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歌词品鉴大会
查看话题 >闲话园林“风月”之事
古之造园,境界为上。
清风明月,自然存在,构园者若能招之而来,听我驱使,则境界自出。

此意人不知,欲为待月处
吾庐
唐:白居易
吾庐不独贮妻儿,自觉年侵身力衰。
眼下营求容足地,心中准拟挂冠时。
新昌小院松当户,履道幽居竹绕池。
莫道两都空有宅,林泉风月是家资。
人文园林鼻祖白居易,将林泉风月视为家资,林泉固在,风月当如何招来?
池畔二首
一
结构池西廊,梳理池东树。
此意人不知,欲为待月处。
二
持刀间密竹,竹少风来多。
此意人不会,欲令池有波。
月从东出,所以亭廊建在池西,池东树有隙,方能见初月;而亭廊就成了待月之处;竹林疏密有致,清风徐来,沙沙作响,池上微波荡漾,无形之风便有迹可循……
风月皆成家资矣,诗短而意长,耐人回味……
吟诗造园趣归一处,开一代文人造园先锋!
网师园彩霞池畔有月到风来亭,踞西岸水涯而建,三面环水,与白居易履道坊南园造园手法同出一辙,临风赏月,为人称颂。一说该亭取意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但细观该诗,似有白诗痕迹,而白诗重园林之趣,因为晚年的白居易其实就是个园林设计师,邵诗却多了一丝月夜的清寂之意,因为他是个道学家,隐士,不过二位对于风月的喜爱是一样的!
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宋代·辛弃疾
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蕖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淳熙八年(1181年)春,时年42岁在江西任职的辛弃疾,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准备以此安置家人定居。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英勇杀伐的的辛弃疾面对带湖庄园园林风月时却画风突变,以夏夜纳凉为契机,写他对这个新开小池的喜爱之情。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一切都显得那么闲适自然,而月儿的称呼,似是将月亮比作一孩童,唤其来池中玩耍……
天上明月高挂,池中皓月相映,更兼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此景若是猴子看见了也不会再下去把月亮捞上来了吧……
凿池唤月的辛弃疾,与白居易待月西亭的文人之趣、月到风来亭的归隐之意相比,更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是辛隐居此地时所作,可以看出,辛之隐逸,追求的不是青灯古佛的飘然超逸,而是回归普通人生活的真意……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祗卖四万钱
与我而言,苏州园林当中最爱的当属沧浪亭,其依山傍水,以水为围墙,园内外浑然一体,最具江南水乡之意。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园林亦枕河而建,趣味自不同于“别有洞天”的高墙内的一汪碧水。园内有著名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其背后也隐藏着一段造园佳话。
沧浪亭,本是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近戚孙承祐的池馆。北宋时,苏舜钦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被贬谪吴中,心灰意懒之余,见孙氏旧馆高爽虚僻、野水潆洄,便以四万钱购置,并做了一番修葺,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名之为“沧浪亭”筑园之后,苏舜钦郁怀得舒,遂作《沧浪亭记》一篇,寄与欧阳修。
……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
欧阳修忙于朝政,无暇脱身,见老友境况不错,对着“尤与风月为相宜”的沧浪亭神游一番后,作《沧浪亭》长诗一首回他:
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
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
……
风高月白最宜夜,一片莹净铺琼田。
清光不辨水与月,但见空碧涵漪涟。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祗卖四万钱。
……
虽然不许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间传。
因欧阳修的题咏,随后沧浪亭名声大振。后有人集苏舜钦《过苏州》诗句中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诗句成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刻于亭上,对仗工整,宛如天成。
清朝时,文人沈复携妻芸娘居于沧浪亭,在此花前月下赌书泼茶,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随手记下来,便成闻名后世的《浮生六记》。虽然生活不富足,但因二人志趣相投,粗茶淡饭有风月相伴,亦是在沧浪亭度过了一段伉俪甚笃、举案齐眉的日子……沧浪亭见证过他们的爱情……
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芸曰:“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兴否?”余曰:“纳凉玩月,到处有之;若品论云霞,或求之幽闺绣闼,慧心默证者固亦不少;若夫妇同观,所品论者恐不在此云霞耳。”未几烛烬月沉,撤果归卧。
七月望,俗谓之鬼节。芸备小酌,拟邀月畅饮,夜忽阴云如晦。芸愀然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余亦索然。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间。
《浮生六记》效仿诗经已《关雎》为首的做法,以“闺房记乐”篇为首,将沧浪亭“风月”之事推向了另一个维度……
待月、唤月,至沧浪亭四万钱购得的清风明月,深刻体现园林造景“奴役风月”的造园思想,即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而已。
今之造园,若住宅区园林,四周高楼起,中心为园林,还美其名曰“私藏园林”,却不知园林的精髓已不在,徒有其表,难见风月……少了些精气神。
若公共园林,霓虹灯争相竟艳,难赏月色之皎洁,何谈邀月对饮……
倒是这两年灯光秀盛行,一城更比一城秀……
实不见风月久亦……
