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記:【興亡的世界史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每一個講述羅馬史的作家切入點都不太一樣,本書作家的切入點正是是小西庇阿燒毀迦太基城這一重大事件,迦太基的滅亡預示著羅馬共和國的強勢崛起。在此之前的馬其頓王朝的毀滅,科林斯的毀滅,早已預示著羅馬共和國的強大。西元前一四六年,對羅馬而言是難忘的一年,因為相繼達成了滅亡迦太基、將馬其頓納為行省、破壞科林斯城。以義大利半島為起點,西邊的迦太基勢力圈,東邊的馬其頓、希臘勢力圈,如今都已落入羅馬帝國的手掌中。

在羅馬帝國前,不同地區在不同的時間段出現了三個帝國。
第一個是從公元前十世紀到公元前609年的東方帝國——亞述帝國,發源於幼發拉底河流域。
第二個是中亞的阿契美尼德的波斯帝國。在亞述帝國滅亡後,局勢陷入一團混亂,當時波斯人只不過是瑪代王國內部的一股微弱勢力。之後的強盛一直持續到公元前四世紀末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為止。

第三個就是亞歷山大建立的遠跨亞非歐大帝國。
第一次布匿戰爭,迦太基的哈米爾卡採取游擊戰術戰勝羅馬。
第二次布匿戰爭,由哈米爾卡的長子漢尼拔首先對抗當時羅馬的執政官——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即老西庇阿。之後對抗的是普布利烏斯.西庇阿的兒子、格奈烏斯.西庇阿的侄兒——大西庇阿,也稱為非洲征服者,在父親和叔父戰死的情況下,於扎馬戰役中打敗漢尼拔。之後在老加圖的嫉恨之下,悵意而終。

第三次布匿戰爭,小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毀滅迦太基。小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為埃米利烏斯.保盧斯(Lucius Aemilius Paullus Macedonicus)的次男。在生父保盧斯再婚之後,保盧斯的長男過繼至法比烏斯氏族(Gens Fabia)、次男過繼至西庇阿家(科爾內利烏斯氏族〔Gens Cornelia〕的支系)作為養子;因此,次男的名字承襲生父的姓名,命名為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
小西庇阿的生父保盧斯與養祖父大西庇阿.阿夫利卡努斯(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fricanus;阿夫利卡努斯〔Africanus〕為「非洲征服者」之意)之間為姻親關係。大西庇阿.「非洲征服者」也是一位國民英雄人物,他曾擊敗迦太基的勇將漢尼拔(Hannibal Barca),為羅馬取得勝利。羅馬人之中有不少同名的人物,因此後世將兩位西庇阿分別稱呼為大西庇阿(「非洲征服者」)與小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以便區別。保盧斯的妹妹嫁給大西庇阿作為妻子,兩人所生下的男子無後,日後便收養了小西庇阿,繼承大西庇阿「非洲征服者」家族的香火。
公元前133年,大格拉古——提比略•格拉古被選為護民官。護民官共有十名,在同一期的護民官之中,大格拉古也是拔萃出群的一位,畢竟他是大西庇阿的孫子、老格拉古的兒子、小西庇阿的小舅,還有其他名聲顯赫的權勢者作為他的後盾。他提出土地改革法案,卻被羅馬市民活活打死。
公元前123年,小格拉古——蓋約•格拉古被選為護民官。繼承兄長遺志,推動土地改革法案通過。最終卻被四處追擊,慘死於自己的奴隸刀下。
之後的蓋約•馬留也被選為護民官,馬留提應該取締貴族對選舉人施加壓力的行為。由於打敗日耳曼人,馬留被讚頌為羅馬的英雄,甚至成為繼羅慕勒斯與瑞慕斯之後,以第三位建國者的身分受到世人景仰。不過老年昏庸殘忍,熱衷鎮壓和屠殺政敵黨羽,最終被政敵蘇拉將骨灰丟棄於羅馬近郊河川里。
自從格拉古兄弟的改革運動以來,在羅馬社會上便萌生了黨派鬥爭的新芽;保守的門閥派系與革新的平民派系之間,彼此視如仇敵。
凱撒與奧古斯都皇帝出身尤利烏斯氏族,提比略皇帝則是出身克勞迪氏族。因此,後世將奧古斯都皇帝至尼祿皇帝之間的元首政治稱呼為「尤利烏斯─克勞迪王朝」。

弗拉維王朝之後便是五賢帝時代,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敦寧與奧理略烏斯被稱為羅馬史上的「五賢帝」。羅馬帝國的版圖擴張到最大,進入全盛時期。
過後的混亂時期導致了特權的消失,禁衛軍並非只是由義大利人才可以加入,羅馬公民的特權也並非只有特權階級才能享有,而是只要居住在羅馬帝國內的自由人都是羅馬公民,羅馬帝國是全體人民的帝國。
後續的將是基督教登場的歷史,混亂不堪中的人們只能靠宗教的信仰來維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