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子部》學

學【xué】與斅【xiào】同源,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从臼、从爻,像雙手在擺布算籌,表示在學習計算。金文加了「子」,篆文又加了意符「攴」,意即手持戒尺,督導孩子學習。

《說文解字·教部》斆:覺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臼聲。學,篆文斆省。
段玉裁注:知不足所謂覺悟也。......敎人謂之學者。學所以自覺,下之效也;敎人所以覺人,上之施也。故古統謂之學也。......冂,尙矇也,尙童矇故敎而覺之。......作斆從敎,主於覺人。秦以來去攵作學,主於自覺。《學記》之文,學敎分列。
古人原來是教、學不分的,自覺為學,覺人為教。
《論語·憲問》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時候學習是為了使自己的知識充實起來、同時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而今人之學習是為了做給別人看、是為了牟取利益。
【教學相長】在學的過程中,方知自己懂得的太少;在教的過程中,方知仍有很多的困惑。所以通過教學,不但能使學生得到進步,教師本身的水準也會藉此提高。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張之洞在其《書目答問》中說:由小學而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由經學、史學入理學者,其理學可信;由經學、史學兼詞章者,其詞章有用;由經學、史學兼經濟者,其經濟成就遠大。
學習應循序漸進:先識字——再讀經典、學歷史——然後再寫詩詞文章、研究社會政治。
《詩經·周頌·敬之》:敬(警)之敬之、天維顯(明察)思(語氣助詞)、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zhì】降厥士(事)、日監在茲。維予(余)小子、不聰敬止(語氣助詞)。日就(高)月將(進)、學有緝(積累)熙(光明)于光明。佛(輔弼)時仔肩(擔負責任)、示我顯德行。
【學富五車】形容人書讀得很多,學問淵博。
《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在紙發明之前,書是寫在竹簡上,然後用皮繩把它彙編成冊的。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老子《道德經》,簡長26~32釐米,共39枚,只佔今本的五分之二。也就是說,5000字的《道德經》,需要至少98支簡。想想看,一車能裝多少支簡?五車有多少支簡?
从「學」的會意字: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