相处,我们也才从对对错错中辗转修正,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具体来说,简要分享三点:
切忌急功近利。
没有一劳永逸的育儿金法,那些功利主义的投机取巧,是我们应当警惕的。自媒体时代那些吸睛的标题党塑造的所谓“这一招就搞定”“一招轻松解决”......只是流量的抓手,千万不要当真。
都说“心术不正”,先起了歪心,无论用什么方法,自然不正。
生理上的养育常识我们可以补充,但孩子心理的教育引导往往却一点近路也没有。这本就仰赖于我们自身心灵的成长。
当我们面临一种选择,不妨想想,我对孩子的引导到底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我们自己简便。比如不让孩子捡地上的东西怕手会脏不好清理,不让孩子自由运动以免弄脏衣物,一件事情遇到挫折直接放弃以免让自己陷入麻烦......
切忌教条主义。
育儿的路上,道先于术,育儿的唯一心法,就是“用心”和“爱”。
文首那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妈妈,就是轻信了导师的言论,通过所谓对各种哭声的分析来判断,以期孩子早日习得独立入睡的方法,实在荒谬得很。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育儿书籍和所谓专家、大神,比你更加了解你和你的孩子。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真正用心的妈妈自然会学习和懂得怎样去理解、陪伴和养育自己的孩子。
“用心”是一种沉和的心境,是一种不怕走弯路的耐心,也是一种无条件的爱与相信。这种信任一旦开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诸多问题其实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信任,所以不再介意,进而放手,不再干预。你的执念越深,想要控制的越多,往往失去的越多,犹如流沙逝于掌心。
相信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够不自然,就像人饿了就一定要进食一样,解决孩子吃饭难题的唯一方法就是你从心底里真的不再介意孩子吃饭这件事情。
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而这,原始于我们个人的修养、心灵的修炼。
切忌完美主义。
不是看言语说教,是看行动。孩子的完美主义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这可能源于父母一方或双方标准过高。当然,我们可能嘴上跟孩子说“不必力求完美”,而自己的行为却否定了这一说法。
细细思来,我就常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于细节的过分关注,以及对事物要求的过高期待,因此无论我们怎么宽慰孩子,她都会对于自己无法顺利写出十分好看的字而感到深深的挫折。
当然,还有对于时刻要做个百分百好妈妈的执念,也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近年来逐渐成熟,才逐渐允许自己偶尔抓狂和负面情绪的爆发流露。生而为人,并不必让自己时刻戴着完美父母的脚镣活着,那对我们并不公平,毕竟,我们也是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啊。
面对育儿问题的种种,最后用某个夜晚和我家先生谈心悟出来的一句话结尾吧: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并不必时时介怀。
毕竟,这个孩子遇到我们,是她的命;我们遇到这个孩子,也是我们的命。

作者:阿幸,自由撰稿人。阿幸生活家,全网同名,专注自由职业妈妈的个人成长&生活美学。每个全职妈妈都是天生的生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